数据源融合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2428974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数据源融合方法从数据处理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多业务数据源融合方法,充分利用各业务系统已采集数据,以及利用配电各业务系统采集数据的频度和精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判断、融合与匹配修正,到达多业务系统数据满足同期线损统计的目的,解决了现在配电系统数据不全、采集频度不统一、时标不统一,数据质量差,难以在短期内对同期线损业务进行有力支撑的问题。

Data source fusion method,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non transient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据源融合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网数据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面向线损的数据管理、电网多业务系统来源数据的融合、质量管理和修复等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电力系统供电量与售电量在进行同期统计时,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将比差异称为同期线损。电能从发电厂到用电客户之间的传输过程中,电能的损失与供电量之间的比值称为线损率。线损率是一项评判电网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的重要指标。我们在进行线损管理工作时,通常采用线损四分管理。线损四分管理是指电网企业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分别按电压等级,供电区域、公用线路、公用配电台区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并分别对这四种方式进行线损率的统计与分析,最后根据评判结果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同期线损的措施。在现阶段对公用配电台区进行线损统计时,由于受到供电量与售电量之间统计上不同期的影响,导致统计的结果往往和实际的线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电网企业对于线损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电力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将配电网系统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用于配电网的管理也是大势所趋,对于同期线损统计来说,集中体现了电力公司对电力生产、运维、调度、营销等业务的管理能力,但现在配电系统数据不全、采集频度不统一、时标不统一,数据质量差,难以在短期内对同期线损业务进行有力支撑,如何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有机整合和融合,是目前电力公司面临的关键问题。专利技术内容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以解决现在配电系统数据不全、采集频度不统一、时标不统一,数据质量差,难以在短期内对同期线损业务进行有力支撑的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获取多业务系统采集节点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筛选得到具有目标频率的第一业务系统和具有目标精度的第二业务系统,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获取目标采集节点及与其相连接的采集节点的数据,并对目标采集节点的数据进行估算和匹配;获取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利用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一致性,对目标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正。进一步地,所述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包括:同一采集节点同一时刻同时具有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时,通过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基准标定;或者,同一采集节点的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在时刻不统一时,采用平均插值的方法对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匹配。在本专利技术中,平均插值的方法为:如果要在xi和xi+1之间插入N个数值,则这N个数值分别为:其中变量x为业务系统采集的数据。在本专利技术中,目标频率是指多业务系统中采集频率最高的业务系统的采集频率;目标精度是指多业务系统中采集精度最高的业务系统的采集精度;通过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基准标定是指,将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作为基准,对第一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标定。进一步地,所述多业务系统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配网调度系统、配网运维系统、通信系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业务系统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第二业务系统为营销管理系统;通过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进行基准标定,包括采用如下公式:其中,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采集节点i的理论功率采集值;μ1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误差率;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真实采集值与理论采集值的差值;μ2为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误差率;为营销管理系统的真实采集值与理论采集值的差值;|μC|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测量精度;|μX|为营销管理系统的测量精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业务系统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第二业务系统为营销管理系统;所述同一采集节点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在时刻不统一为出现如下公式:进一步地,还包括按照采集频度和采集精度对所述多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优先级排序,通过排序对每个采集节点得到采集频度和采集精度分别为最高的两个不同业务系统,对该两个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进一步地,所述获取目标采集节点及与其连接的采集节点的数据,并对目标采集节点的数据进行估算和匹配,包括目标采集节点的功率通过与其相连的一个或多个采集节点的功率、线路损耗相加得到,如下公式:其中,n为与s采集节点连接的采集节点的数目;j取值范围为1-n;pmj为与s采集节点相连的第j个采集节点的功率;Ij为s采集节点与j采集节点之间的电流数据;Rj为s采集节点与j采集节点之间的电阻值数据;为j采集节点的理论功率采集值;μs为s采集节点的数据测量精度;μmj为与s采集节点相连接的j采集节点的数据测量精度。进一步地,当s采集节点和与之相连的各采集节点数据出现时,则s采集节点用与之相连的各采集节点计算得出的数据对相应采集节点相应时刻的数据进行更新,并采用平均插值法对该采集节点的采集数据进行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对目标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正,包括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满足如下公式(9)和公式(10)中的至少一个及公式(8),则目标数据准确:pk-Δt≈pk≈pk+Δt(8)其中,pk为k采集节点k时刻的功率采集值;Δt为采集节点采集间隔。进一步地,当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均不满足如下公式(9)和公式(10),则初步判断目标数据不正确,采用平均插值的方法进行匹配修正。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从数据处理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多业务数据源融合方法,首先充分利用配电各业务系统采集数据的频度和精度的关系,针对各个采集节点或采集分区,分别筛选出数据采集频度最高、精度最好的两种业务系统,并将两种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作为必要的备用和参考;其次利用所采集节点与各相邻采集节点的数据,对所采集节点的数据进行估算和匹配;再次利用同一个采集节点的数据前后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正。也即充分利用各业务系统已采集数据,以及利用配电各业务系统采集数据的频度和精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判断、融合与匹配修正,到达多业务系统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n获取多业务系统采集节点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筛选得到具有目标频率的第一业务系统和具有目标精度的第二业务系统,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n获取目标采集节点及与其相连接的采集节点的数据,并对目标采集节点的数据进行估算和匹配;/n获取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利用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一致性,对目标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同期线损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
获取多业务系统采集节点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筛选得到具有目标频率的第一业务系统和具有目标精度的第二业务系统,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
获取目标采集节点及与其相连接的采集节点的数据,并对目标采集节点的数据进行估算和匹配;
获取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利用同一采集节点的目标时刻及与目标时刻相邻的时刻的数据一致性,对目标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包括:
同一采集节点同一时刻同时具有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时,通过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对第一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基准标定;或者,
同一采集节点的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在时刻不统一时,采用平均插值的方法对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业务系统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配网调度系统、配网运维系统、通信系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业务系统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第二业务系统为营销管理系统;通过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进行基准标定,包括采用如下公式:









其中,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采集节点i的理论功率采集值;μ1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误差率;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真实采集值与理论采集值的差值;μ2为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误差率;为营销管理系统的真实采集值与理论采集值的差值;|μC|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测量精度;|μX|为营销管理系统的测量精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业务系统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第二业务系统为营销管理系统;所述同一采集节点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在时刻不统一为出现如下公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照采集频度和采集精度对所述多业务系统的数据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洲刘道新胡航海李文娟拜润卿刘福潮史玉杰何欣陈仕彬邢延东张震雷刘文飞张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