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雨水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456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雨水口,包括雨水口主体、安装于所述雨水口主体上方的盖体,所述雨水口主体、所述盖体均呈长方体状,所述盖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一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底端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包括位于底板中部的进水区、两个分别位于进水区两侧的遮挡区,所述进水区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雨水口主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二侧板、将雨水口主体间隔为一个过滤区和两个溢流区的两块溢流侧板,所述两个溢流区分别位于所述过滤区的两侧,所述过滤区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过滤区上铺设有一过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雨水口集过滤、蓄水、净化功能为一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A new type of rainwater inl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雨水口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水设施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口。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率的增加,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不透水面径流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占城市汇水面积约20%的道路,对收纳水体悬浮物和烃类污染物的贡献分别为50%和30%。目前,为了控制道路径流雨水量及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一般是将道路绿化带设为下凹式绿地、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设为透水铺装,以实现控制径流及其污染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不具备绿化带下凹条件的道路,如绿化带宽度过于狭小、原种植树木根系繁茂、已建设备基础及地下管线繁多等,只能通过设置截污雨水口以实现对道路杂物及泥沙的截留,降低一部分径流污染,大量道路径流及其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专利号为201820852218.3,专利名称为:一种新型环保雨水口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口,包括第一进水箅、第二进水箅及填料,所述第一进水箅安装于所述第二进水箅上,所述第一进水箅包括第一侧板、设置在第一侧板底端的卡接板和设置在卡接板底端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底面中部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为圆形,所述第一底板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镂空圆孔,所述第一侧板内侧面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手提把手,所述第二进水箅包括第二侧板和设置在第二侧板底端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顶面中部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为中空圆柱形,所述第二底板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镂空圆孔,所述第二侧板内侧面顶端设置有卡口,所述第二侧板内侧面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手提把手,所述填料装填于所述第二进水箅内,所述填料为多孔纤维棉,雨水通过第一底板上的第一镂空圆孔进入第二进水箅,经过多孔纤维棉的过滤并最终通过第二底板上的第二镂空圆孔进入市政排水系统,当进水量大于多孔纤维棉的过滤量时,第二进水箅中的水积蓄到一定程度时未来得及过滤的水通过第二底板顶面中部设置有溢流口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系统。上述进水口存在以下缺陷:1、溢流口位于第二进水箅的中部,致使多孔纤维棉滤料对应需在中间预留与溢流口匹配的圆孔,使得多孔纤维棉滤料的生产工艺更繁杂,也更容易产生废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2、第一进水箅上的两个第一手提把手、第二进水箅上的两个第二手提把手,均需在第一进水箅、第二进水箅生产完成后,由人工进行焊接,需增加焊接工序、额外增加人力投入,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鉴于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雨水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过滤大型杂物、蓄滞雨水,又能净化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新型雨水口,其相对于现有雨水口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雨水口,包括雨水口主体、安装于所述雨水口主体上方的盖体,所述雨水口主体、所述盖体均呈长方体状,所述盖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一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底端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包括位于底板中部的进水区、两个分别位于进水区两侧的遮挡区,所述进水区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雨水口主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二侧板、将雨水口主体间隔为一个过滤区和两个溢流区的两块溢流侧板,两块所述溢流侧板的高度均低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两个溢流区分别位于所述过滤区的两侧,所述过滤区位于进水区的正下方,两个所述溢流区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遮挡区的正下方,所述过滤区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过滤区上铺设有一过滤层。进一步地,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上端均向盖体内侧延伸设有第一手提把手,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上端均向雨水口主体内侧延伸设有第二手提把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提把手、所述第二手提把手的宽度均为30毫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包括下凸中部,所述第一底板的下凸中部与所述雨水口主体上端卡合安装,所述进水区、所述遮挡区均设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下凸中部上。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为多孔纤维棉滤料层,所述多孔纤维棉滤料层包括两层无纺布、缝合于两层无纺布之间的多孔纤维棉。进一步地,两块所述溢流侧板上端均向溢流区方向设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宽度为10毫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均为圆形通孔,其孔径均为20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雨水口能够过滤大型杂物、蓄滞雨水、净化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有效控制道路径流量及径流污染,同时保障在雨量较大时道路雨水的顺利排除,降低道路积涝风险。2、本技术溢流区设于过滤区的两侧,使得多孔纤维棉在生产过程中无需再根据位于中间位置的溢流区预留通孔,使得多孔纤维棉滤料报的生产工艺简化,材料更节省,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3、本技术雨水口手提把手的与雨水口一体成型,相对于现有工艺省去了后续人工焊接把手的工艺,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雨水口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盖体与雨水口主体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盖体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雨水口主体俯视示意图;图6是图5中B-B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雨水口主体,11-第二侧板,111-溢流侧板,112-延伸部,113-第二手提把手,12-过滤区,13-溢流区,14-第二底板,141-第二通孔,142-过滤层,20-盖体,21-第一侧板,211-第一手提把手,22-第一底板,221-进水区,222-遮挡区,223-第一通孔,224-下凸中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口主体、安装于所述雨水口主体上方的盖体,所述雨水口主体、所述盖体均呈长方体状,所述盖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一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底端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包括位于底板中部的进水区、两个分别位于进水区两侧的遮挡区,所述进水区设有若干第一通孔;/n所述雨水口主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二侧板、将雨水口主体间隔为一个过滤区和两个溢流区的两块溢流侧板,两块所述溢流侧板的高度均低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两个溢流区分别位于所述过滤区的两侧,所述过滤区位于进水区的正下方,两个所述溢流区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遮挡区的正下方,所述过滤区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过滤区上铺设有一过滤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口主体、安装于所述雨水口主体上方的盖体,所述雨水口主体、所述盖体均呈长方体状,所述盖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一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底端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包括位于底板中部的进水区、两个分别位于进水区两侧的遮挡区,所述进水区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所述雨水口主体包括四块首尾相接的第二侧板、将雨水口主体间隔为一个过滤区和两个溢流区的两块溢流侧板,两块所述溢流侧板的高度均低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两个溢流区分别位于所述过滤区的两侧,所述过滤区位于进水区的正下方,两个所述溢流区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遮挡区的正下方,所述过滤区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过滤区上铺设有一过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雨水口,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上端均向盖体内侧延伸设有第一手提把手,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上端均向雨水口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梦茜蔡伟聪翁名孙
申请(专利权)人:绿源洛克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