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含钟专利>正文

电加热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114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加热换热器,由加热体、容器、介质输入管和介质输出管构成,其介质输入管呈螺旋状排列,充分吸收加热体外沿释放的热量,其介质输出管外套内套管,设于加热体的中间孔内,实现对其中介质的第二次循环加热,这种换热器,热效率高,结构紧凑,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地输出热介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加热换热器。现有技术中,电热体换热器,一般是对容器内的介质直接加热,介质的通道一般是直线式的,而且这种结构仅能实现一次加热,热效率低,加热到特定温度后,放掉介质,则需重新加热,不能连续输出热介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效率较高、可对介质进行二次循环加热并可连续输出热介质的电加热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加热换热器,包括有电加热体(7)、容器内壁(4)、内壁底端盖(8)、内壁上端盖(9)、容器外壁(5)、外壁上端盖(10)、介质输入管(3)和介质输出管(1),其特征在于介质输出管(1)外套有内套管(2),二者装入电加热体(7)的中间孔中,介质输入管(3)设于容器内壁(4)内并沿容器内壁(4)呈螺旋状排列。同现有的电热体换热器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介质输入管由于呈螺旋状排列,所以介质在流经管道时加热得更充分,又由于介质输出管外套有内套管,而二者又装入电加热体的中间孔中,所以在介质输出前又得到了第二次加热,加热体所释放的热量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这样热效率大为提高了,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的特点,容积只有0.45升,这样在较小的容积下达到了较高的热效率转换,进一步使本专利技术可连续地输出热介质,并可广泛用于小流量连续供应热介质的场合。在介质是水的情况下,水经过1000W的换热器,每分钟水流量与进、出口水管温差的关系如下水流量/分钟进/出口水管温差℃1升/分钟171.5升/分钟152升/分钟132.5升/分钟1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沿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如图1、2和3,电加热换热器包括有电加热体7、容器内壁4、内壁底端盖8、内壁上端盖9、容器外壁5、外壁上端盖10、介质输入管3和介质输出管1,介质输出管1外套有内套管2,二者装入电加热体7的中间孔中,介质输入管3设于容器内壁4内并沿容器内壁4呈螺旋状排列,容器内壁4与加热体7之间充填有石英粉6。使用时,先通水,使换热器充满水后,再接通电源,3分钟即可出热水,通电后,电加热体外沿的热量传递给螺旋状介质输入管的同时其中间孔散发的热量传递给了介质输出管,对其内介质进行了第二次加热,将热量更充分地利用了。权利要求1.一种电加热换热器,包括有电加热体(7)、容器内壁(4)、内壁底端盖(8)、内壁上端盖(9)、容器外壁(5)、外壁上端盖(10)、介质输入管(3)和介质输出管(1),其特征在于介质输出管(1)外套有内套管(2),二者装入电加热体(7)的中间孔中,介质输入管(3)设于容器内壁(4)内并沿容器内壁(4)呈螺旋状排列。全文摘要一种电加热换热器,由加热体、容器、介质输入管和介质输出管构成,其介质输入管呈螺旋状排列,充分吸收加热体外沿释放的热量,其介质输出管外套内套管,设于加热体的中间孔内,实现对其中介质的第二次循环加热,这种换热器,热效率高,结构紧凑,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地输出热介质。文档编号F24H1/12GK1114034SQ9411027公开日1995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24日专利技术者刘含钟 申请人:刘含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加热换热器,包括有电加热体(7)、容器内壁(4)、内壁底端盖(8)、内壁上端盖(9)、容器外壁(5)、外壁上端盖(10)、介质输入管(3)和介质输出管(1),其特征在于介质输出管(1)外套有内套管(2),二者装入电加热体(7)的中间孔中,介质输入管(3)设于容器内壁(4)内并沿容器内壁(4)呈螺旋状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含钟
申请(专利权)人:刘含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