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森专利>正文

卧式湿法脱硫除尘燃煤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591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卧式湿法脱硫除尘燃煤锅炉,包括有炉体、炉膛、水套及脱硫除尘器构成,水套连通两侧集箱管束、后集箱管束,水套即炉膛的水冷壁与上部锅筒连通一体,上部锅筒分别连通出水口与炉膛两侧集箱管束;两侧集箱管束分别连通后集箱管束与进水管;炉膛前壁固接着前拱,其后壁固接后拱,前拱后部高于后拱前部,前、后拱形成空间夹层即烟火通道口,炉体底部设有活动炉排,炉体后部设有硫除尘器和烟筒,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降低成本并增大炉膛容积,增大辐射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民用锅炉,特别是一种卧式湿法脱硫除尘燃煤锅炉
技术介绍
目前的民用锅炉种类繁多,但是凡是需要湿法脱硫除尘的,均需配备引风机,并仅适合平衡通风和负压通风的方式,还没有自然通风或正压通风方式实现湿法脱硫除尘的锅炉,这是现有技术还没有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卧式湿法脱硫除尘燃煤锅炉,这种锅炉能够在自然通风或正压通风的情况下不用引风机实现湿法脱硫除尘,能够达到国家二类地区的环保新标准;这种锅炉,锅炉本体形成一级除尘装置,只需安装单脱硫装置,采用平衡通风或负压通风方式,并需装引风机不仅能达到国家一类地区环保新标准,而且能够省电30%,延长引风机使用寿命,能够大大减少脱硫设备内的灰浆,减少脱硫设备内的灰浆清除次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实施方案来达到本锅炉包括有炉体、炉膛、水套及脱硫除尘器构成,水套连通其两侧集箱管束和后集箱管束,其特点是炉膛的隔热墙的内套壁与外套壁形成的水套与上部锅筒连通一体,上部锅筒分别连通出水口与炉膛两侧集箱管束,两侧集箱管束分别连通后集箱管束与进水管炉膛前内壁固接着前拱,其后内壁固接着后拱,前拱后部高于后拱前部,前后拱形成空间夹层即烟火通道口,炉体底部设有活动炉排;炉体后设有脱硫除尘器和烟筒。本专利技术炉膛前拱上部的两侧壁前端设有炉膛烟窗,使炉膛连通两侧集箱管束部分的空间,两侧集箱管束部分的空间连通炉体后部扩大空间烟尘室,烟尘室上部设有连通排烟口,其底部设有水封降尘池,水封降尘池连通炉体侧的出灰浆口。本专利技术炉膛内设有前拱和后拱,前拱和后拱的构造形成炉膛三区域构造。本专利技术前拱为“厂”字形,后拱为“ ”形,前拱与后拱叠延放置,形成夹层烟火通道口,夹层烟火通道口与炉膛上、下两部分空间相通。本专利技术前拱也可为隔烟墙,后拱也可为揽烟墙。本专利技术两侧集箱管束上、下分别汇于上、下两侧集箱,上部锅筒通过连通管连通上侧集箱,其下侧集箱通过连通管连通后下侧集箱和进水管;炉排后方下部设置除渣机水封槽与除渣机尾部上、下相应,除渣坑与除渣机水封槽相通。本专利技术脱硫除尘器上有脱硫烟道、喷淋装置、净气出口、循环管、隔板、烟道、循环水箱、溢流管、进水口、加药口、过滤口、循环泵、蝶阀。本专利技术当炉膛烟窗设在炉膛前部两侧时,可为正压通风或自然通风;当炉膛烟窗设在炉膛后部时,炉烟从一侧的后部经集箱管束空间到同一侧的前部进入炉膛前部隔烟壁内,再进入炉膛另一侧经过集箱管束空间到尾部排烟口,这时可采有平衡通风,并加装引风机;当锅炉本体改用微压蒸汽锅炉时,在尾部设扩大空间湿式烟尘室,加装蒸汽过热器,设置水位计,增加上部锅筒蒸汽空间,两侧集箱可降低高度,蒸汽出口设在炉顶部,与蒸汽过热器进口连通,这时便成微压过热蒸汽锅炉。本专利技术排烟口可设在炉体后端,也可设在后部上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能够在自然通风或正压通风的情况下实现湿法脱硫除尘,能够达到国家二类地区的环保新标准;如果采用平衡通风或负压通风方式,不仅能达到国家一类地区环保新标准,而且能够省电30%,能够延长风机使用寿命,能够大大减少脱硫设备内的灰浆,是一种理想的燃煤锅炉。四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2为图1的A-A剖视3为图2的B-B剖视4为另一种形式5为图4的C-C剖视中1.地基 19.连通管37.连通管55.雾化脱硫空间2.底座 20.后上集箱 38.外套侧壁 56.喷淋装置3.煤仓 21.排烟口甲 39.内套侧壁 57.净气出口4.点火门 22.侧集箱束 40.水套 58.净气道5.前拱 23.后集箱管束41.烟气通道 59.烟筒6.炉膛烟窗 24.外套后封 42.集箱排污口60.循环管7.外套前封 25.内套后封 43.手孔 61.脱硫除尘器8.内套前封 26.拉撑 44.排烟口乙 62.隔板9.出水口 27.后拱 45.扩大空间湿式烟尘室63.烟道10.压力表管座28.连通管46.水封降尘池64.循环水箱11.水封管座 29.后下集箱 47.除渣机水封65.脱硫液(水)12.外套壁30.连通管48.除渣坑66.溢流管13.内套壁31.下集箱49.鼓风机67.进水口14.锅筒拉撑 32.手孔 50.出灰浆口 68.加药口15.夹套拉撑 33.夹套排污 51.保温层69.过滤口16.炉膛 34.进水管52.耐火材料层70.灰浆17.清洗管座 35.吊耳 53.夹层烟火口71.环泵18.炉体 36.上部锅筒 54.两侧集箱管束空间 72蝶阀73.隔烟墙74.侧上集箱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锅炉包括炉体18、炉膛16、水套及脱硫除尘器构成,水套连通其两侧集箱管束22和后集箱管束23,其特点是炉膛16的隔热墙的内套壁13与外套壁12形成的水套40与上部锅筒36连通一体,上部锅筒36分别连通出水口9与炉膛16两侧集箱管束22,两侧集箱管束分别连通后集箱管束23与进水管34;炉膛16前内壁固接着前拱5,其后内壁固接着后拱27,前拱5后部高于后拱27前部,前后拱形成空间夹层即烟火通道口53,炉体18底部设有活动炉排炉体18后设有脱硫除尘器61和烟筒59。本专利技术炉膛16前拱5上部的两侧壁前端设有炉膛烟窗6,使炉膛连通两侧集箱管束空间54,两侧集箱管束空间54连通炉体18后部扩大空间烟尘室45,烟尘室45上设有连通排烟口乙44,其底部设有水封降尘池46,水封降尘池46连通炉体侧的出灰浆口50。炉膛内设有前拱5和后拱27,前拱5和后拱27的构造形成炉膛三区域构造。前拱5为“厂”字形,后拱27为“ ”形,前拱5与后拱27叠延放置,形成夹层烟火口53,夹层烟火口53与炉膛16上、下两部分空间相通。前拱5也可为隔烟墙,后拱27也可为揽火墙。本专利技术两侧集箱管束22上、下分别汇于侧上集箱74、侧下集箱31,上部锅筒36通过连通管37、19、28、30连通上侧集箱,其下侧集箱通过连通管连通后下集箱29和进水管34;炉排后方下部设置除渣机水封槽47与除渣机尾部上、下相应,除渣坑48与除渣机水封槽47相通。本专利技术脱硫除尘器上有雾化脱硫空间55、喷淋装置56、净气出口57、循环管60、隔板62、烟道63、循环水箱64、溢流管66、进水口67、加药口68、过滤口69、循环泵71、蝶阀72。本专利技术当炉膛烟窗6设在炉膛16前部两侧时,可为正压通风或自然通风;当炉膛烟窗设在炉膛后部时,炉烟从一侧的后部经集箱管束空间到同一侧的前部进入炉膛前部隔烟壁内,再进入炉膛另一侧经过集箱管束空间到尾部排烟口乙44,这时可采有平衡通风,并加装引风机当锅炉本体改用微压蒸汽锅炉时,在尾部设扩大空间湿式烟尘室,加装蒸汽过热器,设置水位计,增加上部锅筒36蒸汽空间,两侧集箱31可降低高度,蒸汽出口设在炉顶部,与蒸汽过热器进口连通,这时便成微压过热蒸汽锅炉。本专利技术排烟口乙44可设在炉体后端,也可设在后部上端。本专利技术的炉膛16采用不锈钢或优质钢材料,炉体18可直接采用隔热材料,也可以采用外壳内装有保温隔热材料。前拱5、后拱27采用耐火材料,本专利技术分别制成大小系列产品,其小型炉可人工操作,采用自然通风,大型自动、半自动控制炉也可采用适当加高烟筒实现负压通风,这样可以不用引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湿法脱硫除尘燃煤锅炉,包括:炉体(18)、炉膛(16)、水套及脱硫除尘器(61)构成,水套连通其两侧集箱管束(22)和后集箱管束(23),其特征是:炉膛(16)的隔热墙的内套壁(13)与外套壁(12)形成的水套(40)与上部锅筒(36)连通一体,上部锅筒(36)分别连通出水口(9)与炉膛(16)两侧集箱管束(22),两侧集箱管束分别连通后集箱管束(23)与进水管(34);炉膛(16)前内壁固接着前拱(5),其后内壁固接着后拱(27),前拱(5)后部高于后拱(27)前部,前后拱形成空间夹层即烟火通道口(53),炉体(18)底部设有活动炉排;炉体(18)后设有脱硫除尘器(61)和烟筒(59)。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森
申请(专利权)人:王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