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吹风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805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包括握持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工作部及设置在所述握持部内以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工作部的吸风组件,所述工作部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握持部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及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所述握持内壳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导向至所述出风口。通过在握持部靠近工作部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部,该导流部用以将气流从进风口处导向至出风口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顺畅,间接达到解决资源的效果。

Hand held hair dr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吹风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属于电动工具

技术介绍
吹风机是可以快速使头发风干的个人护理类小家电,可以通过加热丝加热,使风变热,从而使头发更快被吹干。随着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自握持部处进风的吹风机。然而,握持部内的气流进入至工作部内时,会发生气流紊乱,从而导致出风口的气流不畅,浪费资源且吹风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其在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部,使得气流能够自进风口处流向至出风口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顺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包括握持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工作部及设置在所述握持部内以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工作部的吸风组件,所述工作部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握持部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及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所述握持内壳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导向至所述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握持内壳具有内表面,所述导流部为自所述内表面突伸形成的突伸块。进一步地,所述突伸块具有与所述内表面垂直设置的垂直面及用以连接所述垂直面与内表面的斜面,所述斜面自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斜面与所述垂直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90°。进一步地,所述内表面为与所述垂直面连接的波浪面。进一步地,所述突伸块的横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部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中心风筒及与所述导流部配合用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出风口的挡风环,所述挡风环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环套设在所述中心风筒上且朝向所述出风口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部靠近所述挡风环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的一侧设置或与所述挡风环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的一侧同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腔体内还设置有用以调节气流温度的加热组件、及用以控制所述加热组件与吸风组件的控制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挡风环的一侧且背离所述加热组件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握持部靠近工作部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部,该导流部用以将气流从进风口处导向至出风口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顺畅,间接达到解决资源的效果;将挡风环设置在导流部的上方以防止气流往背离出风口处的方向流动,进而使得更多气流流向至出风口处,便捷高效。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手持吹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图。图6为图1中工作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工作部与风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工作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工作部的爆炸图。图10为图1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请参见图1,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手持吹风设备100可用于干发场景;或者,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的场景,本申请不对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应用场景作限定。该手持吹风设备10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握持部1和与握持部1连接的工作部2,工作部2具有进风口26及出风口27,握持部1与进风口26连接。请结合图2及图3,握持部1具有与工作部2连接的第一端部11、以及远离工作部2且用于进风的第二端部12。第二端部12贯穿有线缆4以为手持吹风设备100整体供电。线缆4远离第二端部12的一端提供有插头(图中未示出),插头可以提供到主电源或者电池组的电连接。其中,线缆4包括载电导线(火线,livewire)和中性导线(零线,neutralwire)。可选地,线缆4以一股电线贯穿第二端部12后,在握持部1内部被分成至少两股电线。握持部1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13以对握持部1内部的组件进行保护,吸风组件14设置在握持部1内以将外部气流从第二端部12吸入并导向至工作部2。该吸风组件14包括马达141和风扇,马达141和风扇可以一体化设置;或者,也可以可拆分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马达141可以是交流感应电机、串激式交直两用电机、或者是直流电机等,本实施例不对马达141的类型作限定。握持外壳13从工作部2延伸至第二端部12远离工作部2的一端。线缆4穿过位于第二端部12位置处的握持外壳13进入握持部1。线缆4大体定位于第二端部12的中间处,向握持部1的内部中心延伸。示意性地,握持部1整体呈管状结构,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直径。当然,握持部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为了保证使用者使用手持吹风设备100时的稳定性,握持外壳13的握持部1分可以设置有防滑组件;或者,握持外壳13上握持部1分的材料为防滑材料。握持部1还包括设置在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15,握持内壳15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16,导流部16将气流从进风口26导向至出风口27。握持内壳具有内表面151,导流部16为自内表面151突伸形成的突伸块16,突伸块16具有与内表面151垂直设置的垂直面161及用以连接垂直面161与内表面151的斜面162,斜面162自靠近进风口26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26的一端倾斜。突伸块16的横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斜面162与垂直面161之间形成有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90°。诚然,突伸块16的横截面也可为其他,斜面162与垂直面161的夹角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内表面151为与垂直面161连接的波浪面,以将气流更好的导向至导流部16。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内表面151也可为其他用以导向的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选地,握持部1上还设置有第一触控组件5,第一触控组件5用于接收第一触控操作以调节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工作状态。比如:根据第一触控操作调节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开关状态。可选地,第一触控组件5可以实现为按钮组件(即基于实体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或者触控显示屏组件(即,基于虚拟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等,本实施例不对第一触控组件5的实现方式作限定。当然,握持部1内还可以设置有其它组件,比如:用于对线缆4、触控组件和吸风组件14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请结合图4至图10,工作部2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21、设置在腔体内的中心风筒22、套设在中心风筒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工作部及设置在所述握持部内以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工作部的吸风组件,所述工作部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握持部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及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所述握持内壳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导向至所述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工作部及设置在所述握持部内以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工作部的吸风组件,所述工作部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握持部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及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所述握持内壳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导向至所述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内壳具有内表面,所述导流部为自所述内表面突伸形成的突伸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突伸块具有与所述内表面垂直设置的垂直面及用以连接所述垂直面与内表面的斜面,所述斜面自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所述垂直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9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浩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