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80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包括:气缸筒内部设有活塞,气缸筒连接有气嘴;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气缸筒内,将气缸筒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活塞位于第一腔体中,气嘴连接于第二腔体,单向阀组件包括进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导气装置设置于第二腔体内,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第一气室与排气单向阀密封连接,第二气室与进气单向阀密封连接;换向阀组件设置于第二腔体内,用于使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中的一个气室连通于气嘴,同时使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中的另一个气室连通于外部空气。其结构简单,便于携带,维护方便,成本低。

Pressure reducing air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压减压两用气筒
本技术属于实试验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加压减压两用气筒。
技术介绍
在分析、化学、生物学等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经常需要进行负压抽滤、过滤溶液等操作。常规操作需要采用抽气泵进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抽气泵极容易发生倒吸等现象引起仪器故障,耽误工作,且抽气泵成本较高、维护较繁琐,且抽气泵本身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所以大部分实验室并没有抽气泵,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购置加压减压设备,所以在进行一些减压、加压等基本操作时只能依靠注射器推拉,十分不便。因此,期待研发一种实验室加压减压两用气筒,不仅可以用于常规减压抽气和加压打气操作,且结构简单,便于携带,维护方便,成本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于常规减压抽气和加压打气操作的加压减压两用气筒。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包括:气缸筒,所述气缸筒内部设有活塞,所述气缸筒连接有气嘴;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气缸筒内,将所述气缸筒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气嘴连接于第二腔体,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进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所述活塞能够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单向阀排出或者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单向阀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导气装置,所述导气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排气单向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进气单向阀密封连接;换向阀组件,所述换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一个气室连通于所述气嘴,同时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另一个气室连通于外部空气。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换向阀片和第二换向阀片;所述壳体为圆筒形,侧壁上设有第一接口至第六接口,其中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气嘴,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外部空气;所述第一换向阀片为圆柱形,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进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换向阀片为圆柱形,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进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换向阀片通过换向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轴向端部;当所述换向轴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第一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二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同时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第二缺口与分别与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四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二气室与外部空气连通;当所述换向轴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第二缺口分别与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五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一气室与外部空气连通,同时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第一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一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组件还包括若干气管,所述气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第五接口之间及所述气嘴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组件还包括阀门扳手,所述气缸筒的侧壁设有操作孔,所述换向轴的一端伸出所述操作孔并与所述阀门扳手连接。优选地,所述单向阀组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周与所述气缸筒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挡板内部设有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通过第一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腔体,通过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四腔体通过第三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腔体,通过第四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排气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中,所述进气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中。优选地,所述排气单向阀包括第一橡胶垫及第一凸形结构,所述第一橡胶垫可开合地覆盖于所述第一通孔,能够在气流的作用下打开且在负压作用下关闭,所述第一凸形结构封堵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凸形结构的侧面设有多个第一通气小口,所述多个第一通气小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优选地,所述进气单向阀包括第二橡胶垫及第二凸形结构,所述第二橡胶垫可开合地覆盖于所述第四通孔,能够在气流的作用下打开且在负压作用下关闭,所述第二凸形结构封堵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凸形结构的侧面设有多个第二通气小口,所述多个第二通气小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优选地,所述导气装置包括底板和隔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一对第一气孔和一对第二气孔,所述一对第一气孔和所述一对第二气孔被所述隔板隔开,所述底板的边缘与所述气缸筒的内壁密封连接,以在所述底板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气室,所述隔板将所述气室分隔为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所述排气单向阀和所述一对第一气孔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单向阀和所述一对第二气孔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优选地,还包括推拉杆和把手,所述活塞的外周设有密封橡胶条,所述推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塞,另一端穿过所述气缸筒的上盖连接于所述把手。优选地,还包括阻挡环,所述阻挡环设置于所述气缸筒内,位于所述活塞与所述单向阀组件之间,以防止所述活塞撞击所述单向阀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作为于加压气筒使用时,利用第一换向阀将第一气室连通于气嘴,利用第二换向阀将第二气室与外部空气连通;之后将气嘴连接于待加压物体的接口;拉动活塞,使活塞在第一腔体中向远离第二腔体的一端移动,使外部空气依次经第二换向阀、第二气室、进气单向阀充入第一腔体中;之后推动活塞,使活塞在第一腔体中向靠近第二腔体的一端移动,使第一腔体内的空气依次经排气单向阀、第一气室、第一换向阀、气嘴充入待加压物体中。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完成加压,操作方法简单。作为减压气筒使用时,利用第一换向阀将第二气室连通于气嘴,利用第二换向阀将第一气室与外部空气连通;之后将气嘴连接于待减压物体的接口;拉动活塞,使活塞在第一腔体中向远离第二腔体的一端移动,使待减压物体内部的气体依次经气嘴、第一换向阀、第二气室、进气单向阀充入第一腔体中;之后推动活塞,使活塞在第一腔体中向靠近第二腔体的一端移动,使第一腔体内的空气依次经排气单向阀、第一气室、第二换向阀排到空气中。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完成减压,操作方法简单。通过调节换向阀组件即可完成气筒的加压和减压功能的转换,且仅需要活塞在气缸筒中往复运动即可实现加压、减压的效果,简化了操作,且本装置构造简单,维护方便,便于携带,成本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筒,所述气缸筒内部设有活塞,所述气缸筒连接有气嘴;/n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气缸筒内,将所述气缸筒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气嘴连接于第二腔体,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进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所述活塞能够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单向阀排出或者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单向阀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n导气装置,所述导气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排气单向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进气单向阀密封连接;/n换向阀组件,所述换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一个气室连通于所述气嘴,同时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另一个气室连通于外部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筒,所述气缸筒内部设有活塞,所述气缸筒连接有气嘴;
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气缸筒内,将所述气缸筒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气嘴连接于第二腔体,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进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所述活塞能够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单向阀排出或者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单向阀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
导气装置,所述导气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排气单向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进气单向阀密封连接;
换向阀组件,所述换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一个气室连通于所述气嘴,同时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中的另一个气室连通于外部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通气口;所述换向阀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换向阀片和第二换向阀片;
所述壳体为圆筒形,侧壁上设有第一接口至第六接口,其中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气嘴,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通气口;
所述第一换向阀片为圆柱形,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进的第一缺口;
所述第二换向阀片为圆柱形,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进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换向阀片通过换向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轴向端部;
当所述换向轴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第一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二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同时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第二缺口与分别与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四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通气口连通;
当所述换向轴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换向阀片的第二缺口分别与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五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通气口连通,同时所述第一换向阀片的第一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封闭所述第一接口,从而使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压减压两用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组件还包括第一气管至第六气管,所述第一气管至第六气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四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帅范龙兴朱昱霖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一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