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树鸣专利>正文

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7899 阅读:6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基于阻尼导流、液面高度沉浮调节、涡流负压散流、加速水动能原理设计,涉及水力发电机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进水引导腔、水流散流翼、迎水定向板、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进水口倾角调节配重腔;进水引导腔的前端安装有杂物过滤网;位于后出水引导腔尾端与水流散流翼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几个涡流散流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水力发电装置未利用驱动叶轮的动能推力,不能够根据不同流水水域的情况在无落差的条件下利用进行液面高度沉浮装置的进水口倾角,调节平衡发电,进水口倾角非固定,避免固定的全淹水的进水容易被闷死的发生,装置进水出水位置定向不稳定的问题。

High efficiency water power plant without dro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力发电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阻尼导流、液面高度沉浮调节、涡流负压散流、加速水动能原理设计的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水力资源是一种清洁再生的资源,由于高度落差的影响,水在流动和下落的构成中会产生能量持续、平稳并且非常环保。基于水流的特性进行的水力发电机的设计已经成功的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使用,如阿斯旺水坝、葛洲坝、长江三峡等都是水力发电的成功案例,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现有的这种大型的水坝修建费用是巨大的,工程实施受到诸多限制。为了进一步开发水力利用水流进行发电,人们也在考虑如何利用低落差或水平水流的水源进行发电。申请号为200710035525.9,名称为“一种无落差平水发电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通过水轮机的转轴平于水面,且一半的叶轮平行地浸泡于水流中,并将在平流水流动时,在平流水力的作用下带动叶轮绕水轮机的转轴旋转,另一半叶轮则高于水面不与水源接触。水轮机转轴的一端连接有加速器。该专利的旋转叶轮与水之间的接触面小,未对驱动叶轮的推力充分利用,流水进行驱动的力度小,发电效率低。又如申请号为200620069737.X,名称为“无落差水力发电机”的中国技术专利,通过提供一种可升降的用于安装水轮和发电机的可升降支架,通过升降支架主动的调节驱动叶轮与水流接触的受力面。该专利需要根据不同的水域环境进行人工调节旋转叶轮和电机转轴的高度,从而调节叶轮与水流的接触面来进行水力发电,与上一个比对专利相同,未充分利用水流驱动叶轮的推力。不仅仅上述专利的水利发电装置,还包括现有的其它水利发电装置,在将装置放置于水流面中,装置进水出水位置定向不稳定,装置不能够根据不同水域的情况进行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装置最大引水动能生利用,装置的进水口倾角是固定的,容易被闷死,出水引导腔尾部只是简单的设置散流翼,对驱动叶轮腔内的驱动叶轮转动没有驱动促进作用,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供本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解决了现有水力发电装置未充分利用驱动叶轮的推力,不能够根据不同水域的情况进行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装置的进水口倾角是固定的,容易被闷死,装置尾部的散流结构没有驱动叶轮腔内的驱动叶轮驱动促进,装置进水出水位置定向不稳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二侧并与壳体内的驱动叶轮腔相连通的进水引导腔、设置于壳体与前进水引导腔相对的一侧并与驱动叶轮腔相连通的后出水引导腔、设置于后出水引导腔尾部的水流散流翼、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的迎水定向板以及对称设置于迎水定向板两侧的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设置于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顶部的进水口倾角调节配重腔;所述迎水定向板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组,所述迎水定向板内竖直设置有一与驱动叶轮腔相连通的转轴定位筒,所述发电机组的发电机转轴与转轴定位筒间隙配合,所述发电机转轴上位于驱动叶轮腔内的部分环绕安装有驱动叶轮;所述进水引导腔的前端安装有杂物过滤网;位于所述后出水引导腔尾端与水流散流翼之间设置有一涡流散流器。进一步地,所述涡流散流器包括设置于后出水引导腔尾端中间位置的中心柱以及环绕设置于中心柱周侧的涡流扇叶。进一步地,所述水流散流翼包括多个设置于后出水引导腔尾端外侧部的翼片,所述翼片的表面均布开设有散流口。进一步地,所述前进水引导腔的两内侧对称设置有进水偏向阻尼板,所述进水偏向阻尼板面向驱动叶轮腔的一端设置有偏向阻尼板引导进水与驱动叶轮垂直增强扭矩。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叶轮腔的内顶壁上面向前进水引导腔一侧设置有进水流下压定向阻尼板。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发电机组安在本装置上,本技术放置于有洋流,河流流速,溪流上,水流经杂物过滤网过滤后经前进水引导腔在进水偏向阻尼板和进水流下压定向阻尼板的偏向作用下进入驱动叶轮腔,与驱动叶轮腔内与发电机组相连的驱动叶轮驱动相连,驱动驱动叶轮转动进行发电,位于后出水引导腔尾部的水流散流翼和涡流散流器对后出水水流进行散流和排出,带动驱动叶轮腔的驱动叶轮转动力和转动速度,位于壳体上方的迎水定向导板迎向上游进水方向,对整个装置进行定向作用,防止偏移;水流散流翼提高了出水引导腔出水散流的效率和效果;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通过内部盛水调节发电机组与沉浮水面的高度;本技术的整体装置使流行驱动叶轮腔内的流水带动驱动叶轮的旋转力度大,旋转速度快,装置的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和进水口倾角被动调节,装置进水出水位置定向稳定,具有水流发电效率高的优势。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面视图;图4为图1中的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4中B-B剖面视图;图6为本技术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壳体,101-前进水引导腔,1011-杂物过滤网,1012-进水偏向阻尼板,102-后出水引导腔,103-水流散流翼,1031-散流口,104-驱动叶轮腔,105-转轴定位筒,106-进水流下压定向阻尼板,107-偏向阻尼板,2-发电机组,201-发电机转轴,202-驱动叶轮,3-涡流散流器,301-中心柱,302-涡流扇叶,4-迎水定向板,5-进水口倾角调节配重腔,6-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C-洋流、河流、溪流水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侧”、“二侧”“尾部”、“上表面”、“上部”、“竖直”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一侧并与壳体1内的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前进水引导腔101、设置于壳体1与前进水引导腔101相对的一侧并与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后出水引导腔102、设置于后出水引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基于阻尼导流、液面高度沉浮调节、涡流负压散流、加速水动能原理设计,其特征在于:/n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一体【右侧】并与壳体(1)内的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前进水引导腔(101)、设置于壳体(1)与前进水引导腔(101)相对的一体【左侧】并与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后出水引导腔(102)、设置于后出水引导腔(102)尾部的水流散流翼(103)、设置于壳体(1)的上表面的迎水定向板(4)以及对称设置于迎水定向板(4)两侧的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6)、设置于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6)上部的进水口倾角调节配重腔(5);/n所述迎水定向板(4)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组(2),所述迎水定向板(4)内竖直设置有一与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转轴定位筒(105),所述发电机组(2)的发电机转轴(201)与转轴定位筒(105)间隙配合,所述发电机转轴(201)上位于驱动叶轮腔(104)内的部分环绕安装有驱动叶轮(202);/n所述前进水引导腔(101)的前端安装有杂物过滤网(1011);/n位于所述后出水引导腔(102)尾端与水流散流翼(103)之间设置有一涡流散流器(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无落差流水发电装置,基于阻尼导流、液面高度沉浮调节、涡流负压散流、加速水动能原理设计,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一体【右侧】并与壳体(1)内的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前进水引导腔(101)、设置于壳体(1)与前进水引导腔(101)相对的一体【左侧】并与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后出水引导腔(102)、设置于后出水引导腔(102)尾部的水流散流翼(103)、设置于壳体(1)的上表面的迎水定向板(4)以及对称设置于迎水定向板(4)两侧的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6)、设置于液面高度沉浮调节平衡翼腔(6)上部的进水口倾角调节配重腔(5);
所述迎水定向板(4)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组(2),所述迎水定向板(4)内竖直设置有一与驱动叶轮腔(104)相连通的转轴定位筒(105),所述发电机组(2)的发电机转轴(201)与转轴定位筒(105)间隙配合,所述发电机转轴(201)上位于驱动叶轮腔(104)内的部分环绕安装有驱动叶轮(202);
所述前进水引导腔(101)的前端安装有杂物过滤网(1011);
位于所述后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树鸣
申请(专利权)人:陈树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