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涉及发动机能源重复利用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多余热量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它包括蒸汽主发生器、发动机降温水箱、蒸汽机、发电机、蓄电池、发动机排气管、蒸汽机排气管和发动机,它还包括蒸汽贮压罐、预热加热补水罐、备用水罐、一号循环水泵、一号补水泵、一号单向阀、二号补水泵、二号单向阀、一号液位传感器、二号液位传感器和三号液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热量的重复利用。
A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waste heat from engin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属于发动机能源重复利用领域。
技术介绍
发动机是一种常见的动力设备,广泛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发动机在工作时,只需要燃料在燃烧室瞬间燃烧,使空气膨胀,产生压力,释放动能,但是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只用了燃料热值的10%左右,剩余热量一部分由降温水箱消耗掉,另一部分由排气管排出,这些排出的热量也是能量的一部分,仅是随着排气管排出,太过于浪费,同时这些热量大量累计,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种系统可以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多余热量重复利用,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多余热量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现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它包括蒸汽主发生器、发动机降温水箱、蒸汽机、发电机、蓄电池、发动机排气管、蒸汽机排气管和发动机,它还包括蒸汽贮压罐、预热加热补水罐、备用水罐、一号循环水泵、一号补水泵、一号单向阀、二号补水泵、二号单向阀、一号液位传感器、二号液位传感器和三号液位传感器;所述发动机上设有排气端、降温水路输入端和升温水路输出端;所述蒸汽贮压罐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主蒸汽输入端和贮藏蒸汽输出端;所述蒸汽主发生器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内部蒸汽输出端和预热水源补入端;所述预热加热补水罐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多余蒸汽输出端、降温水源补入端和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所述备用水罐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降温水源供水端和余热蒸汽输出端;所述发动机降温水箱上设有降温水路输出端、升温水路输入端、备用水源补入端和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所述蒸汽机上设有蒸汽输入端、动力输出轴和排气端;所述发电机上设有动力输入端和电力输出端;所述发动机与发动机降温水箱之间设有一号水管和二号水管,一号水管的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入端固接,一号水管的另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且在一号水管上设有一号循环水泵,二号水管的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二号水管的另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入端固接,发动机排气管的一端与发动机上的排气端相连,发动机排气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和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并设置在备用水罐的外部,蒸汽贮压罐的贮藏蒸汽输出端通过蒸汽输出管与蒸汽机的蒸汽输入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的一端与蒸汽机的排气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的另一端穿过备用水罐上的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并与发动机排气管连通设置,蒸汽机的动力输出轴与发电机的动力输入端相连,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的电力输入端相连,蒸汽贮压罐上的主蒸汽输入端通过一号蒸汽管道与预热加热补水罐的多余蒸汽输出端相连,蒸汽主发生器的内部蒸汽输出端通过二号蒸汽管道与一号蒸汽管道相连,二号蒸汽管道与一号蒸汽管道连通设置,蒸汽主发生器上的预热水源补入端通过一号补水管与预热加热补水罐上的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相连,且在一号补水管靠近预热水源补入端处设有二号单向阀,在一号补水管靠近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处设有二号补水泵,预热加热补水罐上的降温水源补入端通过二号补水管与发动机降温水箱上的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的一端与备用水罐的余热蒸汽输出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的另一端与一号蒸汽管道连通设置,蒸汽贮压罐上的辅助蒸汽输入端通过三号蒸汽管道与备用水罐上的余热蒸汽输出端相连,备用水罐上的降温水源供水端通过三号补水管与发动机降温水箱上的备用水罐补入端相连,且在三号补水管靠近降温水源供水端处设有一号单向阀,在三号补水管靠近备用水罐补入端处设有一号补水泵。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它可以将发动机排放出的多余热量转化为电能,并利用现在已经成熟的蓄电池技术,将电能储存起来,我国每天工作的发动机数目庞大,其发电效果也十分可观,增加了能量的利用率,十分具有经济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更加的环保,经过本系统处理后的发动机尾气,在热量上大大的降低,使发动机工作环境的温度也在降低,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了爆炸的产生,同时当发动机所在工作环境温度的降低,对于环境保护,特别是应对全球变暖也会产生益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为本技术中蒸汽贮压罐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一号补水管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中预热加热补水罐和备用水罐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蒸汽贮压罐、2蒸汽主发生罐、3预热加热补水罐、4备用水罐、5发动机降温水箱、6蒸汽机、7发电机、8蓄电池、9发动机排气管、10蒸汽机排气管、11发动机、12一号循环水泵、13一号补水泵、14一号单向阀、15泄压阀、16一号压力组件、17二号补水泵、18二号单向阀、19一号液位传感器、20一号气液分离罐、21二号液位传感器、22三号液位传感器、25二号气液分离罐、26一号水管、27二号水管、28蒸汽输出管、29一号蒸汽管道、30二号蒸汽管道、31一号补水管、32二号补水管、33三号蒸汽管道、34三号补水管、35一号负压安全阀、36二号负压安全阀、37四号液位传感器、38三号气液分离罐、39循环水管、40气体单向阀A、41气体单向阀B和42气体单向阀C。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4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它包括蒸汽主发生器2、发动机降温水箱5、蒸汽机6、发电机7、蓄电池8、发动机排气管9、蒸汽机排气管10和发动机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蒸汽贮压罐1、预热加热补水罐3、备用水罐4、一号循环水泵12、一号补水泵13、一号单向阀14、二号补水泵17、二号单向阀18、一号液位传感器19、二号液位传感器21和三号液位传感器22;所述发动机11上设有排气端、降温水路输入端和升温水路输出端;所述蒸汽贮压罐1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主蒸汽输入端和贮藏蒸汽输出端;所述蒸汽主发生器2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内部蒸汽输出端和预热水源补入端;所述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多余蒸汽输出端、降温水源补入端和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所述备用水罐4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降温水源供水端和余热蒸汽输出端;所述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设有降温水路输出端、升温水路输入端、备用水源补入端和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它包括蒸汽主发生器(2)、发动机降温水箱(5)、蒸汽机(6)、发电机(7)、蓄电池(8)、发动机排气管(9)、蒸汽机排气管(10)和发动机(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蒸汽贮压罐(1)、预热加热补水罐(3)、备用水罐(4)、一号循环水泵(12)、一号补水泵(13)、一号单向阀(14)、二号补水泵(17)、二号单向阀(18)、一号液位传感器(19)、二号液位传感器(21)和三号液位传感器(22);/n所述发动机(11)上设有排气端、降温水路输入端和升温水路输出端;/n所述蒸汽贮压罐(1)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主蒸汽输入端和贮藏蒸汽输出端;/n所述蒸汽主发生器(2)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内部蒸汽输出端和预热水源补入端;/n所述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多余蒸汽输出端、降温水源补入端和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n所述备用水罐(4)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降温水源供水端和余热蒸汽输出端;/n所述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设有降温水路输出端、升温水路输入端、备用水源补入端和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n所述蒸汽机(6)上设有蒸汽输入端、动力输出轴和排气端;/n所述发电机(7)上设有动力输入端和电力输出端;/n所述发动机(11)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之间设有一号水管(26)和二号水管(27),一号水管(26)的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入端固接,一号水管(26)的另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且在一号水管(26)上设有一号循环水泵(12),二号水管(27)的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二号水管(27)的另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入端固接,发动机排气管(9)的一端与发动机(11)上的排气端相连,发动机排气管(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和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并设置在备用水罐(4)的外部,蒸汽贮压罐(1)的贮藏蒸汽输出端通过蒸汽输出管(28)与蒸汽机(6)的蒸汽输入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10)的一端与蒸汽机(6)的排气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10)的另一端穿过备用水罐(4)上的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并与发动机排气管(9)连通设置,蒸汽机(6)的动力输出轴与发电机(7) 的动力输入端相连,发电机(7)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8)的电力输入端相连,蒸汽贮压罐(1)上的主蒸汽输入端通过一号蒸汽管道(29)与预热加热补水罐(3)的多余蒸汽输出端相连,蒸汽主发生器(2)的内部蒸汽输出端通过二号蒸汽管道(30)与一号蒸汽管道(29)相连,二号蒸汽管道(30)与一号蒸汽管道(29)连通设置,蒸汽主发生器(2)上的预热水源补入端通过一号补水管(31)与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的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相连,且在一号补水管(31)靠近预热水源补入端处设有二号单向阀(18),在一号补水管(31)靠近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处设有二号补水泵(17),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的降温水源补入端通过二号补水管(32)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的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33)的一端与备用水罐(4)的余热蒸汽输出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33)的另一端与一号蒸汽管道(29)连通设置,备用水罐(4)上的降温水源供水端通过三号补水管(34)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的备用水罐补入端相连,且在三号补水管(34)靠近降温水源供水端处设有一号单向阀(14),在三号补水管(34)靠近备用水罐补入端处设有一号补水泵(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发动机工作废热的发电系统,它包括蒸汽主发生器(2)、发动机降温水箱(5)、蒸汽机(6)、发电机(7)、蓄电池(8)、发动机排气管(9)、蒸汽机排气管(10)和发动机(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蒸汽贮压罐(1)、预热加热补水罐(3)、备用水罐(4)、一号循环水泵(12)、一号补水泵(13)、一号单向阀(14)、二号补水泵(17)、二号单向阀(18)、一号液位传感器(19)、二号液位传感器(21)和三号液位传感器(22);
所述发动机(11)上设有排气端、降温水路输入端和升温水路输出端;
所述蒸汽贮压罐(1)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主蒸汽输入端和贮藏蒸汽输出端;
所述蒸汽主发生器(2)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内部蒸汽输出端和预热水源补入端;
所述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多余蒸汽输出端、降温水源补入端和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
所述备用水罐(4)上设有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降温水源供水端和余热蒸汽输出端;
所述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设有降温水路输出端、升温水路输入端、备用水源补入端和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
所述蒸汽机(6)上设有蒸汽输入端、动力输出轴和排气端;
所述发电机(7)上设有动力输入端和电力输出端;
所述发动机(11)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之间设有一号水管(26)和二号水管(27),一号水管(26)的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入端固接,一号水管(26)的另一端与降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且在一号水管(26)上设有一号循环水泵(12),二号水管(27)的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出端固接,二号水管(27)的另一端与升温水路输入端固接,发动机排气管(9)的一端与发动机(11)上的排气端相连,发动机排气管(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一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二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入端、发动机排气管第三输出端、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入端和发动机排气管第四输出端并设置在备用水罐(4)的外部,蒸汽贮压罐(1)的贮藏蒸汽输出端通过蒸汽输出管(28)与蒸汽机(6)的蒸汽输入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10)的一端与蒸汽机(6)的排气端相连,蒸汽机排气管(10)的另一端穿过备用水罐(4)上的蒸汽机排气管输入端并与发动机排气管(9)连通设置,蒸汽机(6)的动力输出轴与发电机(7)的动力输入端相连,发电机(7)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池(8)的电力输入端相连,蒸汽贮压罐(1)上的主蒸汽输入端通过一号蒸汽管道(29)与预热加热补水罐(3)的多余蒸汽输出端相连,蒸汽主发生器(2)的内部蒸汽输出端通过二号蒸汽管道(30)与一号蒸汽管道(29)相连,二号蒸汽管道(30)与一号蒸汽管道(29)连通设置,蒸汽主发生器(2)上的预热水源补入端通过一号补水管(31)与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的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相连,且在一号补水管(31)靠近预热水源补入端处设有二号单向阀(18),在一号补水管(31)靠近蒸汽主发生器供水端处设有二号补水泵(17),预热加热补水罐(3)上的降温水源补入端通过二号补水管(32)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的预热加热补水罐供水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33)的一端与备用水罐(4)的余热蒸汽输出端相连,三号蒸汽管道(33)的另一端与一号蒸汽管道(29)连通设置,备用水罐(4)上的降温水源供水端通过三号补水管(34)与发动机降温水箱(5)上的备用水罐补入端相连,且在三号补水管(34)靠近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权,
申请(专利权)人:陈立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