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708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由前接头、牵引器外管、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张紧系统、后接头、活塞杆组成,所述前接头下端通过管螺纹与牵引器外管连接;前端液控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部前端,与前接头下端相连;中间驱动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与前端液控系统下端相连;后端张紧系统前端与中间驱动系统下端相连,后端与后接头相连;活塞杆贯穿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后端张紧系统,尾端与锥体相连,主要靠两个张紧机构交替工作抓紧井壁,并配合液压缸的运动完成牵引器的前进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推力大、抓靠牢固的优点,采用液压控制可以降低故障率。

A kind of hydraulic downhole high thrust tr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
技术介绍
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近年来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为降低开采成本,对于深层油储的开采,基本上都是采用水平钻井技术。水平井在钻井、测井、完井、生产等阶段经常需要下放仪器到井下进行测井及修井等作业。所以井下牵引器(井下拖拽系统)应运而生。国内部分投入实际生产的产品较少,大多处于理论研究与设计阶段,且存在以下问题:牵引力较小,井下越障能力较弱,电机在井下高温高压环境的散热问题有待改善,因此需要更大的牵引力、可靠性更高、井下环境适应性更好的牵引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井下牵引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主要由前接头、牵引器外管、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张紧系统、后接头、活塞杆组成,所述前接头下端通过管螺纹与牵引器外管连接;前端液控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部前端,与前接头下端相连;中间驱动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与前端液控系统下端相连;后端张紧系统前端与中间驱动系统下端相连,后端与后接头相连;活塞杆贯穿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后端张紧系统,尾端与锥体相连。前端液控系统包括液控上部管、液控内管、换向滑阀、挡环,液控上部管上端与前接头相连;液控内管包含滑阀腔,液控内管安装液控上部管下端,中间内管1内腔室顶部;换向滑阀安装在液控内管的滑阀腔内,挡环固定在滑阀腔底端。换向滑阀上开有流道,用于高压钻井液流通,换向滑阀与活塞杆间存在密封。中间驱动系统包括缸盖1、中间内管1、中间内管2、缸盖2,其中缸盖1安装在中间内管1下端,与中间内管1管壁共同组成液压缸1;中间内管1管壁上开有泄压孔,泄压孔穿过中间1内管和牵引器外管,与外界连通;中间内管2上端与缸盖1相连,下端安装缸盖2;缸盖2与中间内管2的管壁共同组成液压缸2。张紧系统包括前端张紧机构和后端张紧机构,其中前端张紧机构由前端张紧外管、抓靠模块1、端盖组成,后端张紧系统由限位环、后端张紧外管、抓靠模块2组成,其中前端张紧外管安装在缸盖2下端且与牵引器外管下端相连,抓靠模块1安装在前端张紧外管内,端盖安装在张紧机构下端;限位环下方连接后端张紧外管,抓靠模块2安装在后端张紧外管内,且与活塞杆末端固连。限位环、后端张紧外管内开有流道,用于连通活塞杆腔和张紧液压缸,供高压钻井液流动。张紧机构1、张紧机构2均由张紧活塞、弹簧压板、复位弹簧、锥体、卡瓦组成,其中张紧活塞、弹簧压板、复位弹簧安装在张紧液压缸内,锥体分为上锥体和下锥体,上锥体与张紧活塞下端相连,下锥体固定在张紧外管末端。活塞杆为中空结构,由杆体、活塞1、活塞2组成,其中杆体由杆1、杆2、杆3组成,杆1、杆2通过活塞1连接,杆2、杆3通过活塞2连接,活塞1、活塞2分别位于液压缸1、液压缸2内,杆1上端开有沟槽,与换向滑阀配合,杆3开有通孔,与限位环配合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具有推力大、抓靠牢固的优点,采用液压控制可以降低故障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换向滑阀剖视图。图3是图1(A—A)剖视图。图4是图1(B—B)剖视图。图5是图1(C—C)剖视图。。图6是图1牵引器动作示意图。图中:1.前接头,2.牵引器外管,3.液控上部管,4.液控内管,5.换向滑阀,6.泄压孔,7.活塞1,8.杆体,9.中间内管1,10.缸盖1,11.O形密封圈,12.O形密封圈垫圈,13.活塞2,14.中间内管2,15.缸盖2,16.前端张紧外管,17.张紧活塞,18.复位弹簧,19.椎体,20.卡瓦,21.端盖,22.限位环,23.后端张紧外管,24.抓靠模块2,25.后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1,牵引器最前端的前接头可用来连接油管,油管内输送高压钻井液,高压钻井液由此进入牵引器内为牵引器提供动力。油管接头后端为牵引器外管和液控上部管,两管间的配合方式为小间隙配合,液控上部管上打孔,外面挖槽与牵引器外管形成流道。换向滑阀与液控内管、杆1沟槽配合实现换向。泄压孔位于液压缸1上部腔室,穿过牵引器外管和液控上部管,与外界连通,为换向滑阀与液压缸1的泄压孔。中间驱动系统包含两个液压缸1和液压缸2,其中液压缸1为泄压缸,液压缸2是牵引器的驱动缸。牵引器前进时,高压钻井液从液压缸1下部腔室流经换向滑阀,最终流向液压缸1上部腔室,并从泄压孔处流出牵引器进入环空。中间内管1外部挖槽与牵引器外管形成流道,前端开有槽和孔,与液控内管配合,后端打流道孔,中间内管1外面挖槽与牵引器外管形成流道。中间内管2外部挖槽与牵引器外管形成流道,两端钻流道孔,液压缸2工作时左右通高压,活塞往复运动。张紧机构采用卡瓦结构,张紧机构用于在牵引器活塞杆伸出时抓紧井壁,为牵引器提供摩擦力,使牵引器能够稳定伸出活塞杆输出推力。工作原理是由高压钻井液推进活塞,活塞推动椎体向下运动,椎体内表面与活塞杆接触,外锥面与卡瓦内锥面接触,工作时椎体相对于卡瓦向下运动,卡瓦向上运动,到达上极限与井壁接触,四个卡瓦对称抓紧时即可提供较大的摩擦力。在牵引器工作时,卡瓦固定在井壁上,牵引器牵引或者活塞杆伸出时,牵引器对卡瓦有作用力,椎体也有活塞提供的推力,四者的共同作用下,抓块会越抓越紧,从而提供更大更稳定的扶正和摩擦力。在牵引器工作时,以牵引器后端为前进方向。活塞1向前方移动,高压钻井液推动换向滑阀向前方移动到行程终点,换向滑阀与下方的流道导通,高压钻井液进入液压缸2的上部腔室,活塞2带动杆体向前移动,当活塞2即将到达行程终点时,杆1端部开槽的位置向前移动到换向滑阀内部环形空间,高压钻井液进入换向滑阀下端的腔室,由于换向滑阀两端的面积不同,下端面积大于上端面积,换向滑阀在压差的作用下开始向后方运动,与换向滑阀配合的流道逐渐闭合,此时活塞杆向前运动的速度放缓,直至为零,行程结束。换向滑阀处于上极限时,高压钻井液进入液压缸1、2的下部腔室,活塞1、2相对于前接头、牵引器外管、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张紧系统前端张紧机构向后移动,此时液压缸2上部腔室的乏动力液通过流道进入液压缸1的驱动腔,并通过泄压孔连通到环空,进行泄压。当活塞1、2即将到达行程终点时,杆1端部开槽的位置向后移动离开滑阀内部环形空间,此时滑阀上腔室的压力高于下腔室,换向滑阀在压差作用下开始向后运动,通入高压钻井液的流道逐渐封闭,活塞1、2向后的速度放缓,直至为零,行程结束。参见附图6,状态1时为抓靠模块1内张紧活塞向外伸出,卡瓦伸出抓紧井壁,牵引器前半部分固定不动,活塞杆和后端张紧机构向下伸出,向前进方向运动,到达状态2。状态2为活塞杆右行程极限,前端张紧机构内的抓靠模块1收缩复位,当收缩达到后端限位极限时,后端张紧机构内的抓靠模块2工作,卡瓦伸出并抓紧井壁,这时为状态3,此时活塞杆相对井壁静止,液压缸1和液压缸2继续工作,牵引器前半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接头、牵引器外管、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张紧系统、后接头、活塞杆组成,所述前接头下端通过管螺纹与牵引器外管连接;前端液控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部前端,与前接头下端相连;中间驱动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与前端液控系统下端相连;后端张紧系统前端与中间驱动系统下端相连,后端与后接头相连;活塞杆贯穿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后端张紧系统,尾端与锥体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接头、牵引器外管、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张紧系统、后接头、活塞杆组成,所述前接头下端通过管螺纹与牵引器外管连接;前端液控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部前端,与前接头下端相连;中间驱动系统安装在牵引器外管内,与前端液控系统下端相连;后端张紧系统前端与中间驱动系统下端相连,后端与后接头相连;活塞杆贯穿前端液控系统、中间驱动系统、后端张紧系统,尾端与锥体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液控系统包括液控上部管、液控内管、换向滑阀、挡环,液控上部管上端与前接头相连;液控内管包含滑阀腔,液控内管安装液控上部管下端,中间内管1内腔室顶部;换向滑阀安装在液控内管的滑阀腔内,挡环固定在滑阀腔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滑阀上开有流道,用于高压液体流通,换向滑阀与活塞杆间存在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式井下大推力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驱动系统包括缸盖1、中间内管1、中间内管2、缸盖2,其中缸盖1安装在中间内管1下端,与中间内管1管壁共同组成液压缸1;中间内管1管壁上开有泄压孔,泄压孔穿过中间1内管和牵引器外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功祥洪源隆胥卜轩谢锐程柯文吴陈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