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龙华平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644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包括密网和疏网,所述密网上下两端均串有收缩绳,位于所述密网上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浮子,位于所述密网下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沉子,所述密网中心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开口可通过所述固定环固定有收集袋;所述疏网设置于所述密网前端,所述疏网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密网的上下两端连接。通过利用密网以及疏网的配合,在再通过第二牵引绳拉动疏网,从而使得密网的下端边沿均匀的被疏网拉起,有效的减少了密网中下部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底部之间缝隙,大大提高渔网一次性的捕获量,提升渔业养殖户的收益。

An efficient double layer fishing net for fishing and fis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
本技术涉及一种渔具,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
技术介绍
渔网是渔民常用的捕鱼渔具,因双层网具有非常高效的捕鱼能力,千百年来从未被淘汰,并在现代的生产过程中不断被改进,制网的材料也从以前的麻、蚕丝,变成了如今的各种类型的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制成的网拥有更强的韧性,并且更加耐用,因此可以制作更大的渔网,捕获能力得到巨大提升,随时间的发展如今的渔网种类也非常的多,而现在常用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批量捕鱼的渔网,都非常的大,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才可以进行操作,大致的捕鱼方法是利用沉子和浮子使得渔网立在水中,并围成扇形,然后在渔网的两端上下均有牵引绳,通过人力拉动牵引绳,将渔网向水岸方向拉动,使得内部的鱼无法逃逸,随着渔网越靠近水岸,水域面积逐步减少,鱼被网起并捕获,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渔网过大,在渔网的中下部由于远离牵引绳,因此受到的拉力小,所以会在水流作用下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底部之间形成缝隙,使得许多的鱼从底部缝隙中逃出,捕获数量会因此明显减少,常需要进行二次捕捞,导致成本提升,并且在养殖了一些具有经济效益高的食肉鱼类时,逃逸的鱼长久处于池塘或者水库中,或对水生态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养殖户的收益。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小渔网中下部与底面之间的缝隙的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小渔网中下部与底面之间的缝隙的便于取渔的双层渔网。通过利用密网以及疏网的配合,在再通过第二牵引绳拉动疏网,从而使得密网的下端边沿均匀的被疏网拉起,有效的减少了密网中下部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底部之间缝隙,大大提高渔网一次性的捕获量,提升渔业养殖户的收益。为解决上述技术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双层渔网,包括密网和疏网;所述密网上下两端均串有收缩绳,位于所述密网上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浮子,位于所述密网下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沉子,所述密网中心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开口可通过所述固定环固定有收集袋;所述疏网设置于所述密网前端,所述疏网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密网的上下两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密网比所述疏网高1-2米,所述密网底部受所述疏网拉扯形成网兜。优选地,所述收缩绳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牵引绳,所述疏网中心连接有第二牵引绳,所述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均向前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牵引绳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牵引绳。优选地,所述固定环外环侧开设有凹槽。优选地,所述收集袋为网袋,所述网袋开口呈圆形,且所述网袋开口上设置有松紧绳,所述开口可通过所述松紧绳套设于所述固定环的凹槽内。优选地,所述密网的孔径小于所述疏网的孔径。优选地,所述固定环上等距开设有多个细孔,所述固定环通过细孔固定套设于所述开口内。优选地,所述沉子以及浮子活动套设于对应的收缩绳上。优选地,所述沉子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浮子分布密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利用密网以及疏网的配合,再通牵引绳拉动疏网,从而使得密网的下端边沿均匀的被疏网拉起,有效的减少了密网中下部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底部之间缝隙,大大提高渔网一次性的捕获量,提升渔业养殖户的收益。2、本技术中的疏网比密网低1-2米,且疏网的孔径比密网大,因此在水中被拉扯时,由于密网与疏网遇水阻力不同,且疏网更低矮,因此拉扯疏网时,会使得密网底部向上弯曲形成网兜,使得已经被网捕获的鱼不易从渔网底部缝隙逃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密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疏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固定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固定环右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密网,2、疏网,3、固定环,4、细孔,5、凹槽,6、第一牵引绳,7、第二牵引绳,8、浮子,9、沉子,10、收集袋,11、松紧绳,12、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结合图1-5所示的(所述的1-5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对渔网与其余部件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实际中该类渔网面积在500至10000平方米上下,因此渔网与沉子9、浮子8以及固定环3比例悬殊)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包括密网1和疏网2;所述密网1上下两端均串有收缩绳,位于所述密网1上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浮子8,位于所述密网1下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沉子9,所述密网1中心开设有开口12,所述开口12内固定套设有固定环3,所述开口12可通过所述固定环3固定有收集袋10;在鱼较多时,除了底部向网兜内积累鱼,中部的鱼或者网兜中的鱼过多时会从开口12中流向收集袋10,便于渔民取鱼,同时降低密网1的负荷,疏网2设置于所述密网1前端,所述疏网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密网1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密网1比所述疏网2高1-2米,所述密网1底部受所述疏网2拉扯形成网兜,所述收缩绳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牵引绳6,所述疏网2中心连接有第二牵引绳7,所述第一牵引绳6和第二牵引绳7均向前延伸,其延伸的方向就是渔业人员拉扯的方向,所述第一牵引绳6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牵引绳7(在合适范围内延长),在同时拉扯第一牵引绳6和第二牵引绳7是时,使得疏网2首先被拉动,从而率先带动密网1的底部以及顶部向前,使得密网形成弧形,更易捕获,并有效减少密网1底部的缝隙,同时初步形成网兜,随着捕获的鱼不断的增加,网兜中鱼会越来越多,同时网兜变重因此下沉,使得密网1底部与池塘或者小型水库的底部的缝隙越来越小,使得鱼更加难以逃离,而当鱼过多时,网兜下沉严重时,会使得密网1中部的开口12越来越靠下,而累积的鱼则向上铺满,使得靠上的鱼通过开口12进入收集袋10中,从而避免网兜过度下沉,导致牵引困难,甚至导致浮子8的浮力不足以抵抗下沉的力,而使得渔网整体下沉,使得更多的鱼从渔网上方逃逸。所述固定环3外环侧开设有凹槽5,所述收集袋10为网袋(高效滤水降低重量,减少阻力),所述网袋开口12呈圆形,且所述网袋开口12上设置有松紧绳11,松紧绳11同网袋口呈圆形,且松紧绳11两端交叉延伸出一部,方便渔民将系松紧绳11或者解开,所述开口12可通过所述松紧绳11套设于所述固定环3的凹槽5内,利用人工将网袋开口12的松紧绳11系紧在凹槽5上或者解开松紧绳11,来实现收集袋10与开口12的固定连接或者断开,在渔网收鱼的过程中,当收集袋10收集了足够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密网和疏网;/n所述密网上下两端均串有收缩绳,位于所述密网上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浮子,位于所述密网下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沉子,所述密网中心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开口可通过所述固定环固定有收集袋;/n所述疏网设置于所述密网前端,所述疏网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密网的上下两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密网和疏网;
所述密网上下两端均串有收缩绳,位于所述密网上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浮子,位于所述密网下端的收缩绳上分布有多个沉子,所述密网中心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开口可通过所述固定环固定有收集袋;
所述疏网设置于所述密网前端,所述疏网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密网的上下两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网比所述疏网高1-2米,所述密网底部受所述疏网拉扯形成网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绳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牵引绳,所述疏网中心连接有第二牵引绳,所述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均向前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捕捞和取鱼的高效双层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绳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牵引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华平龙军伟
申请(专利权)人:龙华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