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640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属于土壤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培养桶实用性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功能培养桶包括桶体、固定盖、开口、凸台、采气装置以及密封层。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实施例一中采气装置的设置,实现了培养桶对桶体内气体的采集,并通过活动盖与凸台的连接结构以及通过密封层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培养桶的气密性,提高了培养桶的密封性,从而提高了培养桶的实用性。

A multifunctional culture barr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培养桶
本技术属于土壤生物培养
,涉及一种多功能培养桶。
技术介绍
土壤动物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土壤动物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动物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过程释放N2O。土壤动物还通过取食、掘穴、排泄等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和活性及其他土壤动物的组成,影响地上植物生长,调节土壤分解、矿化、硝化、反硝化和甲烷生成及氧化等生态过程,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相关研究土壤动物的培养多采用容积较小的玻璃容器,如培养瓶、玻璃罐子、锥形瓶等,而培养土壤生物最为关键因素是土壤生物所生存的环境,而在上述的玻璃容器中,其虽然能用于培养生物,但研究人员在采集瓶内气体时,由于培养瓶中供土壤生物生存的培养土占据大量空间,气体空间占比很少,造成短时间的缺氧环境,影响土壤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可能造成试验结果不科学;另外,研究人员在采集瓶内气体时,由于上述玻璃容器气密性较差,易将瓶外的气体抽吸至注射器(图中未标注)内,加上瓶内气体空间占比很少,也可能增加了采集气体样品的误差,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多功能培养桶。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包括:桶体;桶体上设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上设置具有开口的凸台;所述凸台上可拆卸连接有采气装置。<br>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桶体内部分为用于培养土壤的培养层以及用于储存气体的气体层。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采气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于凸台上的活动盖以及穿设于活动盖上的采气组件。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采气组件包括安装于活动盖上的采气阀以及插进气体层的软管,所述采气阀与软管连接。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凸台的外侧面以及活动盖的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凸台的侧面上设有密封层。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凸台上设有网盖,且网盖的直径大于凸台的直径。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桶体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桶体之间的连接处围设有下密封圈。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固定盖与桶体之间的连接处围设有上密封圈。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密封层由凡士林材料涂抹而成。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中,所述桶体的直径为110mm~400mm,桶体的高度为300mm~90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本技术中,通过实施例一中采气装置的设置,实现了培养桶对桶体内气体的采集,并通过活动盖与凸台的连接结构以及通过密封层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培养桶的气密性,提高了培养桶的密封性,从而提高了培养桶的实用性。2、通过实施例二中网盖的设置,实现了培养桶对土壤生物的培养。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固定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活动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多功能培养桶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多功能培养桶包括桶体100、固定盖200、开口213、凸台210、采气装置300以及密封层211。桶体100上设有固定盖200,固定盖200上设置具有开口213的凸台210,凸台210上可拆卸连接有将外界气体通入至桶体100内的采气装置300,具体的,该桶体100内部分为上层以及下层,下层为用于培养土壤的培养层110以及上层为用于储存气体的气体层120,当需要培养土壤生物时,只需将具有土壤生物的土壤放置在培养层110内,此后,将固定盖200密封连接于桶体100上,并将采气装置300可拆卸连接于固定盖200的凸台210上,空气可通过采气装置300,通入到桶体100的气体层120内,因气体层120与培养层110联通,使得土壤生物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从而增加土壤生物的成活机率;在采气时,人们需更换适应的采气装置,并将注射器(图中未标注)与采气装置连接在一起,使得注射器(图中未标注)通过采气装置抽吸桶体内的气体,从而完成对培养桶内气体的采集。桶体100的底部设有底座130,底座130与桶体100之间的连接处围设有下密封圈140,在组成培养桶时,人们需将底座130与桶体100通过胶黏剂粘合在一起,并将下密封圈140紧密套在底座130与桶体100之间的连接处,从而避免桶体100内的气体从底座130与桶体100之间的溢出,从而确保气体采集的准确性;因固定盖200与桶体100之间的连接处围设有上密封圈150,在组成培养桶时,需重复上述的操作,将固定座与桶体100通过胶黏剂粘合在一起,并将上密封圈150紧密套在固定盖200与桶体100之间的连接处,从而避免桶体100内的气体从固定盖200与桶体100之间的溢出,从而确保气体采集的准确性;其次,在运输培养桶的过程中,人们可将固定盖200以及底座130从桶体100上拆卸下来,从而节省了人们输运培养桶的空间,即,方便人们运输培养桶。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增大了桶体的体积,即,本申请将桶体的直径设置为110mm~400mm,桶体的高度设置为300mm~900mm,如此,增大了培养桶用于土壤生物的生存空间以及气体存放空间,避免人们在抽吸桶内气体时,土壤动物发生非正常的生理活动,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实施例一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采用的采气装置300是用于采集桶体内气体的装置。具体的,采气装置300包括可拆卸连接于凸台210上的活动盖310以及穿设于活动盖310上的采气组件320,当人们需要采集桶体内气体时,只需将注射器(图中未标注)安装在采气组件上,并将采气组件320开启,并拉动注射器(图中未标注),使得注射器(图中未标注)能够抽吸桶体内的气体。进一步的,采气组件320包括安装于活动盖310上的采气阀321以及插进气体层120内的软管322,采气阀321与软管322连接,在采集气体时,人们需要将采气阀321的顶部与注射器(图中未标注)连接,再将采气阀321开启,并拉动注射器(图中未标注),使得桶体内的气体依次通过软管322、采气阀321,进入到注射器(图中未标注)内,实现对桶体内气体的采集。凸台210的外侧面以及活动盖310的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从而实现活动盖310与凸台210的螺纹连接。活动盖内设有橡胶圈311,通过该橡胶圈311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凸台与活动盖之间的气密性,从而避免该多功能培养桶在采集气体或储存气体时,气体从活动盖与凸台之间的间隙泄漏。凸台210的侧面上设有密封层211,该密封层211由凡士林材料涂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桶体上设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上设置具有开口的凸台;所述凸台上可拆卸连接有采气装置;桶体内部分为用于培养土壤的培养层以及用于储存气体的气体层;所述采气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于凸台上的活动盖以及穿设于活动盖上的采气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桶体上设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上设置具有开口的凸台;所述凸台上可拆卸连接有采气装置;桶体内部分为用于培养土壤的培养层以及用于储存气体的气体层;所述采气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于凸台上的活动盖以及穿设于活动盖上的采气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气组件包括安装于活动盖上的采气阀以及插进气体层的软管,所述采气阀与软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培养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外侧面以及活动盖的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凸台的侧面上设有密封层。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波韩继刚姚槐应李雅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