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鹤专利>正文

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561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设置于植物种植大棚内的植株之间,该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包括有立柱、设于该立柱顶部的集电装置及设于该立柱中部的补光灯具,该补光灯具通过转向器设于所述立柱上,该补光灯具能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360度,该集电装置与该补光灯具之间电连接,该集电装置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为该补光灯具提供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利用集电装置可吸收灯光及太阳光并转为电能,该电能为补光灯具提供电源,通过补光灯具为植物补充光线,以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可调整补光灯具的角度,以满足不同方位的补光照明。

A light supplement device between pla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
本技术有关一种补光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对农作物植株间进行照明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众所周知,植物生长是依靠光合作用,即在光的作用下促进植物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等养分,合成碳水化合物。为提高果蔬产品的产量及生长速度,现代科学可以让植物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仍更好的生长,即在光线暗淡或夜晚时,通过人造光源对植物进行照射补光,使植物叶片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以促进其生长。目前对植物补光照明,一般是将光源放置在植物上方,对植物顶部进行补光,但随着植株不断生长增大,植物侧面及底部的叶片不容易照射到,植物生长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植物侧面及底面叶片进行补光照明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设置于植物种植大棚内的植株之间,该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包括有立柱、设于该立柱顶部的集电装置及设于该立柱中部的补光灯具,该补光灯具通过转向器设于所述立柱上,该补光灯具能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360度,该集电装置与该补光灯具之间电连接,该集电装置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为该补光灯具提供电源。所述立柱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立柱、位于下方的第二立柱及预埋部,该第一立柱顶部设有所述集电装置,该第一立柱底部设有外螺纹,该第二立柱顶部内设有内螺纹,该第一立柱与该第二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预埋部顶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立柱底部内设有内螺纹,该预埋部与该第二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且该预埋部底部插入地面以下,使所述立柱固定立于地面。所述预埋部中部设有加强翼,该加强翼呈板状构造,所述预埋部插入地面,所述加强翼贴在地面上。所述集电装置包括光电转换器、支撑柱及设于该支撑柱周围的多个支架,其中所述支撑柱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立柱顶部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支架末端向外延伸有搁置端,所述光电转换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转向器包括固定块、旋转块及弹簧,该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块内,所述旋转块相对于所述固定块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180度、270度及360度,所述固定块通过卡条固定于所述立柱上,所述旋转块通过卡条固定所述补光灯具。所述固定块呈正方体形,一端面形成有弧形面,与该弧形面相对的另一端面形成十字形凹部,该另一端面四角设有凸块,该凹部中间形成有容置孔,该固定块一侧面设有与该容置孔对应的限位孔;所述旋转块呈正方体形,其中一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块的凹部对应的十字形凸体,设有该凸体的端面四角形成凹槽,该凸体中央形成有容置腔,该容置腔与所述凹部中间的容置孔对应,所述旋转块的一侧面设有与该凸体中间的容置腔对应的限位腔;所述弹簧一端设于所述凹部的容置孔中,另一端设于所述凸体的容置腔中,所述旋转块的凸体嵌入于所述固定块的凹部中,所述固定块四角的凸块嵌入所述旋转块四角的凹槽中,通过两个限位销分别穿入所述限位孔与限位腔中,分别固定所述弹簧的两端;所述弧形面贴合于所述立柱。所述补光灯具为条形状,其上设有多个LED灯。所述立柱内部为中空,其中设有储能电池,该储能电池与所述集电装置电连接,用于储存所述集电装置通过光电转换而生成的电能。多个所述支架均匀分布于所述支撑柱周围,每个支架与所述支撑柱之间呈60度夹角。所述支架末端向外延伸有搁置端。本技术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利用集电装置可吸收灯光及太阳光并转为电能,该电能为补光灯具提供电源,通过补光灯具为植物补充光线,以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可调整补光灯具的角度,以满足不同方位的补光照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植物株间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预埋部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预埋部的俯视图;图4本技术中的集电装置的侧视图;图5本技术中的集电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转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转向器与立柱结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包括有立柱1、设于立柱1顶部的集电装置2、及设于立柱1中部的补光灯具3,该补光灯具3相对于立柱1能旋转360度,该集电装置2与补光灯具3之间电连接,该集电装置2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为补光灯具3提供电源,本技术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用于植物种植大棚内的植株之间。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立柱1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立柱10、位于下方的第二立柱11及预埋部12,该第一立柱10顶部设有集电装置2,该第一立柱10底部设有外螺纹,其中第二立柱11顶部内设有内螺纹,该第一立柱10与第二立柱11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如图2与图3所示,该预埋部12顶部设有外螺纹,第二立柱11底部内设有内螺纹,该预埋部12与第二立柱11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且预埋部12底部插入地面以下,使立柱1固定立于地面。本技术中的预埋部12中部还设有加强翼120,加强翼120呈板状构造,当预埋部12插入地面时,加强翼120贴在地面上,对立柱起支撑稳固作用。该加强翼120上设有通孔121,可利用钻削穿过通孔121,用以固定加强翼120,以便更稳固的贴于地面。如图4与图5所示,本技术中的集电装置2包括光电转换器、支撑柱20及设于支撑柱20周围的多个支架21,其中支撑柱20底部设有外螺纹,第一立柱10顶部内部设有内螺纹,该支撑柱20与第一立柱10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本技术中支架21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支撑柱20周围,每个支架21与支撑柱20之间呈60度夹角,支架21末端向外延伸有搁置端210,光电转换器放置于相邻两个支架21上,光电转换器的底边搁在搁置端210上,以防止光电转换器下滑。其中光电转换器与补光灯具3电连接。如图6与图7所示,本技术中的补光灯具3与立柱1之间设有转向器4,该转向器4可设于立柱1上,转向器4包括固定块40、旋转块41及弹簧,该弹簧一端固定于固定块40内,另一端固定于该旋转块41内,旋转块41相对于固定块40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180度、270度及360度。该固定块40呈正方体形,一端面形成有弧形面400,与该弧形面400相对的另一端面四角设有凸块401,即与弧形面400相对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设置于植物种植大棚内的植株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包括有立柱、设于该立柱顶部的集电装置及设于该立柱中部的补光灯具,该补光灯具通过转向器设于所述立柱上,该补光灯具能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360度,该集电装置与该补光灯具之间电连接,该集电装置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为该补光灯具提供电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设置于植物种植大棚内的植株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包括有立柱、设于该立柱顶部的集电装置及设于该立柱中部的补光灯具,该补光灯具通过转向器设于所述立柱上,该补光灯具能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360度,该集电装置与该补光灯具之间电连接,该集电装置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为该补光灯具提供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立柱、位于下方的第二立柱及预埋部,该第一立柱顶部设有所述集电装置,该第一立柱底部设有外螺纹,该第二立柱顶部内设有内螺纹,该第一立柱与该第二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预埋部顶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立柱底部内设有内螺纹,该预埋部与该第二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且该预埋部底部插入地面以下,使所述立柱固定立于地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部中部设有加强翼,该加强翼呈板状构造,所述预埋部插入地面,所述加强翼贴在地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装置包括光电转换器、支撑柱及设于该支撑柱周围的多个支架,其中所述支撑柱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立柱顶部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架末端向外延伸有搁置端,所述光电转换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株间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包括固定块、旋转块及弹簧,该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块内,所述旋转块相对于所述固定块顺时针及逆时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鹤
申请(专利权)人:陈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