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变电站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设备。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的顶部安装顶盖;所述骨架四周安装百叶门板;骨架底部设有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安装于预制舱顶盖上;所述骨架内部通过不透风隔板分成至少两个垂直风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解决预装式变电站通风散热问题;采用引入自然风的方式实现预制舱绿色通风,达到绿色节能效果;通风结构采用顶部安装方式,增加预装式变电站四周的防护等级。
A pre installed wind catching system for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变电站设施
,具体涉及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设备。
技术介绍
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按一定接线方案排成一体的工厂预制户内、户外紧凑式配电设备,即将高压受电、变压器降压、低压配电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安装在一个防潮、防锈、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隔热、全封闭、可移动的钢结构箱体内,机电一体化,全封闭运行,特别适用于城网建设与改造,是继土建变电站之后崛起的一种崭新的变电站。预装式变电站中通风散热作为内环境控制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主要通过机械辅助方式实现,包括空调通风散热以及风机和自然通风配合方式散热,但是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机械辅助通风散热存在易出故障以及浪费能源现象;同时绿色节能作为变电站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绿色节能通风技术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预装式变电站通风装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该捕风系统可以引进自然风作为冷却介质对变电站进行散热,符合绿色节能的发展趋势。本专利技术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的顶部安装顶盖;所述骨架四周安装百叶门板;骨架底部设有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安装于预制舱顶盖上;所述骨架内部通过不透风隔板分成至少两个垂直风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风道的底部设有流量控制阀门;所述流量控制阀门位于连接底座的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每个风道内安装一部风机,所述风机与其下方的流量控制阀之间设有通风隔板。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风机嵌在所述通风隔板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的连接底座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下方设有连接内胆,所述连接内胆与预制舱顶盖上的进出风口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内胆的顶部设有筛孔板,所述筛孔板的四周设有连接堵板,所述连接堵板与风道的底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风道与百叶门版之间设有缓冲区;所述缓冲区与风道之间设置通风隔板及防尘网。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骨架顶部与顶盖之间设有防火保温棉。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骨架为四棱柱形或圆柱形。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捕风系统还包括风量探头和/或温度探头,风量和/或温度探头安装在预制舱内,用于检测舱内的风量和/或温度。本专利技术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解决预装式变电站通风散热问题;采用引入自然风的方式实现预制舱绿色通风,达到绿色节能效果;通风结构采用顶部安装方式,增加预装式变电站四周的防护等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与预制舱的连接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的主视图;图3是连接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骨架的主视图;图5是图2中A-A剖视图;图6是图2中B-B剖视图;图7是图2中C-C剖视图;图8是图2中D处放大图;图9是实施例中捕风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捕风系统2安装在预制舱底盖1上。预制舱顶盖1设预留有安装捕风系统2的固定位置以及进出风口。捕风系统2的连接底座安装在预制舱顶盖1上进出风口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捕风系统主要由百叶门板8和骨架9组成。其中骨架9采用型材焊接呈四棱柱形或圆柱形。百叶门板8安装在骨架9的四周,防止雨水以及大量灰尘的进入。骨架9的底部通过底部连接件10与支撑架5固定在一起。如图3所示,其中支撑架5安装在进出风口的上方,在支撑架5的下方设有连接内胆15,连接内胆嵌在预制舱顶盖1上的进出风口内,连接内胆15为筒状,其顶部安装有筛孔板4,筛孔板4的周边焊接有连接堵板3,连接堵板3与筛孔板4呈一定倾斜角度连接。如图5、6所示,在百叶门板8和骨架9围城的空间内部,设有两块垂直交叉的不透风隔板11,将骨架内部分割成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区域既可以作为进风口使用也可以作为出风口使用,形成4个垂直风道。在每个象限或风道的底部安装有一部风机12,风机12通过安装板固定在第一通风隔板17上,该风机作为辅助通风设备,当预制舱内部不能通过自然通风来满足室内环境需求时,例如外界风速较低时,可以启动风机强制引进新风和排除室内污浊空气,辅助自然风达到预制舱内通风散热目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预制舱内环境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捕风系统2的底部设置流量控制阀13,如图7所示,该流量控制阀13安装在第一通风隔板17的下方、筛孔板4的上方;并且,与风机12之间通过通风隔板进行分隔。当舱内环境需要进出风时,阀门打开;当处于冬季或者舱内环境需要密封时,阀门关闭,此时预制舱不与外部环境做交换。如图5、6所示,由于捕风系统2相对预制舱顶盖1采用外胆式设计,在4个象限外侧区域加设了缓冲区16,此区域用来缓冲进入的雨水和灰尘;同时在缓冲区16和4个象限区域之间设置第二通风隔板18,根据风量大小设计具体的开孔位置和数量以及防尘网,同时第二通风隔板18也作为一层防护层,进一步防止雨水和灰尘进入,保证进入舱体的新风可靠性。第二通风隔板的底部与连接堵板3连接。如图2所示,在骨架9的顶部设有顶盖6与骨架9的顶部通过上部连接件14固定在一起,如图8所示。在骨架9的4个象限的顶部设象限封板。顶盖6内安装有防火保温棉7,防止顶部冷桥的出现,避免产生的凝露水珠进入舱体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本实施例的捕风系统还配备了风量探头和温度探头,通过风量探头和温度探头来测量预制舱内的风量和温度,进而控制风机12启动关停和风量控制阀13的分合。本实施例提供的捕风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如图9所示,采用4象限分隔的形式形成4个垂直的风道,可以尽可能捕捉不同方向的风量,当风从捕风者正面吹来时,新风通过此位置的百叶门板进入舱体内部,同时由于系统内部不透风隔板的作用,形成风压,背面会产生负压,从而形成风从正面风道进入舱体内部,在舱体内部交换后,然后通过背面的风道排出,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达到通风的效果,同时还能不断引入新风。当预制舱内部不能通过自然通风来满足室内环境需求时,例如外界风速较低时,可以启动风机强制引进新风和排除室内污浊空气,辅助自然风达到预制舱内通风散热目的。通过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捕风系统,预装式变电站(特别是双层预制舱,尤其是变压器和电抗器预制舱)可以实现绿色节能自然通风。在风速低于2m/s时,捕风系统由热压引起的烟熏效应主导,当风速大于2m/s,风压成为捕风系统的主要工作动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捕风系统,通常安装在预制舱顶盖的四周边缘位置,且成对角布置。通过一定数量的配置,捕风系统可以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的顶部安装顶盖;所述骨架四周安装百叶门板;骨架底部设有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安装于预制舱顶盖上;所述骨架内部通过不透风隔板分成至少两个垂直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的顶部安装顶盖;所述骨架四周安装百叶门板;骨架底部设有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安装于预制舱顶盖上;所述骨架内部通过不透风隔板分成至少两个垂直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底部设有流量控制阀门;所述流量控制阀门位于连接底座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风道内安装一部风机,所述风机与其下方的流量控制阀之间设有通风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嵌在所述通风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装式变电站用捕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底座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下方设有连接内胆,所述连接内胆与预制舱顶盖上的进出风口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成波,金钊,曲宏杰,袁秀文,韩增雪,初云祥,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