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对接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以及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36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0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对接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以及充电装置。该充电对接组件包括主体部、控制板以及充电端子,该充电端子包括充电端子部和触片,其中,该主体部设有控制板容纳腔和该充电端子部,该控制板安装于该控制板容纳腔内,该触片设置于该充电端子部以与待充电装置的用电端接触充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电装置的电气部分集成在一个组件上,便于装配和维护。

Charging docking assembly, assembling method and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对接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以及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对接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以及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自动工作装置,例如自动割草机、自动清洁器等自动工作设备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市场上,这类设备被限定在一定的工作区域内工作,这类自动工作装置上通常配备有能量存储单元、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自动工作装置能够在限定的区域内自主工作,从而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类工作装置通常要求在能量耗尽前,能够自动返回到充电站进行充电,能否准确、可靠的返回充电站进行充电,是这类自动工作装置在技术方面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之一,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充电站系统。然而,这些充电装置或充电站的电气部分常常分别位于不同的组件上,使得将充电站的装配和维护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对接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以及充电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对接组件,所述充电对接组件包括主体部、控制板以及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包括充电端子部和触片,其中,所述主体部设有控制板安装部和所述充电端子部,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控制板安装部,所述触片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子部以与待充电装置的用电端接触充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腔室、开口以及上述的充电对接组件,所述充电对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开口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供所述充电端子或供待充电装置的充电端子穿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充电对接组件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充电触片插入到所述插槽中并固定;将所述控制板装配到所述控制板容纳腔中,使所述充电触片的末端从所述控制板的一侧延伸到所述控制板的另一侧;将所述充电触片与所述控制板焊接;将所述控制板灌封,使所述控制板的插接件暴露在外,完成组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遮蔽部被移除;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充电对接组件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充电对接组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本专利技术总体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底板部和竖立部,底板部用于停靠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竖立部构造为从底板部向上凸出,其中竖立部设置有充电对接组件,充电对接组件包括充电端子,充电端子与待充电装置的用电端配合以为待充电装置进行充电。通过将充电装置的电气部分集成在一个组件上,便于装配和维护。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2所示,充电装置100包括底板部10和竖立部20,底板部10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用于停靠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图未示),竖立部20构造为从底板部10向上延伸并设置有充电对接组件30。底板部10和竖立部20可以是一体形成,也可以是有可拆卸的两部分组成。其中充电对接组件30包括充电端子311,充电端子311构造为与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的充电端子(用电端)形成电连接,以为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的电池包充电。充电端子311可以具有各种类型的充电接口,例如舌型充电接口、弹片型充电接口、插针型充电接口等,本实施例中以舌型充电接口为例进行说明。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充电装置也可以仅仅包括底板部,充电对接组件设置于底板部内,充电端子超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设置。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充电装置100还可以设置遮蔽部40,遮蔽部40设置于底板部10的上方并用于对停靠在底板部10上的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进行遮挡。较佳地,该遮蔽部的尺寸与底板部的尺寸配合,以实现可以完全遮挡停靠在底板部上进行充电的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具体地,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遮蔽部包括板状主体41以及从板状主体41的底表面向下延伸的柱体42,较佳地,从板状主体41的底表面向下延伸出两根柱体42。对应地,底板部10的表面设有第一安装孔11,竖立部20的两侧设有第二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11与第二安装孔21在竖直方向上对准,遮蔽部40的柱体41穿入竖立部20的第二安装孔21后再插入底板部10的第一安装孔11中,从而将遮蔽部40与底板部10和竖立部20固定连接。较佳地,如图1-2所示,底板部10向上延伸出第一凸出部12,第一安装孔11设置于第一凸出部12上,以及竖立部20的两侧先延伸出第二凸出部22,再在第二凸出部22上设置第二安装孔21,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优选为圆柱体,且环绕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的外周壁上优选设置多个凹槽和凸起。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也可以不设置竖立部的第二安装孔21,仅仅设置水平部10的第一安装孔11,或许仅仅设置竖立部20的第二安装孔21,而不设置底板部10的第一安装孔11,从而将遮蔽部40仅仅与底板部10或竖立部20固定连接。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遮蔽部40被移除。如图3所示,竖立部20包括可拆卸的第一壳体20A和第二壳体20B,第一壳体20A和第二壳体20B扣合并在其内部形成容纳充电对接组件30的腔室。其中,第一壳体20A具有通孔23,充电对接组件30中的充电端子311与通孔23配合并从通孔23内伸出,以与诸如割草机器人的待充电装置的充电端子(用电端)形成电连接,而充电对接组件30例如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到第一壳体20A上。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端子311是外凸形,对应地,待充电装置上的充电端子为内凹形,从而相互配合充电。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对接组件包括主体部、控制板以及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包括充电端子部和充电触片,其中,所述主体部设有控制板安装部和所述充电端子部,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控制板安装部,所述触片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子部以与待充电装置的用电端接触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对接组件包括主体部、控制板以及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包括充电端子部和充电触片,其中,所述主体部设有控制板安装部和所述充电端子部,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控制板安装部,所述触片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子部以与待充电装置的用电端接触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安装部为控制板容纳腔,所述控制板容纳腔设置有敞口以放入所述控制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控制板容纳腔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所述充电端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端子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体延伸形成外凸形充电端子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容纳腔的底部形成有充电触片插槽,所述充电触片包括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所述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相互间隔地安装于所述充电端子部并穿过所述充电触片插槽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触片插槽从所述控制板安装槽的底部沿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充电端子部内延伸一定距离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设有插孔,所述充电触片包括前端和末端,所述前端布置在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前部,所述末端穿过所述充电触片插槽并伸入所述插孔内,以使得所述充电触片的末端能够从所述控制板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妙武熊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丛远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