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流域调水效率
,尤其涉及一种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于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资源或环境视角来解读和衡量单个调水工程的效益及其负面影响,然而,由于难以在复杂水系统中辨识出多种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地衡量调水工程对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影响范围与强度仍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存的调水工程涉及到不同的水文地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背景。这些工程通过人工渠道与天然流域的河流、湖泊相连接,改变了原有的由河川径流、取水、用水、退水等物理过程所构成的区域间水资源联系。尤其是在大流域,下游地区水资源供给对上游环境变化与人类用水的非线性响应过程可能会更为深刻而复杂。然而,在以往的跨流域调水评价中,这类存在于调水工程、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天然流域水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因此,为合理评估跨流域调水在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上所起的作用与效率,需要一种综合考虑变化环境下调水对于区域水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根据评估目的设定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不同环境背景,分别收集各环境背景下流域径流过程的数据并计算对应的区域水资源量;/nS2.设定在不考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与供水区下游影响时,跨流域调水效率的效率评价指标,根据所述效率评价指标构建跨流域调水效率的评价模型;/nS3.设定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与供水区下游所受影响的影响评价指标,根据所述影响评价指标构建跨流域调水效率的总体评价模型;/nS4.将步骤S1收集的所述数据及区域水资源量输入步骤S2的评价模型或步骤S3的总体评价模型,从而得到相应的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结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评估目的设定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不同环境背景,分别收集各环境背景下流域径流过程的数据并计算对应的区域水资源量;
S2.设定在不考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与供水区下游影响时,跨流域调水效率的效率评价指标,根据所述效率评价指标构建跨流域调水效率的评价模型;
S3.设定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与供水区下游所受影响的影响评价指标,根据所述影响评价指标构建跨流域调水效率的总体评价模型;
S4.将步骤S1收集的所述数据及区域水资源量输入步骤S2的评价模型或步骤S3的总体评价模型,从而得到相应的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不同环境背景包括:自然情景,表示没有人类活动干扰;调水后情景,表示受到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耗水后情景,表示受到上游消耗性用水影响;耗水及调水后情景,表示受到上游消耗性用水与跨流域调水工程共同影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流域调水效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计算对应的区域水资源量具体为:
自然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量:
其中LF为本区域的产水量,UFi为汇集自第i个上游流域的水量,N为上游流域的总数;
调水后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量:
其中LF为本区域的产水量,UFi为汇集自第i个上游流域的水量,N为上游流域的总数,Tj为第j个相关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水量,M为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总数;
耗水后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量:
其中LF为本区域的产水量,UFi为汇集自第i个上游流域的水量,N为上游流域的总数,Ci为发生在第i个上游流域的耗水量,即发生在第i个上游流域的取水量与退水量的差值;
耗水及调水后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量:
其中LF为本区域的产水量,UFi为汇集自第i个上游流域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