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104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其包括有:主触控面板、辅触控面板、感应膜和底座;感应膜设于底座的正面,主触控面板贴设于感应膜上;底座的侧边设有缺口,感应膜部分延伸至缺口的内侧,辅触控面板安装于缺口中并贴设于感应膜上。移动终端包括有外壳及触控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能够同时实现正面以及侧边的触控操作,不会在进行触控操作时对位于正面的屏幕显示造成遮挡,提升了用户体验;且无需依赖于设计侧边具有弯曲结构的整块触控面板,极大地简化了触控面板的制程,提高了制程良率,还极大地提高了主触控面板和辅触控面板的使用可靠性,能够很好地通过冲击、跌落、弯曲等可靠性测试。

Touch components and mobile terminals with th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终端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移动终端中,TP(touchpanel)一般设计在设备正面,用户通过手指触摸、滑动TP表面实现信号传递。在一些情景模式中,比如阅读、游戏等情景下,用户需要频繁地触控TP实现相应的功能,因为用户在通过手指触控TP的同时,(一个或者多个)手指不可避免地对设备屏幕显示造成遮挡,因而无法完整地看到整个屏幕显示,这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用户触控TP时会遮挡移动设备的屏幕显示内容,因而无法完整地看到整个屏幕显示,导致用户体验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触控组件,其包括有:主触控面板、辅触控面板、感应膜和底座;所述感应膜设于所述底座的正面,所述主触控面板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所述底座的侧边设有缺口,所述感应膜部分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所述辅触控面板安装于所述缺口中并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在底座的正面的主触控面板和设置在底座的侧边的辅触控面板,可以同时实现正面和侧边的触控功能,在触控时不会手遮挡屏幕,提高了用户体验。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底座包括前壳和后盖,所述前壳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盖中,所述感应膜设置于所述前壳中,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后盖的侧边。在本技术方案中,底座设计成由前壳和后盖构成的分体式结构,使得底座的装配和制造更加灵活和方便。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前壳上开设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感应膜穿过所述开口并部分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在本技术方案中,前壳上的开口与后盖上的缺口连通,便于将感应膜延伸至缺口的内侧并且固定。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前壳具有边框,所述边框将所述主触控面板和所述辅触控面板间隔开。在本技术方案中,前壳的边框与后盖的缺口的边缘使缺口成为一个封闭的结构,提高主触控面板与辅触控面板之间的强度,这样主触控面板和辅触控面板不会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刚性结构而导致触控操作互相影响的问题。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边框包围所述主触控面板。在本技术方案中,边框为主触控面板的周边提供强度,使主触控面板能够稳稳地固定在前壳中,也更便于用户的触控操作。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感应膜包括主膜和翼膜,所述主膜设置在所述底座的正面,所述翼膜在自所述主膜的侧边延伸出并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在本技术方案中,主膜实现正面的触控操作,翼膜实现侧边的触控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定多个辅触控面板在底座的侧边,使得感应膜的设计的灵活性更高。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翼膜的大小与所述缺口的大小匹配并覆盖所述缺口。在本技术方案中,翼膜将缺口覆盖,使得辅触控面板充满整个缺口并与翼膜全面贴合,从而增加侧边触控操作的触控面积。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缺口中设有安装部,所述辅触控面板安装于所述安装部。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缺口中设置安装部来提高辅触控面板安装于缺口中的安装强度。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组件中,所述安装部具有一对自所述缺口的端部向所述缺口的中心延伸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与所述底座的侧边之间具有落差,所述辅触控面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台上,所述感应膜部分延伸至一对所述安装台之间。在本技术方案中,安装台的设计使为了方便辅触控面板的安装,提高缺口的结构紧凑度和空间利用率。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有外壳及如上文所描述的触控组件。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底座的前壳的正面的主触控面板以及设置在底座的后盖的侧边的辅触控面板,同时实现在移动终端的正面以及侧边的触控操作;且主触控面板和辅触控面板是分开独立设置的两块面板,这样不依赖于必须设计一块侧边具有弯曲结构的整块面板,一方面极大地简化了触控面板的制程,提高了制程良率,另一方面使得主触控面板、辅触控面板以及整个移动终端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能够很好地通过冲击、跌落、弯曲等可靠性测试。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能够同时实现正面以及侧边的触控操作,使得用户在需要频繁地进行触控操作时,可以通过操作设置在侧边的辅触控面板来实现相应的功能,不会在进行触控操作时对位于正面的屏幕显示造成遮挡,用户在触控操作的同时依旧能够完整地看到整个屏幕显示,提升了用户体验;且本专利技术将主触控面板和辅触控面板分别设计成两块独立的触控面板,无需依赖于设计侧边具有弯曲结构的整块触控面板,极大地简化了触控面板的制程,提高了制程良率,还极大地提高了主触控面板和辅触控面板的使用可靠性,能够很好地通过冲击、跌落、弯曲等可靠性测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触控组件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触控组件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移动终端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触控组件1主触控面板10辅触控面板20感应膜30主膜31翼膜32底座40前壳41开口411边框412后盖42缺口421安装台422集成电路板50显示模组60外壳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触控组件1,其包括有:主触控面板10、辅触控面板20、感应膜30和底座40;感应膜30设于底座40的正面,主触控面板10贴设于感应膜30上;底座40的侧边设有缺口421,感应膜30部分延伸至缺口421的内侧,辅触控面板20安装于缺口421中并贴设于感应膜30上。其中,主触控面板10和辅触控面板20采用电容式触摸屏(CTP)。在本实施例的触控组件1中,创造性地设计了与实现正面触控操作的主触控面板10相分离的用于实现侧边触控操作的辅触控面板20,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含曲面侧边框412的触控面板的复杂的制程,分别制造一整块矩形形状的主触控面板10和圆弧形状的辅触控面板20,制造工艺极大地简化,同时也使CTP和整机的使用可靠性大大提高。而且,本实施例的触控组件1不需要新的柔性电路板,(即集成电路(IC)模组),也就不需要预留一个额外的结构空间,这是由于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n主触控面板、辅触控面板、感应膜和底座;/n所述感应膜设于所述底座的正面,所述主触控面板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n所述底座的侧边设有缺口,所述感应膜部分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所述辅触控面板安装于所述缺口中并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主触控面板、辅触控面板、感应膜和底座;
所述感应膜设于所述底座的正面,所述主触控面板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
所述底座的侧边设有缺口,所述感应膜部分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所述辅触控面板安装于所述缺口中并贴设于所述感应膜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前壳和后盖,所述前壳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盖中,所述感应膜设置于所述前壳中,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后盖的侧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上开设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感应膜穿过所述开口并部分延伸至所述缺口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具有边框,所述边框将所述主触控面板和所述辅触控面板间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丁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