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460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气装置,包括壳体和吸音部件,壳体呈一边框,吸音部件嵌入壳体内部,吸音部件内部具有通风道,吸音部件的两面分别具有进、出气口,通风道与进、出气口相连。壳体由内壳体和外壳体套接而成,壳体内嵌入吸音部件,外壳体两侧边内侧具有卡槽,内壳体两侧边外侧具有卡凸,卡槽与卡凸滑设连接。吸音部件由一片以上的吸音面板叠设构成,吸音面板具有通风口。壳体安装有面板,面板与壳体接合部设有L形卡钩与壳体卡设,面板上具有一个以上的透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实现了房间之间空气的流通,满足房间之间温度调节的需求,而且减少了房间之间的声音传递和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室内气体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隔离噪音并且可进行相邻房间之间空气交换的透气装置
技术介绍
夏天天气炎热,为了去暑降温通常使用电扇和空调。而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空调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如果在每个房间都安装一部空调,不但浪费而且成本很高。为了使每个房间都能够得到新风或足够量的空调风,可以在通风或者装有空调的房间与其他相邻房间的门上或者墙上开孔来实现,但是这样会使声音也通过孔传到其他房间而影响他人。当然也可以在每个房间的墙上安装送风口、回风口及管道,但这样送风口和回风口的使用量大,管道多,安装烦琐,无法很好的满足用户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房间之间空气的流通,满足房间之间温度调节的需求,而且减少房间之间的声音传递和干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装置,包括壳体和吸音部件,壳体呈一边框,吸音部件嵌入壳体内部,吸音部件内部具有通风道,吸音部件的两面分别具有进、出气口,通风道与进、出气口相连。壳体为圆形边框或方形边框,由内壳体和外壳体套接而成,内壳体内嵌入吸音部件。外壳体侧边内侧具有卡槽,内壳体侧边外侧具有卡凸,卡槽与卡凸滑设连接。壳体由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制成。吸音部件由一片以上的吸音面板叠设构成。一片以上吸音面板的外缘抵接内壳体内壁,并且吸音面板上具有通风口,吸音部件一侧最外层吸音面板的通风口为进气口,另一例最外层吸音面板的通风口为出气口,各吸音面板上的通风口和进气口、出气口相互连通成通风道。如果进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上部,出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下部,通风道成Z形风道。如果进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上部,出气口也在吸音面板的上部,或者进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下部,出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下部,通风道均成U形风道。具体地,吸音部件为多孔的吸音棉材质。另外,吸音部件由一片以上吸音板组成,吸音板由上板和下板组成,下板由两片侧面和一片底面组成“ㄩ”形,底面具有一个以上的通风孔,底面在没有通风孔的地方粘贴有吸音材料;上板由两片侧面和一片顶面组成“ㄇ”形,顶面由一个以上与底面通风孔的形状相同的吸音片互相连接而成,顶面粘贴有吸音材料。进一步地,上板的侧面和底面与上板的侧面和顶面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板的侧面的内侧和下板的侧面的外侧焊接后上板和下板组成吸音板。上板的侧面上部向外弯曲成“”形,向外弯曲部具有凹缺。上板的吸音片与下板的通风孔均可为一行以上和一列以上的平行或交错排列,并且上板的吸音片与下板的通风孔均可为圆形或方形。并且吸音材料为多孔的吸音棉材质。壳体还安装有面板,面板与壳体接合部设有L形卡钩与壳体卡设,面板上具有一个以上的透气孔。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但实现了房间之间空气的流通,满足了房间之间温度调节的需求,而且减少了房间之间的声音传递和干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内、外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壳体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吸音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吸音部件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吸音部件插入壳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面板的正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面板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1面板的侧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2吸音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3吸音板上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3吸音板下板的结构式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3上板和下板接设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3吸音板置于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加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由外壳体10和内壳体11套插而成,并且成四边形边框。外壳体10的两侧边内侧各具有一条卡槽100,内壳体11的两侧边外侧各具有一个卡凸110,将卡凸110滑设入对应的卡槽100中,外壳体10和内壳体11套插成壳体1。卡凸110可以在卡槽100中滑设而改变壳体1的厚度,在本专利技术安装于墙体时根据墙体的厚度不同而调节。壳体1可以由镀锌钢板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聚乙烯等合成材料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吸音部件2由4片吸音面板20叠设而成,吸音部件2为多孔的吸音棉材质。每片吸音面板20上均具有通气口200,最内侧吸音面板20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20的上部,作为吸音部件2的进气口23,中间吸音面板的通气口200在吸音面板20的中部且很大,可以使进气口23和出气口24的空气顺利通过,最外侧吸音面板20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20的下部,作为吸音部件2的出气口24。这样由进气口23、出气口24和通气口200组成的通风道为Z形风道。如图5和图6所示,先将吸音部件2置入内壳体11中,然后将内壳体11的卡凸110卡设入外壳体10的卡槽100中,这样吸音部件2置入外壳1中,吸音部件2上的进气口23外露。如图7-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面板3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面板3上具有一个以上的透气孔30用来透气,面板3四角上均具有用来与壳体1卡设的L形卡钩31。安装时,先将外壳体10从墙体一侧置于墙体所开洞内,再将置有吸音部件的内壳体11从墙体的另一侧置入洞内,内壳体11侧面的卡凸110卡入外壳体10的卡槽100中,然后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10固定与墙体内,最后将装饰面板3通过4个L形卡钩31与壳体1卡设成一体。实施例2如图10所示,是本专利技术透气装置实施例2吸音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吸音部件由5片吸音面板20组成,每片吸音面板20上均具有通气口200,最内侧吸音面板20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20的下部,作为进气口23,中间吸音面板的通气口200在吸音面板20的上部,最外侧吸音面板20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20的下部,作为出气口24,另外两个吸音面板20的通气口200在吸音面板20的中部且很大,可以使其他通气口200的空气顺利通过。这样由进气口23、出气口24和通气口200组成的通风道为U形风道。同理,如果最内侧吸音面板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上部,中间吸音面板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下部,最外侧吸音面板的通气口在吸音面板的上部,这样形成的通风道也为U形风道。壳体和面板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另外,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外壳可以为圆形,相应的吸音面板也为圆形,壳体也由内壳体和外壳体组成,通过内壳边框外侧的卡凸与外壳体边框内侧的卡槽卡设。外壳与吸音部件的接设和与墙体的安装以及与面板的接设亦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3如图11-14所示,吸音部件由两片吸音板22组成,吸音板由上板220和下板221组成。上板220的顶面2200由4行2列共8个圆形的吸音片2201整齐连接而成,侧面2202成“”形,向外弯曲部具有凹缺2203。吸音片2201粘贴有吸引棉材质的吸音材料。下板221由底面2210和两侧面2212组成,底面2210具有与上板220的吸音片2201相对应的4行2列共8个整齐排列的圆形的通风孔2211。底面2210粘贴有吸引棉材质的吸音材料。上板220的顶面2200和侧面2202与下板221的底面2210和侧面2212均为金属材料。吸音板22由上板220的两侧面2202的外侧与下板221的两侧面222的内侧焊接而成,吸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吸音部件,所述壳体呈一边框,所述吸音部件嵌入壳体内部,吸音部件内部具有通风道,吸音部件的两面分别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通风道与进气口和出气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占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森德散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