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4563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将污水厂臭气输送至除臭反应堆的引风组件、设置在除臭反应堆侧方的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和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除臭反应堆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的菌液回收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以及高效降解污水厂臭气的优点,通过化雾组件的模块化设置,能够达到快速检修的目的,喷雾系统采用双层设置,可提高臭气的净化效果;通过菌液回收系统的设置,可实现除臭过程中的资源化利用,避免了微生物菌液的浪费。

Double spray type deodorizing system for sewage treatment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厂在运行时管网、粗格栅、生化处理系统、污泥浓缩池、污泥压滤车间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让人闻到后产生不愉快感觉,排放到环境空气中会产生环境污染,传统的方式除臭是通过微生物悬浮载体填料介质层进行除臭,悬浮载体填料介质上的微生物随着时间的增长,悬浮载体填料介质层的生物膜会增厚,掉落,失去活性,影响除臭效果,更换载体填料操作不方便,需定期清洁内部载体填料,检修工作量非常大,微生物难以重复再生利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包括将污水厂臭气输送至除臭反应堆的引风组件、设置在除臭反应堆侧方的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和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除臭反应堆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的菌液回收系统。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引风组件为引风机,所述引风机通过管路系统与所述除臭反应堆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除臭反应堆包括反应箱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箱内部的第一喷雾系统和第二喷雾系统,所述第一喷雾系统和第二喷雾系统结构相同,均包括呈S形反复弯折设置的菌液输送管以及串连在所述菌液输送管上的若干化雾组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除臭微生物培养箱以及将所述除臭微生物培养箱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第一喷雾系统的菌液输送泵。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包括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以及将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第二喷雾系统的菌液回用输送泵。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菌液回收系统包括菌液回收泵,所述菌液回收泵输入端通过管路系统连接至所述反应箱底部,菌液回收泵输出端通过管路系统连接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还包括与所述菌液输送泵、菌液回收泵、菌液回用输送泵以及化雾组件电性连接的电气控制系统。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化雾组件为带有喷嘴的化雾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以及高效降解污水厂臭气的优点,通过化雾组件的模块化设置,能够达到快速检修的目的,喷雾系统采用双层设置,可提高臭气的净化效果;通过菌液回收系统的设置,可实现除臭过程中的资源化利用,避免了微生物菌液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1-引风机、102-除臭反应堆、103-菌液输送泵、104-菌液回收泵、105-菌液回用输送泵、106-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7-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8-第一喷雾系统、109-第二喷雾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包括将污水厂臭气输送至除臭反应堆102的引风组件、设置在除臭反应堆102侧方的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和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除臭反应堆102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的菌液回收系统。通过引风组件将污水处理厂臭气源头(如:粗格栅、浓缩池、污泥处理车间及生化系统集气罩)产生的臭气通过管路系统收集至除臭反应堆102,利用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产生的微生物菌液对臭气进行分解,从而实现臭气的净化,净化后的臭气经除臭反应堆102达标排放,而参与臭气分解的微生物菌液则由菌液回收系统回收至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中进行微生物的再生培养,经过再生培养的微生物菌液重新进入除臭反应堆102中,对臭气进行分解净化。具体的,所述引风组件为引风机101,所述引风机101通过管路系统与所述除臭反应堆102连接。具体的,所述除臭反应堆102包括反应箱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箱内部的第一喷雾系统108和第二喷雾系统109,所述第一喷雾系统108和第二喷雾系统109结构相同,均包括呈S形反复弯折设置的菌液输送管以及串连在所述菌液输送管上的若干化雾组件。具体的,所述化雾组件为带有喷嘴的化雾器。具体的,所述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以及将所述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第一喷雾系统108的菌液输送泵103。通过菌液输送泵103将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第一喷雾系统108,由第一喷雾系统108对应的化雾组件喷出,实现臭气的分解净化,参与分解臭气的微生物菌液落于反应箱底部。具体的,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包括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7以及将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7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第二喷雾系统109的菌液回用输送泵105。通过菌液回用输送泵105将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7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第二喷雾系统109,由第二喷雾系统109对应的化雾组件喷出,对臭气进行分解净化处理。具体的,所述菌液回收系统包括菌液回收泵104,所述菌液回收泵104输入端通过管路系统连接至所述反应箱底部,菌液回收泵104输出端通过管路系统连接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7。通过菌液回收泵104将反应箱底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箱107中,对微生物进行再培养,实现微生物的资源化重复利用,从而起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对微生物菌液进行培养,通过菌液输送泵103将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第一喷雾系统108对应的菌液输送管中,利用化雾组件的喷嘴喷出,使得微生物菌液呈雾状向下喷洒,与除臭反应堆102内上浮的臭气相遇,从而对臭气进行分解净化处理,净化后的臭气由除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污水厂臭气输送至除臭反应堆(102)的引风组件、设置在除臭反应堆(102)侧方的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和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除臭反应堆(102)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的菌液回收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污水厂臭气输送至除臭反应堆(102)的引风组件、设置在除臭反应堆(102)侧方的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和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除臭反应堆(102)内部的微生物菌液输送至所述除臭微生物再生培养装置的菌液回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组件为引风机(101),所述引风机(101)通过管路系统与所述除臭反应堆(10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反应堆(102)包括反应箱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箱内部的第一喷雾系统(108)和第二喷雾系统(109),所述第一喷雾系统(108)和第二喷雾系统(109)结构相同,均包括呈S形反复弯折设置的菌液输送管以及串连在所述菌液输送管上的若干化雾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厂双层喷雾式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除臭微生物培养箱(106)以及将所述除臭微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栓马树坚欧耀铭林佳蓉陈君豪种雁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正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