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及其信息素诱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4454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0:21
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及其信息素诱芯,引诱剂按质量分数计包括60%的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40%的顺11‑十六碳烯醇;其信息素诱芯包括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抗氧化剂、溶剂和袖口式天然橡胶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效的诱蛾活性;即使在林间虫口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满足生产上针对竹织叶野螟危害的早期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其爆发成灾;该预报技术经济实用,大大降低人力成本;用于大量诱杀、生物防控竹织叶野螟的危害;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竹织叶野螟诱芯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在不适宜于使用化学农药的林地进行大量诱杀,以降低林间的虫口密度。

A sex attractant and its pheromone core for the control of bamboo leaf bor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及其信息素诱芯所属领域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引诱剂,属于昆虫种群动态监测及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及其信息素诱芯。技术背景竹织叶野螟(AlgedoniacoclesalisWalker)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野螟亚科(Pyraustinae),织叶野螟属(Algedonia),俗名竹螟、竹包虫、竹卷叶虫。国内已知分布于贵州、四川、陕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台湾等近20个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缅甸、印度尼西亚(萧刚柔,1992;陈顺立和戴沿海,1997)。该虫以幼虫卷叶危害刚竹属、绿竹属、苦竹属、矢竹属、箣竹属、牡竹属等百余种竹子(徐天森,1978;郑宏,2002)。该虫危害毛竹时竹叶被食殆尽,竹林一片枯焦,死竹现象可持续2年甚至3年,当年未死竹砍下后重量减轻30-45%,下年度岀笋量也减少30%-50%,新竹眉围下降20%-30%;由此导致每年每hm2损失达6000-9000元(黄丽琳,2006)。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括下列组分,按质量分数计为:/n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OAC) 60%,/n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 40%;/n所述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的化学纯度(以质量分数计)大于80%;/n将以上2种化合物按上述比例均匀混合,即得竹织叶野螟性引诱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括下列组分,按质量分数计为:
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OAC)60%,
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40%;
所述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的化学纯度(以质量分数计)大于80%;
将以上2种化合物按上述比例均匀混合,即得竹织叶野螟性引诱剂。


2.一种竹织叶野螟性引诱剂信息素诱芯,其特征在于该包诱芯括竹织叶野螟性引诱剂、抗氧化剂、溶剂和袖口式天然橡胶载体;
所述竹织叶野螟性引诱剂包括下列质量分数的组分:
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OAc)60%,
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40%;
所述两组分的重量配比为: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1.5-6mg/每个诱芯、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曼罗丽林杨广明黄振兴王兴红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