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引诱剂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2175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6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林业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螟引诱剂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利用该引诱剂对桑螟进行诱杀,能够高效的特异的吸引成虫,从而达到集中诱杀的目的,可以显著的降低桑螟的产卵量,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的目的;实验证实所诱杀的虫种99%以上是目标虫种,其他虫种占比很小,未发现对益虫有诱剂效果,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Attractant of mulberry borer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桑螟引诱剂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林业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螟引诱剂及应用。
技术介绍
桑螟(Diahpaniapyloalis)属螟蛾科鳞翅目,又名卷叶虫、青虫、油虫等。桑螟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国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其幼虫为害夏秋桑叶,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时,造成桑叶产量下降,质量变劣,影响蚕业生产。桑螟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9~10月因该虫为害致桑叶枯黄,影响秋季饲蚕或引发蚕病。桑螟以1年发生5代为主,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隙、洞孔中吐丝结一薄茧越冬。第2年气温上升,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各龄幼虫出现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4月底至5月上旬,第2代幼虫6月中旬,第3代幼虫7月中旬,第4代幼虫8月中旬,第5代幼虫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各虫态历期:成虫期5~6d,卵期5~6d,幼虫期16~18d,蛹期7~14d,越冬代幼虫历经250d左右。桑螟的防治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中国大部分地区桑螟发生5~6代,世代重叠现象较为严重,难以确定防治适期;②桑螟有卷叶习性,部分药物无法直接作用虫体,防治效果不理想;③桑螟防治适期有时与蚕期重叠为保障蚕桑生产,延迟防治而使得虫情加重;④桑用农药品种单一、老化,防治方式落后等。目前主要有理化诱捕、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方法:(1)理化诱捕:采用灯光诱杀、食诱剂、性诱剂等方法诱杀桑螟成虫,降低虫源基数。(2)化学防治:主要采用的农药包括敌敌畏、乐果、辛硫磷、马拉硫磷、灭多威等农药进行防治,短期防治采用低浓度低残留药剂。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防治的适期、药液的浓度、药液残留,防止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家蚕主要以桑叶为食,桑树使用的农药受到很大限制。(3)生物防治:桑螟在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寄生天敌、捕食天敌和致病病原微生物,可以利用它们来对桑螟进行定向、生态、环保、高效的防控。桑螟的寄生蜂种类繁多,草蛉、茶翅蝽、步行虫、胡蜂等也有捕食桑螟的习性,可吸引或人工繁育加以利用。此外,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药剂陆续出现,部分可以在适当时期使用。但目前生物防治未能实现商业化应用。由于生存繁衍的需要,植食性害虫需要取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实、花蜜等。食物不仅能提供昆虫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提供某些昆虫合成自身信息素所需的前体物质。每种植食性昆虫都有其特定的取食范围及偏好食物,这是昆虫与植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挥发物是植物的语言,是多种挥发性植物次生物质的混合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目前已从90多种植物的挥发物组分中鉴定出1700余种挥发性物质,从桑叶的挥发物组分中鉴定出来的成分也超过100种。这些物质主要包括:绿叶挥发物等脂肪酸衍生物单萜、半萜、倍半萜烯及双萜等萜烯类化合物,苯丙素、苯类化合物,以及乙醇、乙醛等一些强挥发性的短链化合物。这样,植物挥发物就向昆虫提供了有关食物的各种信息,而植食性昆虫就可根据植物挥发物的定性、定量组成,寻找到适合、喜好的食物。大量研究表明,尽管一种植物挥发物中可包含几十至上百种组分,但其中的信息物质通常不到十种,并且其组成、相对比例甚至释放量均可对引诱活性产生较大影响。植物挥发物对调节植物-害虫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的消长都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这些化学信息进行害虫防治。2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发酵糖水、糖醋酒液,模拟腐烂果实、植物蜜露、植物伤口分泌液等昆虫食源气味,进行害虫诱杀。这些传统食诱剂的诱虫谱较广,对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及双翅目害虫都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例如:糖醋酒液可诱杀夜蛾、螟蛾、卷叶蛾、金龟、天牛、实蝇、蕈蚊等多种害虫。这些传统食诱剂在农林害虫的防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分析技术和昆虫嗅觉电生理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害虫食物气味的认识不断加深。通过人工组配挥发性物质模拟害虫偏好食物气味,不断研制出了实蝇、夜蛾、蓟马、甲虫等害虫的新型食诱剂,并已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引诱剂能够高效的特异的吸引桑螟成虫,从而达到集中诱杀的目的,可以显著的降低桑螟的产卵量,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桑螟引诱剂及应用,所述的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桑螟引诱剂在桑螟防治中的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一种桑螟引诱剂,包括:叶醇,别名顺式-3-己烯醇,结构式CH3CH2CH=CHCH2CH2OH;2-甲基-2-丁醇,分子式C5H12O;棕榈酸,别名十六烷酸,分子式C16H32O2;月桂烯,别名7-甲基-3-亚甲基-1,6-辛二烯,分子式C10H16;2-甲基丁醛,分子式C5H10O。以上所述的桑螟引诱剂,优选的,包括:叶醇10-20份,2-甲基-2-丁醇3-7份,棕榈酸5-15份,月桂烯3-7份,2-甲基丁醛3-7份,以上均为体积份。以上所述的引诱剂,优选的,包括:叶醇15份,2-甲基-2-丁醇5份,棕榈酸10份,月桂烯5份,2-甲基丁醛5份,体积份。桑螟引诱剂在桑螟防治中的应用,包括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引诱剂制备成引诱剂缓释剂;或是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引诱剂与其他杀虫试剂制备成桑螟的诱杀剂。以上所述的应用中,当制备成桑螟引诱剂缓释剂时,添加的挥发物质为本领域的常规有机物,包括但不限于无水乙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桑螟的引诱剂,为桑螟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性。2.本专利技术实用方便,特异性高,诱剂效果强,无污染,省时,省工,省力。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如未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案;所述试剂或材料,如未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商业渠道。实施例1:桑螟引诱剂配方的筛选:按照表1的配方,把配制好的不同配方的引诱剂配合市场上的昆虫诱捕器,利用支架或树干将诱捕器悬挂于树林中。记录第一天各个诱捕器引诱的桑螟的数量,比较二者之间的诱虫效果。(实验规模为30亩,每亩诱捕器数量为2个,每个诱捕器装载20ml引诱剂添加5g灭多威10%粉剂,再用水稀释到200ml)实验地点: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实验时间:2019年5月测试虫种:桑螟表1不同引诱剂对桑螟的引诱效果结果分析:由以上实验数据得知,第1组的配方含有桑叶所有挥发性成分,对桑螟有一定的引诱效果,桑螟虫数量达到29头;第2组的配方对桑螟引诱特异性远高于配方1,虫头数可达68头;第3组的配方为植食性害虫的广谱性引诱剂,对桑螟几乎没有引诱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第二组引诱剂配方。实施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桑螟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螟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叶醇10-20份,2-甲基-2-丁醇3-7份,棕榈酸5-15份,月桂烯3-7份,2-甲基丁醛3-7份,以上均为体积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叶醇15,2-甲基-2-丁醇5,棕榈酸10,月桂烯5,2-甲基丁醛5,体积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国戚华殷邦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金桑庄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恩格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