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引诱剂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21750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6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林业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螟引诱剂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利用该引诱剂对桑螟进行诱杀,能够高效的特异的吸引成虫,从而达到集中诱杀的目的,可以显著的降低桑螟的产卵量,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的目的;实验证实所诱杀的虫种99%以上是目标虫种,其他虫种占比很小,未发现对益虫有诱剂效果,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Attractant of mulberry borer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桑螟引诱剂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林业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螟引诱剂及应用。
技术介绍
桑螟(Diahpaniapyloalis)属螟蛾科鳞翅目,又名卷叶虫、青虫、油虫等。桑螟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国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其幼虫为害夏秋桑叶,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时,造成桑叶产量下降,质量变劣,影响蚕业生产。桑螟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9~10月因该虫为害致桑叶枯黄,影响秋季饲蚕或引发蚕病。桑螟以1年发生5代为主,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隙、洞孔中吐丝结一薄茧越冬。第2年气温上升,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各龄幼虫出现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4月底至5月上旬,第2代幼虫6月中旬,第3代幼虫7月中旬,第4代幼虫8月中旬,第5代幼虫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各虫态历期:成虫期5~6d,卵期5~6d,幼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桑螟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螟引诱剂,包括:叶醇,2-甲基-2-丁醇,棕榈酸,月桂烯和2-甲基丁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叶醇10-20份,2-甲基-2-丁醇3-7份,棕榈酸5-15份,月桂烯3-7份,2-甲基丁醛3-7份,以上均为体积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叶醇15,2-甲基-2-丁醇5,棕榈酸10,月桂烯5,2-甲基丁醛5,体积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国戚华殷邦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金桑庄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恩格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