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及智能工作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4432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定装置和智能工作系统,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该第一座体具有用于停靠移动装置的表面,该第二座体具有用于收容充电机构和/或信号发生机构的内腔,该第一座体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出部,该凸出部沿该移动装置在该固定装置上的预设行进路径方向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向结构优化了移动装置与固定装置之间对接的对准并增加了装置的强度。

Fixed device and intelligent work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装置及智能工作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及智能工作系统。
技术介绍
诸如割草机器人的移动装置在进行作业后,通常需要到固定的地方停靠,以实现充电等目的。为了使该移动装置能快速高效的停靠到固定的地方,常常需要设置诸如充电站的固定装置来供诸如割草机器人的移动装置进行停靠。这类固定装置通常包括水平延展部分和竖直延展部分,然而,目前的固定装置通常没有导向结构,移动装置进入固定装置时对准比较缓慢,不够迅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和智能工作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具有用于停靠移动装置的表面,所述第二座体具有用于收容充电机构和/或信号发生机构的内腔,所述第一座体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预设行进路径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工作系统,所述智能工作系统包括移动装置和上述的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具有用于停靠移动装置的表面,所述第二座体具有用于收容充电机构和/或信号发生机构的内腔,所述第一座体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预设行进路径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122 CN 201911158505X;20191129 CN 201911207649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具有用于停靠移动装置的表面,所述第二座体具有用于收容充电机构和/或信号发生机构的内腔,所述第一座体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预设行进路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凸出部之间限定出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包括起始端和终止端,所述移动装置从所述第一导槽的起始端进入所述第一导槽,以及所述第一导槽的至少一段的宽度从所述起始端向终止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设有刀盘,所述凸出部的高度H2小于所述移动装置的刀盘的最小离地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还设有主动轮和从动轮,当所述从动轮位于所述第一导槽内时,所述凸出部的高度H2小于所述刀盘与所述主动轮所在平面间的最小距离和所述刀盘与所述从动轮所在平面间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具有一定倾斜度,且所述凸出部内侧壁的倾斜度小于所述凸出部外侧壁的倾斜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之间还限定出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沿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行径路径延伸,所述移动装置经过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导槽的高度大致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槽的底部形成下沉的行走面,所述第一导槽的开口两侧还设有用于移动装置的后轮停靠的停靠部,所述停靠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槽的底部的行走面的高度大致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的两侧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导槽的两侧形成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内侧壁与槽底部的行走面形成的角度较大,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内侧壁与槽底部的行走面形成的角度较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的表面还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移动装置经过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导槽,其中所述第一座体还设有凸台,所述第二导槽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第二导槽在所述凸台沿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预设行进路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槽具有位于后部的开口和位于前部的末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槽从开口到末端依次包括第二导槽第一段和第二导槽第二段,所述第二导槽第一段的宽度由后向前逐渐减小至一个较小宽度,以及所述第二导槽第二段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妙武熊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丛远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