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43805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供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其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水源热泵机组、储能水箱、集水箱以及出风设备,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分别连接储能水箱以及集水箱,所述水源热泵机组分别连接储能水箱、出风设备以及集水箱,所述储能水箱外接自来水补给管路、生活用水管路以及供暖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该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既包含了可再生能源无污染制热,又有废水余热利用,整个系统节能减排效果非常好;利用集水池将用户末端排放掉的热水回收进行二次利用,节能意义深远。

Combined energy supply system of air source heat pump and water source heat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本技术属于供能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家用、商用以及工业用热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强化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高效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是解决生活热水高能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热泵技术仅消耗较少的电能,将低品位的能量升级、增值并供生产或生活使用;同时热泵系统免去了燃烧过程,避免了排烟等造成的污染,既节能又环保。空气热源泵是一种节能设备,也是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它以空气为冷热源,将低品位热提升后供用户所需的冷和热。空气作为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热泵利用可再生能源—空气能,并辅以清洁能源—电能,运行中没有任何污染,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环保设备。空气源热泵系统工作效率高,是目前较为理想功能选择。水源热泵近些年发展也比较迅速,它主要以江河湖泊及工业废水为一次能源,将品味提升至用户需求。水源热泵效率较高,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可实现制冷制热目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出去旅游,而在旅游时不可避免的会选择更加舒适的酒店居住。目前,酒店制取生活热水的制取及供暖主要采用锅炉、单独采用空气源热泵等,其缺点在于整个系统运行经济型差,功能保障不高,人们使用后的热水一般通过下水道排放掉,没有采取相应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造成了大量的余热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该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减少了对电能、化石燃料等的使用,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水源热泵机组、储能水箱、集水箱以及出风设备,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分别连接储能水箱以及集水箱,所述水源热泵机组分别连接储能水箱、出风设备以及集水箱,所述储能水箱外接自来水补给管路、生活用水管路以及供暖管路,所述集水箱外接热水排放管路以及供暖管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分别通过第一供水管路和第一回水管路连接出风设备,空气源热泵机组通过第二供水管路和第二回水管路连接储能水箱,空气源热泵机组通过第三供水管路和第三回水管路连接集水箱;所述水源热泵机组分别通过第四供水管路和第四回水管路连接储能水箱,水源热泵机组通过第五供水管路和第五回水管路连接集水箱。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回水管路、第三回水管路、第四回水管路和第五回水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和第四循环泵。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供水管路、第二供水管路、第三供水管路、第四供水管路以及第五供水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供水阀门、第二供水阀门、第三供水阀门、第四供水阀门以及第五供水阀门;第一回水管路、第二回水管路、第三回水管路、第四回水管路以及第五回水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水阀门、第二回水阀门、第三回水阀门、第四回水阀门以及第五回水阀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自来水补给管路、生活用水管路、供暖管路以及热水排放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储能水箱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液位器;所述集水箱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液位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储能水箱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不锈钢箱体、隔热层以及镀锌板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该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既包含了可再生能源无污染制热,又有废水余热利用,整个系统节能减排效果非常好;利用集水池将用户末端排放掉的热水回收进行二次利用,节能意义深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4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5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6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7储能水箱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1、水源热泵机组2、储能水箱3、集水箱4以及出风设备5,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1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以及集水箱4,所述水源热泵机组2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出风设备5以及集水箱4,所述储能水箱3外接自来水补给管路6、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所述集水箱4外接热水排放管路9、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该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既包含了可再生能源无污染制热,又有废水余热利用,整个系统节能减排效果非常好;利用集水池将用户末端排放掉的热水回收进行二次利用,节能意义深远。本技术在夏天需要制冷时,空气源热泵机组与出风设备进行制冷工况,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可以通过出风设备吸入的热空气对储能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减少了电能的使用,加热的温度为15-30℃,接着水源热泵机组继续对储能水箱中的热水进行加热,加热的温度为45-65℃,储能水箱的热水为生活热水;在冬天需要制热时,空气源热泵机组与出风设备进行制热工况,且空气源热泵机组将储能水箱中的水加热到为15-30℃,接着水源热泵机组将储能水箱中的热水加热到45-65℃供生活用水和供暖使用,同时,集水箱回收用户末端排放掉的热水,依次通过空气源热泵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将集水箱中的热水加热到45-65℃供生活用水和供暖使用,且可以仅供部分生活用水使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该设置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依次加热储能水箱和集水箱中的水,节省能源的使用,且采用集水箱回收的废水供生活用水和供暖使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节省了电能的使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加热效率。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1分别通过第一供水管路10和第一回水管路11连接出风设备5,空气源热泵机组1通过第二供水管路12和第二回水管路13连接储能水箱3,空气源热泵机组1通过第三供水管路14和第三回水管路15连接集水箱4;所述水源热泵机组2分别通过第四供水管路16和第四回水管路17连接储能水箱3,水源热泵机组2通过第五供水管路18和第五回水管路19连接集水箱4。本技术中空气源热泵机组和出风设备通过第一供水管路和第一回水管路组成一循环回路,相当于空调对室内制冷制热;空气源热泵机组、出风设备和储能水箱通过第一供水管路、第一回水管路、第二供水管路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1)、水源热泵机组(2)、储能水箱(3)、集水箱(4)以及出风设备(5),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1)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以及集水箱(4),所述水源热泵机组(2)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出风设备(5)以及集水箱(4),所述储能水箱(3)外接自来水补给管路(6)、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所述集水箱(4)外接热水排放管路(9)、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1)、水源热泵机组(2)、储能水箱(3)、集水箱(4)以及出风设备(5),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1)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以及集水箱(4),所述水源热泵机组(2)分别连接储能水箱(3)、出风设备(5)以及集水箱(4),所述储能水箱(3)外接自来水补给管路(6)、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所述集水箱(4)外接热水排放管路(9)、生活用水管路(7)以及供暖管路(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1)分别通过第一供水管路(10)和第一回水管路(11)连接出风设备(5),空气源热泵机组(1)通过第二供水管路(12)和第二回水管路(13)连接储能水箱(3),空气源热泵机组(1)通过第三供水管路(14)和第三回水管路(15)连接集水箱(4);所述水源热泵机组(2)分别通过第四供水管路(16)和第四回水管路(17)连接储能水箱(3),水源热泵机组(2)通过第五供水管路(18)和第五回水管路(19)连接集水箱(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水管路(13)、第三回水管路(15)、第四回水管路(17)和第五回水管路(19)上分别设有第一循环泵(20)、第二循环泵(21)、第三循环泵(22)和第四循环泵(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松岩刘炬武廷方张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瑷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