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4379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第一散热装置和第二散热装置,燃气发电装置和余热吸收式装置,第一散热装置通过A管和B管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燃气发电装置通过出口烟道和高温热水管道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第一散热装置还通过高温热水管道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第二散热装置通过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在不破坏已有建筑主体结构的条件下为传统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从而解决传统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散热问题。

A distributed energy supply system with self circulation coo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本技术涉及能源利用及节能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及节能改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工作,正在大力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能源利用的多元化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生产与供应模式而言的,是靠近用户端直接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能量的中小型终端供能系统,具有清洁高效、削电峰填气谷、安全可靠、与电网及可再生能源可形成友好互补关系等诸多优势,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符合天然气利用政策,符合低碳、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向。对于既有的大型商业建筑及公共事业建筑由于通常都采用传统的供能方式,因此部分建筑面临供能系统节能改造,但节能改造对于已有建筑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商业建筑的供能机房都设置在地下,施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建筑的建筑结构型式及房间布局都已定型,因此节能改造的首要原则是要保证不破坏整体建筑的结构及功能性要求。但对于分布式供能系统,冷却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散热设备,一般需要布置在室外或者建筑的屋顶,而上下楼板之间穿越管道对于已有建筑来说难度较大,在地下考虑其他的能源利用方式也较难实现,因此如何解决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散热问题而又不破坏已有建筑的主体结构成为节能改造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在传统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上进行改造,节省投资,该系统能够在不破坏已有建筑主体结构的条件下为传统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从而解决传统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散热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装置和第二散热装置,燃气发电装置和余热吸收式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通过A管和B管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所述燃气发电装置通过出口烟道和高温热水管道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还通过高温热水管道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散热装置通过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与用户末端制冷装置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通过排烟烟道与烟气换热装置连接,烟气换热装置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连接,烟气换热装置还与生活蓄热水箱连接。本技术系统还包括用于连接各个装置的管道、泵组、及设置在相应管道上的阀门等。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余热吸收式装置内的循环冷却系统。与常规系统中通过布置在屋顶或地面的冷却塔散热的方式相比,本技术中将第二散热装置作为整个余热吸收式装置的散热装置,该第二散热装置可以与余热吸收式装置布置在同一建筑层,改造难度低、成本低、对已有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低,甚至无需破坏已有建筑主体结构。余热吸收式装置因内部换热产生的系统废热通过管道排至第二散热装置内,通过换热及散热后再将冷却后的循环冷却水供回至余热吸收式装置。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烟气换热装置包括一级烟气热水换热器和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一级烟气热水换热器与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连通。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出口烟道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与三通阀门连接。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为散热水箱、消防水箱或者生活水箱;第二散热装置为散热水箱、消防水箱或者生活水箱。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燃气发电装置为燃气内燃机或者微型燃气轮机。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为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或者烟气热水补燃型吸收式机组。前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所述循环冷却装置包括A管和B管,A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装置连接,另一端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B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装置连接,另一端也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通过利用建筑内原有的第二散热装置(即生活水箱或消防水箱或散热水箱)进行循环散热,替代了传统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燃气发电装置自带的散热器及余热吸收式装置自带的冷却塔设备,无需增加配套冷却塔设备,同时还避免了传统分布式功能系统中的冷却塔所带来的噪音污染及对建筑美观的影响。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适用范围更广,为既有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节能改造方法,解决了在已有建筑中需要进行供能系统节能改造但同时又不具备条件布置冷却塔等屋顶散热设备的场所的问题,使用本技术可节省改造费用15%左右。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散热装置,2-第二散热装置,3-燃气发电装置,4-出口烟道,5-高温热水管道,6-用户末端制冷装置,7-排烟烟道,8-烟气换热装置,801-一级烟气热水换热器,802-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9-用户末端制热装置,10-生活蓄热水箱,11-余热吸收式装置,12-A管,13-B管,14-三通阀门,15-三通阀,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V14-阀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技术的实施例1: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和第二散热装置2,燃气发电装置3和余热吸收式装置11,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通过A管12和B管13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燃气发电装置3通过出口烟道4和高温热水管道5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还通过高温热水管道5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第二散热装置2通过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和第二散热装置(2),燃气发电装置(3)和余热吸收式装置(11),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通过循环冷却装置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燃气发电装置(3)通过出口烟道(4)和高温热水管道(5)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还通过高温热水管道(5)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第二散热装置(2)通过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11)与用户末端制冷装置(6)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11)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9)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11)通过排烟烟道(7)与烟气换热装置(8)连接,烟气换热装置(8)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9)连接,烟气换热装置(8)还与生活蓄热水箱(1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和第二散热装置(2),燃气发电装置(3)和余热吸收式装置(11),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通过循环冷却装置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燃气发电装置(3)通过出口烟道(4)和高温热水管道(5)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还通过高温热水管道(5)与燃气发电装置(3)连接,所述第二散热装置(2)通过余热吸收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1)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11)与用户末端制冷装置(6)连接,余热吸收式装置(11)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9)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11)通过排烟烟道(7)与烟气换热装置(8)连接,烟气换热装置(8)与用户末端制热装置(9)连接,烟气换热装置(8)还与生活蓄热水箱(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自循环冷却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换热装置(8)包括一级烟气热水换热器(801)和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802),所述一级烟气热水换热器(801)与二级烟气热水换热器(802)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静静胡永锋江婷邓亚男张瑞寒刘广宇王宇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分布式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