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尘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86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捕尘网,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横跨巷道设置,且与巷道顶板连接;两个网片,两个所述网片均悬挂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可沿着所述安装支架往复移动;每个所述网片从巷道顶板延伸至巷道底板,两个所述网片可对接连成一体,且用于覆盖巷道截面;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磁性相反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网片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或远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捕尘网,捕尘网分离后可自动完成合并过程,避免两个网片之间存在空隙,提高捕尘效率;另外,降低装配难度,对巷道截面有效覆盖,提高便利性。

Dust catc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捕尘网
本技术涉及煤矿通风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捕尘网。
技术介绍
煤炭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煤机截割、破碎煤体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的煤粉煤尘,尽管采煤机上安装有内、外喷雾降尘,但是,由于工作面较大的开放式空间,无法将粉尘全部捕获,且随水雾落地消失,仍有大量的颗粒较细小的粉尘,会随风涌入回风巷道,造成回风巷道严重污染。回风巷道内作业人员通过佩戴纱布口罩、防尘口罩等保护呼吸健康,但是,粉尘浓度明显超标时,防护效果受限,导致作业人员作业环境差,呼吸粉尘,严重者引发煤肺病。为降低作业人员粉尘危害,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捕尘网进行降尘,捕尘网通常设置两块,在车辆通过时,捕尘网需要手动开合,如果闭合效果不好,将影响捕尘效果。另外,现有的捕尘网多为框架式结构,安装在巷道内,因框架形状固定,但巷道截面形状不平整,增加了安装难度,影响捕尘效果。因此,需要一种捕尘网,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捕尘网,捕尘网分离后可自动完成合并过程,避免两个网片之间存在空隙,提高捕尘效率;另外,降低装配难度,对巷道截面有效覆盖,提高便利性。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捕尘网,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横跨巷道设置,且与巷道顶板连接;两个网片,两个所述网片均悬挂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可沿着所述安装支架往复移动;每个所述网片从巷道顶板延伸至巷道底板,两个所述网片可对接连成一体,且用于覆盖巷道截面;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磁性相反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网片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或远离。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吊环和滑杆,所述巷道顶板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吊挂钩,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固定吊环连接在所述吊挂钩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滑杆横跨巷道,每个所述网片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移动部,每个所述移动部均与所述滑杆可移动连接,每个所述网片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优选地,所述网片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包覆在所述网片的顶部,每个所述连接部均通过所述加强条与所述网片连接。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磁性件沿着同一个所述网片的端面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二磁性件沿着同一个所述网片的端面间隔分布。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喷液管,所述喷液管与供液装置连通,所述喷液管上设置有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喷头,每个所述喷头均朝向所述网片设置。优选地,所述喷液管的相对两侧均延伸出多个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的支管,每个所述支管均朝向所述网片设置,每个所述支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喷头。优选地,所述网片的下部设置有多个配重块,多个所述配重块沿着所述网片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网片上覆盖有除尘层,所述除尘层通过除尘剂喷射形成。优选地,所述网片的至少一侧网面上设置有粘尘胶层。另外,优选地,所述网片采用塑料网、金属网、纳米材料网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制作而成。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捕尘网,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使用上述捕尘网,当两个网片分离后,可通过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距离足够近时,可相互吸引来实现自动完成合并,避免两个网片之间存在空隙,提高捕尘效率;另外,采用安装支架代替封闭式安装框,可降低装配难度,同时不影响巷道截面有效覆盖,提高便利性。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捕尘网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安装支架;2:磁石;3:粘尘胶层;4:滑轮;5:网片;6:固定吊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捕尘网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捕尘网包括:安装支架1、两个网片5和驱动机构。安装支架1横跨巷道设置,且与巷道顶板连接;两个网片5均悬挂在安装支架1上,且可沿着安装支架1往复移动;每个网片5从巷道顶板延伸至巷道底板,两个网片5可对接连成一体,且用于覆盖巷道截面;两个网片5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磁性相反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两个网片5均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网片5相互靠近或远离。在巷道顶板上连接安装支架1,安装支架1横跨巷道,两个网片5均悬挂在安装支架1上,每个网片5均处于打开状态,且两个网片5对接连接成一体结构,用于覆盖巷道截面;当行人或车辆靠近时,启动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两个网片5移动,两个网片5均沿着安装支架1向两侧移动;当行人或车辆通过之后,驱动机构驱动两个网片5反向移动,两个网片5沿着安装支架1向中部移动,当两个网片5距离足够近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使得两个网片5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可以有效闭合,避免粉尘从两个网片之间的间隙通过,存在捕尘盲区。使用上述捕尘网,当两个网片5分离后,可通过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来实现自动完成合并,避免两个网片之间存在空隙,提高捕尘效果;另外,采用安装支架代替封闭式安装框,可降低装配难度,同时不影响巷道截面有效覆盖,提高便利性。优选地,安装支架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吊环6和滑杆(未标识),巷道顶板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吊挂钩,安装支架1通过固定吊环6连接在吊挂钩上;安装支架1通过滑杆横跨巷道,每个网片5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移动部(如移动小车),每个移动部均与滑杆可移动连接,每个网片5的至少一个连接部与驱动机构连接。固定吊环6和吊挂钩连接,可实现安装支架1与巷道顶板的连接,连接部与滑杆连接,可实现网片5与安装支架1的滑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分别与两个网片5连接的连接部沿着滑杆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驱动两个网片5展开或收起,降低驱动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可采用C型钢制作而成,根据巷道的宽度设置C型钢的长度,可略小于100mm。多个固定吊环6间隔设置在C型钢的顶部,当巷道顶板上设置有顶网时,固定吊环可勾挂在顶网上。滑杆可安装在C型钢的凹槽内,滑杆作为移动部的移动轨道。连接一个滑轮。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根据移动部结构形式设定,驱动机构包括步进电机、多个滑轮和传动丝杠,步进电机驱动传动丝杠正向或反向传动;多个滑轮4均连接在C型钢上,且沿着网片5的宽度方向间隔(如300mm)设置,传动丝杠通过滑轮4驱动移动小车沿着滑杆匀速移动。优选地,网片5还包括:加强条(未标识),加强条包覆在网片5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捕尘网,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横跨巷道设置,且与巷道顶板连接;/n两个网片,两个所述网片均悬挂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可沿着所述安装支架往复移动;每个所述网片从巷道顶板延伸至巷道底板,两个所述网片可对接连成一体,且用于覆盖巷道截面;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磁性相反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n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网片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或远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尘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横跨巷道设置,且与巷道顶板连接;
两个网片,两个所述网片均悬挂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可沿着所述安装支架往复移动;每个所述网片从巷道顶板延伸至巷道底板,两个所述网片可对接连成一体,且用于覆盖巷道截面;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磁性相反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
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网片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网片相互靠近或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尘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支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吊环和滑杆,所述巷道顶板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吊挂钩,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固定吊环连接在所述吊挂钩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滑杆横跨巷道,每个所述网片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移动部,每个所述移动部均与所述滑杆可移动连接,每个所述网片的至少一个所述移动部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尘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片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包覆在所述网片的顶部,每个所述移动部均通过所述加强条与所述网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捕尘网,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王巍吕俊杰李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