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具体为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属于LED
技术介绍
针对市面上楼道灯以及路灯推出的方案,采用3.3G微波感应模块配合光线传感器,可以实现10LUX以下自动启动照明以及12米的人体感应,可以代替传统的楼道感应灯以及智能路灯,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采用光敏雷达MCU,通过检测光敏电阻LDR1的阻值,来控制输出,进而控制线性隔离光耦芯片U4的输出,最终控制LED发光二极管D3的点亮或熄灭。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包括LED发光二极管D3、光敏电阻LDR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电阻LDR1与光敏雷达MCU连接,所述光敏雷达MCU分别与微波感应模块、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微波感应模块与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连接,所述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分别与光敏雷达MCU、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线性隔离光耦模块通过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包括LED发光二极管D3、光敏电阻LDR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电阻LDR1与光敏雷达MCU连接,所述光敏雷达MCU分别与微波感应模块、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微波感应模块与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连接,所述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分别与光敏雷达MCU、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线性隔离光耦模块通过恒流IC模块与LED发光二极管D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包括LED发光二极管D3、光敏电阻LDR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电阻LDR1与光敏雷达MCU连接,所述光敏雷达MCU分别与微波感应模块、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微波感应模块与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连接,所述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分别与光敏雷达MCU、线性隔离光耦模块连接,所述线性隔离光耦模块通过恒流IC模块与LED发光二极管D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雷达MCU包括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所述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的第1管脚接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5的第3管脚,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5的第3管脚通过并联电容C3、C4接第1管脚,同时第1管脚接地,第2管脚接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的第3管脚接线性隔离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第4管脚通过电阻R11接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电阻R10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9接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的输出端,集电极接微波感应模块的输入VCC端,所述微波感应模块的GND端接地,OUT端通过电阻R13接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的第6管脚,同时接稳压二极管DZ2的负极、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Z2的负极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同时接地;所述光敏电阻LDR1与电容C7并联,同时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的第7管脚,同时通过电阻R18接光敏雷达微处理芯片U3的第1管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控无频闪微波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隔离光耦模块包括线性隔离光耦芯片U4,所述线性隔离光耦芯片U4的第1管脚通过电阻R15接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5的第3管脚,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5的第3管脚通过并联电容C3、C4接第1管脚,同时第1管脚接地,第2管脚接大电流AC-DC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线性隔离光耦芯片U4的第2管脚接光敏雷达MCU的第3管脚;所述线性隔离光耦芯片U4的第3管脚接地,第4管脚接小电流AC-DC降压电路,同时通过电阻R7接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线性恒流稳压模块U1的第4管脚,同时通过电阻R2接LED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开,孙妮,汤飞,卢其伟,杨姗姗,蒋小铂,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永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