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3399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控制模块储存有地下道路全部空间信息,可以接收地下道路事故信息,可发布针对发光模块、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指令;发光模块由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和包含若干LED灯珠的灯组组成,可以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改变灯光颜色和闪烁频率;所述系统可在地下道路顶板、侧墙形成几何光束,有效标示地下道路轮廓,给地下道路内驾驶人强烈的车速感受;对地下道路发生交通事故路段,可以切换灯光模式及时警示后续车辆减速、避让;对地下道路分合流处,可以有效预告前方出入口分出,引导车辆及时驶入。

A composite function light warning and guiding device for urban underground r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下道路事故警示预警、交通引导方面,具体为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道路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体,相对面临照明条件不足、驾驶环境光线条件较差、参照物少等问题。地下道路内为弱视觉参照系,车辆在地下道路中高速行驶时,由于照度低、参照物少、对比度低、环境单调,驾驶员会产生视错觉,对速度、距离、时间发生误判。长时间行驶于单调的视觉环境中,驾驶人会产生视觉疲劳,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易导致不良驾驶行为,引发撞击隧道侧壁、超速、追尾等交通事故。当前城市地下道路逐步向长大型、多点进出型发展,地下道路成网络化发展。地下道路出口引导识别存在问题,部分地下道路匝道出口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传统的静态交通诱导系统,如普通标志标牌,诱导标志等难以满足行车诱导需求。地下道路内空间狭小,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若缺乏对车流的警示、诱导,后续车辆极有可能避让不及而引发二次事故。当前地下道路交通事故警示措施主要以三角警示牌,地下道路可变情报板提示等手段为主。存在提醒效果不明显,交通位置提示不明确等缺点,无法有效指导后车减速、避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该系统可在地下道路顶板、侧墙形成几何光束,有效标示地下道路轮廓,给地下道路内驾驶人强烈的车速感受;对地下道路发生交通事故路段,可以切换灯光模式及时警示后续车辆减速、避让;对地下道路分合流处,可以有效预告前方出入口分出,及时引导车辆驶入。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控制模块,用于发布针对发光模块、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指令;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布置于地下道路结构腋角处,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和包含若干LED灯珠的灯组,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点亮灯组;可旋反光装置,所述可旋反光装置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电动旋杆和反光板,所述可旋反光装置在位于地下道路结构顶板中央,反光板安装在电动旋杆上,电动旋杆控制反光板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反光板可选择地呈垂直结构顶板姿态、或平行并紧贴结构顶板姿态,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旋转电杆使反光板收起或放下。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与各发光模块、各可旋反光装置的无线物联网模块连接。进一步地,用于控制模块通信的无线物联网是LoRa、Sigfox、NB-IOT、Zigbee,WIFI、5G等网络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地,所述发光模块的灯组分为两组,一组发光模块的光束垂直射向地面,并紧贴侧墙形成一道垂直于地面的光束,起视线诱导、标示地下道路结构轮廓作用;另一组发光模块的光束平行于地下道路结构顶板,紧贴顶板照向顶板中央的反光板,并在顶板形成光束,光束与地下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入射。进一步地,所述发光模块纵向沿地下道路均匀分布,横向对称布置,两侧发光模块平行于地下道路结构顶板的光束以相同角度照向顶板中央反光装置,两道光束之间的夹角为60~120°。进一步地,所述可旋反光装置的反光板设置于电动旋杆上,电动旋杆安装在地下道路结构顶板上,电动旋杆控制反光板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反光板可选择地呈垂直结构顶板姿态或平行并紧贴结构顶板姿态,反光板姿态由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发送指令,指令经反光装置无线物联网模块接收后,控制电路控制电动旋杆实现。进一步地,所述可旋反光装置沿地下道路中线均匀布置,每两个发光模块对应一个反光装置。进一步地,非紧急状态下,反光装置的反光板呈垂直结构顶板姿态,地下道路两侧发光模块光线照射在反光板上会以相同角度折向地下道路另一侧,在地下道路顶板以一定角度形成两道光束,构成沿行车方向的三角形,起诱导行车路径作用;紧急状态下,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发送指令,相应路段内的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电路控制旋转电杆使反光板收起,反光板与结构顶板平行,两侧发光模块的光束越过反光装置,在地下道路结构顶板构成X型光束,相应路段内发光模块灯光变为红色,同时以一定频率闪烁发光,警示后车注意减速、避让。进一步地,发光模块与可旋反光装置在地下道路主线与地下道路匝道同时布置,地下道路主线的发光模块采用一种颜色的灯组,自渐变段起的匝道段采用另一颜色的灯组。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通过打在地下道路侧墙的、垂直于地面的光束,有效标示地下道路轮廓,同时可以给地下道路内驾驶人强烈的车速感受,使驾驶人谨慎驾驶;通过在地下道路结构顶板形成沿地下道路行车方向的三角形,非紧急状态下,有效引导地下道路内行车路径;紧急状态下,在受影响路段及路段前后的结构顶板形成红色闪烁的“X”型几何光束,有效标识危险路段,警示驾驶人谨慎驾驶,及时采取减速、避让等措施;同时,通过在地下道路主线及包含渐变段在内的匝道段形成不同颜色的诱导光束,提前告知驾驶人前方出口,方便驾驶人寻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地下道路侧墙布置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非紧急状态路段)的地下道路顶板布置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紧急状态路段)的地下道路顶板布置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匝道分合流段)的地下道路顶板布置俯视图。图中包括:发光模块1、光束2、地下道路结构顶板3、侧墙4、底板5、电动旋杆6和反光板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所述系统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储存有地下道路全部空间信息,可以接收地下道路事故信息,可发布针对发光模块、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指令;可旋反光装置,所述可旋反光装置由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电动旋杆6和反光板7组成,无线物联网模块可以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指令经控制电路,进而控制旋转电杆使反光装置收起或放下。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由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和包含若干LED灯珠的灯组组成,无线物联网模块可以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改变灯光颜色和闪烁频率;其中,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与各发光模块和可旋反光装置的无线物联网模块连接。所述无线物联网是LoRa、Sigfox、NB-IOT、Zigbee,WIFI、5G等网络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发光模块1布置于地下道路结构腋角处,分两道光束2,一束垂直射向地面,并紧贴侧墙形成一道垂直于地面的光束(如图2所示),起视线诱导、标示地下道路结构轮廓作用;另一束光线平行于地下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n控制模块,用于发布针对发光模块、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指令;/n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布置于地下道路结构腋角处,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和包含若干LED灯珠的灯组,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点亮灯组;/n可旋反光装置,所述可旋反光装置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电动旋杆和反光板,所述可旋反光装置位于地下道路结构顶板中央,反光板安装在电动旋杆上,电动旋杆控制反光板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反光板可选择地呈垂直结构顶板姿态、或平行并紧贴结构顶板姿态,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旋转电杆使反光板收起或放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发布针对发光模块、可旋反光装置的控制指令;
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布置于地下道路结构腋角处,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和包含若干LED灯珠的灯组,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点亮灯组;
可旋反光装置,所述可旋反光装置包括无线物联网模块、控制电路、电动旋杆和反光板,所述可旋反光装置位于地下道路结构顶板中央,反光板安装在电动旋杆上,电动旋杆控制反光板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反光板可选择地呈垂直结构顶板姿态、或平行并紧贴结构顶板姿态,无线物联网模块无线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旋转电杆使反光板收起或放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与各发光模块、各可旋反光装置的无线物联网模块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复合功能灯光警示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模块通信的无线物联网是LoRa、Sigfox、NB-IOT、Zigbee,WIFI、5G等网络中的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培翔游克思罗建晖刘艺叶剑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