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包括管路机构和固定机构,管路机构由高压喷射管组、气泡释放管组和洒药管组构成,高压喷射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水管、第一连接管和喷管,气泡释放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液管、第二连接管和释放管,洒药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药管、第三连接管和洒药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均封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与固定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它将各个管路集成安装在固定机构上,方便携带移动,其能够辅助其他设备,使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漂浮至水面并将其俘获,便于对河湖底泥污染源的治理。
Special spray frame for treatment of river and lake sediment pollution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
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地说是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
技术介绍
河湖底部形成的淤泥层是产生黑臭和蓝藻的主要因素。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会导致生物厌氧发酵,并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和发臭。机械式清淤能相对快速地改善水质,但清淤前一般须将水体引流至其他地方,成本大、周期长。若不先行引流直接清淤,清淤过程因扰动易导致淤泥层中的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大量有机污染物处于悬浮状态,当清淤设备工作停止后,有机污染物恢复沉淀至水体底泥中,继续释放污染源。因此,亟需能够清除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的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能够使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漂浮至水面并将其俘获。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包括管路机构和固定机构,管路机构由高压喷射管组、气泡释放管组和洒药管组构成,高压喷射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水管、第一连接管和喷管,气泡释放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液管、第二连接管和释放管,洒药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药管、第三连接管和洒药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均封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与固定机构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进水管与高压水泵连通,进液管与溶气泵连通,进药管与加药桶连通。高压水由高压水泵产生,并经进水管、第一连接管和喷管向河湖底泥喷射,将河湖底泥中的有机物、杂质从底泥中分离出来。加药桶内放置混凝剂,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由进药管、第三连接管和洒药管进入水体,使水体中的有机胶体颗粒结成为絮体,絮体具有网状结构,更容易截留微纳米气泡,从而提供气浮的效率。溶气泵能够将空气加压并使其融入水中达到饱和,溶气水流经进液管、第二连接管和释放管减压进入河湖水体中时即释放微纳米气泡。从河湖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有机物、杂质中的憎水性颗粒表面容易附着气泡,水泡的密度远比水体的密度要小得多,从河湖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有机物、杂质中可通过气浮的原理被微纳米气泡带到水面上。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它将各个管路集成安装在固定机构上,方便携带移动,其能够辅助其他设备,使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漂浮至水面并将其俘获,便于对河湖底泥污染源的治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的A-A线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如图1-4所示,包括管路机构和固定机构,管路机构由高压喷射管组、气泡释放管组和洒药管组构成,高压喷射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第一连接管5和喷管9,气泡释放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液管2、第二连接管6和释放管10,洒药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药管3、第三连接管7和洒药管11,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的两端均封闭,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与固定机构连接。进水管1与高压水泵连通,进液管2与溶气泵连通,进药管3与加药桶连通。高压水由高压水泵产生,并经进水管1、第一连接管5和喷管9向河湖底泥喷射,将河湖底泥中的有机物、杂质从底泥中分离出来。加药桶内放置混凝剂,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由进药管3、第三连接管7和洒药管11进入水体,使水体中的有机胶体颗粒结成为絮体,絮体具有网状结构,更容易截留微纳米气泡,从而提供气浮的效率。溶气泵能够将空气加压并使其融入水中达到饱和,溶气水流经进液管2、第二连接管6和释放管10减压进入河湖水体中时即释放微纳米气泡。从河湖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有机物、杂质中的憎水性颗粒表面容易附着气泡,水泡的密度远比水体的密度要小得多,从河湖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有机物、杂质中可通过气浮的原理被微纳米气泡带到水面上。这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它将各个管路集成安装在固定机构上,方便携带移动,其能够辅助其他设备,使淤泥层中沉积的有机物质漂浮至水面并将其俘获,便于对河湖底泥污染源的治理。人们能够通过污染物收集装置将漂浮在水面的污染物收集并进行处理。从而通过分离、气浮、收集等工序,完成对河湖底泥污染物的治理。固定机构能够为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提供支撑,避免其产生相对移动,使各个管路存在一定间距,便于对污染源的治理。所述的第一连接管5为数个,数个第一连接管5之间连通分流管8,进水管1与分流管8连通。这种结构能够使高压水通过多个管路分散喷射,以扩大对淤泥的处理范围。所述的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搭在分流管8上。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分流管8分担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的重量,避免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中部悬空,受力不均导致的变形等现象产生。所述的喷管9为数个,数个喷管9均与第一连接管5连通。这种结构能够使高压水通过多个喷管9分散喷射,以扩大对淤泥的处理范围。所述的释放管10为数个,数个释放管10均与第二连接管6连通。这种结构能够扩大气泡的分布范围,便于通过气泡俘获污染物。所述的洒药管11为数个,数个洒药管11均与第三连接管7连通。这种结构能够扩大混凝剂的分布范围,便于使更多污染物絮凝。所述的释放管10竖直或倾斜设置,释放管10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管6连通,释放管10的下端连通弯管12的一端,弯管12的另一端开口向上。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扩大气泡的分布范围,便于通过气泡俘获污染物。弯管12为数个,数个弯管12相对其连通的释放管10的角度不同。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多个角度释放气泡,便于捕捉更多污染物。所述的喷管9竖直或倾斜设置,喷管9的上端与第一连接管5连通,喷管9的下端连通喷嘴13。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高压水的压力和流速,便于对淤泥进行处理。所述的固定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的为两个固定板4,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4连接。这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所述的固定机构还可以由栅栏状的支撑架构成,这种结构能够使各个管路固定牢固,但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技术未详尽描述的
技术实现思路
均为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机构和固定机构,管路机构由高压喷射管组、气泡释放管组和洒药管组构成,高压喷射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第一连接管(5)和喷管(9),气泡释放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液管(2)、第二连接管(6)和释放管(10),洒药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药管(3)、第三连接管(7)和洒药管(11),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的两端均封闭,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与固定机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机构和固定机构,管路机构由高压喷射管组、气泡释放管组和洒药管组构成,高压喷射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第一连接管(5)和喷管(9),气泡释放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液管(2)、第二连接管(6)和释放管(10),洒药管组有依次连通的进药管(3)、第三连接管(7)和洒药管(11),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的两端均封闭,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与固定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5)为数个,数个第一连接管(5)之间连通分流管(8),进水管(1)与分流管(8)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管(6)和第三连接管(7)搭在分流管(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河湖底泥污染源治理专用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管(9)为数个,数个喷管(9)均与第一连接管(5)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焱,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君诚绿康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