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交互式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包括有壳体、玻璃片、滤光条、PCBA板以及固定连接在PCBA板并放置安装在壳体内腔中的感应对管;所述壳体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向外延伸设置有承托臂,所述玻璃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所述壳体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下方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上的第一凸块;所述壳体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上方开设有卡块,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倒扣固定在所述卡块上的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了现有简单构造的边框结构,减少了滤光条的震动噪声,解决了现有边框结构因结构简单而导致使用体验感低下的缺陷,达到提高整个设置使用体验感的目的。
The border of an interactive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
本技术属于交互式显示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
技术介绍
如公开号为CN205121518U的专利,在大尺寸的触摸交互式显示设备中,因成本问题而使用的是红外对管触摸屏,而红外对管触摸屏具有一定的厚度、宽度,所以采用红外对管触摸屏的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宽度和厚度相对来说会更大,而窄边框、轻薄是现在电子设备发展的方向。如公开号为CN201821022044.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及其边框用于达到窄边框及轻薄的目的。但是,上述专利中的边框都是采用图1所示的结构,具体地,现有的边框结构中,一般是将玻璃片插置固定在壳体内陷槽内,然后再将装有感应对管的PCBA板固定在壳体内腔,再将滤光条简单卡接至壳体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该边框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结构过于简单而影响整个装置的使用体验感。理论上,玻璃片上表面与发射管的透光孔之间的高度差越小,其玻璃片的触摸感应效率越高,由于玻璃片上表面与发射管的透光孔之间的高度差较大,容易因发射管的发射光线无法全部覆盖在玻璃片表面而导致玻璃片存在感应盲点,降低玻璃片的触摸感应效率使用体验感。此外,由于滤光条与壳体的卡接结构较为简单,卡接处存在间隙,在使用过程中,滤光条容易因受到声波等外力震动而导致滤光条在卡接处上下振动摇摆或者共振时产生的噪声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以解决使用体验感上述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包括有壳体、玻璃片、滤光条;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容置PCBA板的内腔与用于透射感应对管光线的透光孔;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向外延伸设置有承托臂,所述玻璃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下方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上的第一凸块;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上方开设有卡块,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倒扣固定在所述卡块上的卡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玻璃片通过粘胶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粘胶涂覆设置在所述玻璃片与承托臂的接触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滤光条的下端向内延伸设置形成有梯形侧面。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滤光条的下端向内延伸设置有用于加固支撑的支撑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向内延伸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支撑臂的承托柱。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用于竖向容置固定PCBA板的容置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用于竖向容置固定PCBA板的容置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承托臂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向上延伸设置有L型柱。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玻璃片固定设置在所述L型柱与承托臂之间的容置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承托臂直接将玻璃片放置固定在所述壳体于感应对管的透光孔处,避免了玻璃片上表面与发射管的透光孔之间的感应高度差,使得发射管的发射光线得以贴合覆盖在玻璃片表面,避免了玻璃片的感应盲点,有效克服了玻璃片上表面与发射管的透光孔之间触摸高度差而导致玻璃片触摸感应效率低下的缺陷,通过增加承托臂达到提高整个设置使用体验感的目的;此外,本技术第一凹槽、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块、卡块以及与卡块倒扣固定配合的卡槽,改进了现有滤光条与壳体之间简单的卡接结构,使得滤光条与壳体之间的卡接更紧密,减少了卡接处的间隙,有效克服了现有滤光条与壳体因卡接缝隙而容易因外力过大而造成滤光条振动产生噪声的缺陷,有效减少了滤光条振动或共振时产生的噪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使用体验感。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交互式显示设备边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滤光条与壳体的剖视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剖视组装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玻璃片;2-滤光条;3-感应对管;4-PCBA板;5-壳体;6-粘胶;7-容置槽;8-L型柱;21-第一凸块;22-卡槽;23-支撑臂;51-承托臂;52-第一凹槽;53-承托柱;54-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2-4,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包括有壳体5、玻璃片1、滤光条2、PCBA板4以及固定连接在PCBA板4并放置安装在壳体5内腔中的感应对管3;所述壳体5于感应对管3的透光孔处向外延伸设置有承托臂51,所述玻璃片1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51上;所述壳体5于感应对管3的透光孔处下方开设有第一凹槽52,所述滤光条2上开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52上的第一凸块21;所述壳体5于感应对管3的透光孔处上方开设有卡块54,所述滤光条2上开设有倒扣固定在所述卡块54上的卡槽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组装PCBA板4的内腔,所述壳体5于内腔的一侧开设有透光孔。所述感应对管3焊接固定在所述PCBA板4上,且所述感应对管3与所述PCBA板4电性连接,所述PCBA板4为现有的感应对管3控制电路板,所述感应对管3为红外发射对管,具体包括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两者统称为感应对管3。所述PCBA板4插置固定在所述壳体5的内腔中使得所述感应对管3正向朝对透光孔,所述感应对管3可通过透光孔向外发射红外对射光线。所述壳体5于透光孔处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承托臂51,所述玻璃片1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51的上表面。所述壳体5于透光孔处的侧边下方凹设有第一凹槽52,所述滤光条2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52相配合的第一凸块21。所述壳体5于透光孔处的侧边上方向下延伸形成有卡块54,所述滤光条2的上端向内凹设形成有与所述卡块54相配合的卡槽22。具体地,如图4所示,图4为图2的剖视组装前结构示意图;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将固定连接有感应对管3的PCBA板4放置安装在壳体5内腔中并使得所述感应对管3正向朝对透光孔,然后再将滤光条2下端的第一凸块21插置至所述壳体5的第一凹槽52内。如图3所示,图3为图2的滤光条2与壳体5的剖视组装结构示意图;在组装过程中,然后再将滤光条2上端向透光孔挤压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包括有壳体、玻璃片、滤光条;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容置PCBA板的内腔与用于透射感应对管光线的透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向外延伸设置有承托臂,所述玻璃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下方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上的第一凸块;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上方开设有卡块,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倒扣固定在所述卡块上的卡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包括有壳体、玻璃片、滤光条;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容置PCBA板的内腔与用于透射感应对管光线的透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向外延伸设置有承托臂,所述玻璃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下方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上的第一凸块;所述壳体于透光孔处上方开设有卡块,所述滤光条上开设有倒扣固定在所述卡块上的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片通过粘胶固定设置在所述承托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胶涂覆设置在所述玻璃片与承托臂的接触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条的下端向内延伸设置形成有梯形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互式显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庭,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九三致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