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2792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包括设有若干激光发射单元的发射端和设有若干信号处理单元的接收端,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和可见激光,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不同光束进行识别和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原有报警激光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见激光,使可见激光和不可见激光一起发射,调试时先打开可见激光,接收端可根据可见光的位置,适当调整接收端以对准发射端,并能实时告知发射端调试人员,调整发射端的激光方位,光束对准后即可关闭可见光,显著提升调试效率。

A kind of laser warning system for fast aim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
本技术涉及安防领域的周界防范报警场所,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防范产品,具体到周界防范产品就有高压脉冲电子围栏、振动光纤、红外对射、微波对射等等。高压脉冲电子围栏因为导线带电及有形而具有威慑作用,但安装施工不方便;振动光纤、红外对射误报较多,后期维护麻烦;微波对射成本较高,对安装人员要求较高。激光因能集中光的能量发射,所以距离远,能穿透雨雾,误报率非常低,同时激光对射对安装环境的要求不高,并且是无形的,不影响环境的美观,所以在特定的场合很受欢迎。但现有的激光对射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对光的问题。在调试阶段,发射端若有微动,在远端的接收端便不能接收到信号,而激光又是无形的,不可见,当激光不在接收端上时,很难再找到。如在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8737630U”(一种激光对射式报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里提到,调试过程中要使用水平仪及观察目镜不断调整水平及垂直角度,才能完成调试,过程繁琐,安装困难。所以虽然激光对射具有诸多优点,但一直以来却进展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包括设有若干激光发射单元的发射端和设有若干信号处理单元的接收端,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和可见激光,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不同光束进行识别和处理。优选地,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包括第一MCU、激光驱动电路、身份编码电路、切换电路、可见激光模组、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第一MCU用于设置工作模式,同时发送驱动信号给激光驱动电路和身份编码电路,所述激光驱动电路产生放大后的驱动信号发送给两个激光模组,所述身份编码电路将信号编码后发送给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可见光激光模组产生可见激光,所述不可见光激光模组产生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第一MCU,用于切换工作模式。优选地,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收电路、身份解码电路、第二MCU、报警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放大的激光信号,所述身份解码电路用于将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解码,所述第二MCU用于识别解码后的激光信号,并产生报警信号,所述报警电路接收到报警信息后报警输出。优选地,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包括底座和防护装置,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分别安装在对应的防护装置上,并通过底座固定安装在地上。优选地,所述防护装置采用铝制型材。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原有报警激光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见激光,使可见激光和不可见激光一起发射,调试时先打开可见激光,接收端可根据可见光的位置,适当调整接收端以对准发射端,并能实时告知发射端调试人员,调整发射端的激光方位,光束对准后即可关闭可见光,显著提升调试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功能模块框图;图3为本技术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模块框图。其中,1-发射端,11-激光发射单元,12-铝制型材,13-底座,2-接收端,21-信号处理单元,3-不可见激光,4-可见激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包括设有若干激光发射单元11的发射端1和设有若干信号处理单元21的接收端2,所述激光发射单元11和信号处理单元2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激光发射单元11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3和可见激光4,所述信号处理单元21对不同光束进行识别和处理。参照图3,所述激光发射单元11包括第一MCU、激光驱动电路、身份编码电路、切换电路、可见激光4模组、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第一MCU用于设置工作模式,同时发送驱动信号给激光驱动电路和身份编码电路,所述激光驱动电路产生放大后的驱动信号发送给两个激光模组,所述身份编码电路将信号编码后发送给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可见光激光模组产生可见激光4,所述不可见光激光模组产生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3,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第一MCU,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继续参照图3,所述信号处理单元21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收电路、身份解码电路、第二MCU、报警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放大的激光信号,所述身份解码电路用于将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解码,所述第二MCU用于识别解码后的激光信号,并产生报警信号,所述报警电路接收到报警信息后报警输出。继续参照图图1至2,所述发射端1和接收端2均包括底座13和防护装置,所述激光发射单元11和信号处理单元21分别安装在对应的防护装置上,并通过底座13固定安装在地上。所述防护装置采用铝制型材1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参照图1至图2,所述激光发射单元11和信号处理单元21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值,以四路光束为例,发射端1内置有激光发射单元11,能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3及可见激光4;两束激光分别通过不同的激光管发出,两激光管能通过内部的螺杆来调整上下左右方向,调整时两束激光联动调节,两束激光射出时在一个点上或平行;不可见激光3在工作及调试时均发出,每一路光束都有;可见激光4在调试时发出,工作时关闭,每一路均有;接收端2内置信号处理单元21,能识别不同光束;铝制型材12用于安装激光发射单元11、信号处理单元21的相关电路板和设备,并提供防护;安装底座13与铝制型材12通过螺母紧固,上有螺栓孔,安装时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地上,可调整角度。该系统调试时,将发射端1设置为调试模式,此时第一路的可见激光4及不可见激光3均射出;接收端2的信号处理单元21能检测激光信号的大小,当指示接收到的信号最强时代表发射对准了接收,第一路调试完成;调节发射端1的调试模式,使第二路的可见激光4及不可见激光3均射出,同时第一路的可见激光4及不可见激光3均关闭,调试方法同第一路;其它各路的调试方法同上;当所有路均调试完成后,再将发射端1切换为工作模式,仅发射不可见激光3。激光对射的原理为,在发射端1发射激光,当接收端2接收到激光信号后,经过身份解码电路将激光信号解码为脉冲信号,解码后的脉冲信号被第二MCU识别,根据脉冲信号的导通时间、周期以及脉冲数量来判断接收到的是否为本光束激光的信号,当接收到数据的与设定值一致时产生报警信号,有差异并达到限制值时输出报警信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身份正确时不报警,当身份不正确、或有人阻挡时报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若干激光发射单元的发射端和设有若干信号处理单元的接收端,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和可见激光,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不同光束进行识别和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若干激光发射单元的发射端和设有若干信号处理单元的接收端,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发射带有身份识别码的不可见激光和可见激光,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不同光束进行识别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对光的激光对射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包括第一MCU、激光驱动电路、身份编码电路、切换电路、可见激光模组、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第一MCU用于设置工作模式,同时发送驱动信号给激光驱动电路和身份编码电路,所述激光驱动电路产生放大后的驱动信号发送给两个激光模组,所述身份编码电路将MCU发送的驱动信号编码后发送给不可见激光模组,所述可见激光模组产生可见激光,所述不可见激光模组产生带有身份识别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相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兰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