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本技术属于电离室辐射探测
,具体涉及一种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技术介绍
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主要是用来监测核电站核反应堆内在正常条件下和失水事故或冷却剂泄漏意外时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利用电离效应测量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在介质中产生电离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分别向负极和正极漂移,形成电离电流。由于电离电流与辐射的强度成正比,测量该电流即可得到电离辐射的强度。由于此设备长期运行在核反应堆内,须在高温、高湿、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下工作,开发的技术难度大。另外,电离室辐射探测器性能的优劣还取决于电缆的信号传输,现有的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多采用铠装电缆进行电压的输送以及电流信号的采集,但是就铠装电缆而言,造成电缆短路故障原因是:在电缆接线时,电缆端头接线环节薄弱,电缆端头接线工艺不符合质量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端头的绝缘,不允许让潮气进入关键连接处,避免影响其绝缘。在核事故及事故后监测电离室辐射探测器时,为能保证探测器在高温、高湿、高压、高辐照的环境下工作,现有的铠装 ...
【技术保护点】
1.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保护筒、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内的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所述外保护筒包括外筒(21)以及均与外筒(21)密封配合的外筒前盖(20)和外筒后盖(22),外筒前盖(2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外筒前盖(20)的前侧设置有保护套(19),保护套(19)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保护套(19)外套设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盖(18),外筒后盖(22)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23),外筒后盖(22)外安装有用于封闭充气管(23)的后盖(24);/n所述内电离室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高压极( ...
【技术特征摘要】
1.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保护筒、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内的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所述外保护筒包括外筒(21)以及均与外筒(21)密封配合的外筒前盖(20)和外筒后盖(22),外筒前盖(2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外筒前盖(20)的前侧设置有保护套(19),保护套(19)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保护套(19)外套设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盖(18),外筒后盖(22)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23),外筒后盖(22)外安装有用于封闭充气管(23)的后盖(24);
所述内电离室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高压极(14)和收集极(13),收集极(13)设置在高压极(14)内且与高压极(14)同轴布设,充气管(23)与内电离室连通,工作气体通过充气管(23)进入内电离室,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前端通过内压环(10)连接,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均设置在内压环(10)内,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内压环(10)接触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11),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后端通过后压环(15)连接,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与后压环(1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陶瓷绝缘子(17),后压环(15)后端与外筒(21)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6)连接,内压环(10)通过保护环(9)与中空结构的挡板(7)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穿过挡板(7)的中空区域,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与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另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通过第三陶瓷绝缘子(6)与挡板(7)固定连接;
所述无机铠装电缆包括两根依次穿过前压盖(18)、保护套(19)和外筒前盖(20)分别与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的铠装电缆(1),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与第二电缆插座(27)连接,铠装电缆(1)的两端均设置有铠装电缆封头(2),铠装电缆(1)靠近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通过铠装电缆封头(2)与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上的铠装电缆封头(2)外设置有电缆插座母头(26),第二电缆插座(27)外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电缆插座公头(2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电缆封头(2)包括套装在铠装电缆(1)端头的陶瓷绝缘套(2-2),陶瓷绝缘套(2-2)包括中空结构的陶瓷绝缘帽(2-2-1)和与陶瓷绝缘帽(2-2-1)一体连通的陶瓷绝缘管(2-2-2),陶瓷绝缘管(2-2-2)的内径与铠装电缆(1)的芯线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与铠装电缆(1)的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小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铠装电缆(1)的芯线伸入至陶瓷绝缘管(2-2-2)内,铠装电缆(1)上套设有外保护套(2-3),外保护套(2-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锋,于建新,李亮,范瑾,张宓,高彦斌,王学诚,于德昭,田香玲,王梓坤,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核核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