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1849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包括流媒体后视镜、后摄像头组件,后摄像头组件包括后摄像头、视频处理器和串化单元,后摄像头捕捉的原始视频信号经视频处理器后输出后视视频信号和后视感光信息;后视视频信号和后视感光信息通过串化单元串化合成串行信号并发送给流媒体后视镜;流媒体后视镜包括显示屏、电致变色玻璃、解串化单元和控制器;解串化单元将接收到的串行信号解串化分离出后视视频信号和后视感光信息;控制器根据后视感光信息改变电致变色玻璃颜色;电致变色玻璃叠加设置在显示屏外层,通过加深颜色减少眩光的反射及显示屏的显示亮度,从而实现后视镜的防眩光效果。

A kind of streaming media rearview mirro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
本技术涉及眩光检测及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夜间行车时,后方车辆的前大灯的眩光会造成司机夜盲。即使眩光光源移开后,残留在眼睛内的影像会造成盲点,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百癍效应”。这种效应会使司机的反应时间降低1.4秒。当车以每小时百公里行驶时,驾驶者对前面的危险做出反应之前,1.4秒时间足以行驶40米左右。这无疑极大的增加了撞车或导致车内乘客受伤的危险。因此需要在在后视镜上增加眩光处理,当夜晚行车检测后方有远光灯时,能快速识别并使后视镜进入防眩状态,减小后方远光灯对司机的影响,提高驾驶安全性。传统的电子防眩后视镜都是将眩光的检测光感放置在后视镜内,由于有车厢的遮挡,降低了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在镜子上再集成光感,会影响镜子的美观,特别是流媒体后视镜,镜片的大部分区域是LCD屏,LCD屏不透光,无法将光感放置在屏的后面,只能放置在屏的外围,严重影响流媒体后视镜的美观。本技术充分利用流媒体后视镜的外摄像头,利用摄像头来替代光感,既减小镜子的体积,增加美观度,又能降低镜子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提高光感检测的灵敏度,提高防眩光效果,并增加美观度和降低后视镜的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包括流媒体后视镜、后摄像头组件,所述后摄像头组件包括后摄像头、第一视频处理器和串化单元,所述后摄像头用于捕捉的第一原始视频信号,并发送给第一视频处理器;所述第一视频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原始视频信号获取到后视感光信息和输出后视视频信号,其中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均为数字信号;所述串化单元将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串化合成串行信号并输出至所述流媒体后视镜;所述流媒体后视镜包括显示屏、电致变色玻璃、显示驱动单元、解串化单元和控制器;所述解串化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串行信号进行解串化,分离出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所述显示驱动单元用于根据后视视频信号驱动显示屏进行显示;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显示驱动单元进行显示以及根据后视感光信息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改变颜色;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是叠加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外层。进一步的,所述串化单元和解串化单元均包括数据通道和控制通道,所述后视视频信号通过数据通道传送,所述后视感光信息通过控制通道传送。进一步的,所述串化单元为MAX9273,所述解串化单元为MAX9276。进一步的,所述流媒体后视镜还包括前摄像头和数字视频录像单元,所述前摄像头用于获取所述前摄像头捕捉的第二原始视频信号,并发送给数字视频录像单元;所述数字视频录像单元用于根据第二原始视频信号获取到前视感光信息和输出前视视频信号,其中前视感光信息和前视视频信号均为数字信号,所述前摄像头将所述前视感光信息输出至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后视感光信息和/或所述前视感光信息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改变颜色。进一步的,所述流媒体后视镜、后摄像头组件之间通过50Ω同轴电缆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外接的带数字视频处理的后摄像头替代设置于流媒体后视镜上的光感,可以提高光感的灵敏度;同时后摄像头传送的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提高倒车影像和流媒体后视镜显示车后图像的清晰度,并通过和电致变色玻璃的配合,实现好的防眩光效果,提升显示的清晰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系统框图;图2是流媒体后视镜的解串化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后摄像头的串化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眩光的流媒体后视镜的实施例框图,包括流媒体后视镜和后摄像头组件,其中流媒体后视镜包括前摄像头11、数字视频录像单元12(DVR)、控制器13、电致变色玻璃14、LCD屏15、显示驱动单元16和解串化单元17,后摄像头组件包括后摄像头23、视频处理单元22和串化单元21。解串化单元17接收外部的后摄像头组件发出的串行信号。后摄像头23设置于车的尾部,通常用于倒车影像,在本实施例中的流媒体后视镜中,也可以提供倒车影像功能。常规的流媒体后视镜通常通过视频线缆接入模拟方式的后摄像头,通过流媒体后视镜的功能切换,实现在后视镜中的倒车影像的显示。在本实施例中,后摄像头23的图像传感器获取车后的视频信号,该视频信号经视频处理单元22处理,提取该视频信号中的眩光信息;该眩光信息和视频信号经串化单元21的串化形成串行信号,并通过视频线缆接入流媒体后视镜的解串化单元17。由于串行信号是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传送到流媒体后视镜中的视频信号和眩光信息不会劣化。解串化单元17从串行信号中解出眩光信息和视频信息;其中视频信号接入显示驱动单元16,显示驱动单元16将视频信息显示在LCD屏15上;同时控制器接收眩光信息,并依据该眩光信息控制电致变色玻璃14的颜色的加深程度;电致变色玻璃14叠加设置在LCD屏15的外层,通过颜色深浅改变LCD屏15的显示亮度,同时降低电致变色玻璃14自身的反射率;当眩光越强,则电致变色玻璃14的颜色越深,减少后视镜的眩光反射。实施例二图2是流媒体后视镜的解串化单元的电路图,其中,解串化单元17包括MAX9276及其周边电路,MAX9276为吉比特多媒体串行链路(GMSL)解串器,通过50Ω同轴或100Ω屏蔽双绞线(STP)电缆接收来自GMSL串行器的数据,在LVCMOS输出端口输出解串后的数据。图3是后摄像头的串化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串化单元21包括MAX9273及其周边电路,MAX9273结构紧凑的串行器用于驱动50Ω同轴或100Ω屏蔽双绞线(STP)电缆。MAX9273可和MAX9276配对使用,MAX9273和MAX9276均具有嵌入式控制通道,可工作于UART模式,或者是I2C等模式。眩光信息通过控制通道传送。串化单元和解串化单元的芯片不限于MAX9273可和MAX9276,串化单元和解串化单元的芯片可选择用于视频传输的串化器和解串化器,并通过控制通道传输眩光信息及其他控制信息。采用外接的带数字视频处理的后摄像头替代设置于流媒体后视镜上的光感,可以提高光感的灵敏度,同时传送的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提高倒车影像和流媒体后视镜显示车后图像的清晰度,并通过和电致变色玻璃的配合,实现好的防眩光效果,提升显示的清晰度。在本实施例中,前摄像头11主要用于行车记录,前摄像头输出的视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包括流媒体后视镜、后摄像头组件,其特征在于:/n所述后摄像头组件包括后摄像头、第一视频处理器和串化单元,/n所述后摄像头用于捕捉的第一原始视频信号,并发送给第一视频处理器;/n所述第一视频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原始视频信号获取后视感光信息和输出后视视频信号,并输出到串化单元,其中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均为数字信号;/n所述串化单元将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串化合成串行信号并输出至所述流媒体后视镜;/n所述流媒体后视镜包括显示屏、电致变色玻璃、显示驱动单元、解串化单元和控制器;/n所述解串化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串行信号进行解串化,分离出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n所述显示驱动单元用于根据后视视频信号驱动显示屏进行显示;/n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显示驱动单元进行显示以及根据后视感光信息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改变颜色;/n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是叠加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外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包括流媒体后视镜、后摄像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摄像头组件包括后摄像头、第一视频处理器和串化单元,
所述后摄像头用于捕捉的第一原始视频信号,并发送给第一视频处理器;
所述第一视频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原始视频信号获取后视感光信息和输出后视视频信号,并输出到串化单元,其中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均为数字信号;
所述串化单元将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串化合成串行信号并输出至所述流媒体后视镜;
所述流媒体后视镜包括显示屏、电致变色玻璃、显示驱动单元、解串化单元和控制器;
所述解串化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串行信号进行解串化,分离出后视感光信息和后视视频信号;
所述显示驱动单元用于根据后视视频信号驱动显示屏进行显示;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显示驱动单元进行显示以及根据后视感光信息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改变颜色;
所述电致变色玻璃是叠加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外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文泽卓建奇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盈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