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354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包括介质基板和设置在介质基板上的偶极子天线和微带八木天线,偶极子天线在介质基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偶极子臂,介质基板正面和背面的偶极子臂相连,介质基板正面的偶极子臂和介质基板背面的偶极子臂采用双阵子的对称结构,所述偶极子天线能够进行H面的全向辐射,偶极子天线引出有馈电端口;所述微带八木天线用于在其引向器方向的强方向性补偿偶极子天线E面的一个辐射零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能够实现悬挂在空间上方,辐射范围覆盖四周和整个空间下方的目的。

A dipole antenna with single zero compens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
技术介绍
全向天线已广泛应用在移动通信领域,随着电子技术和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全向天线的要求越来越高,印制偶极子天线作为一种全向辐射天线,已经成为天线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顶挂式全向辐射天线广泛应用于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但传统的顶挂式全向辐射天线通常采用单极天线,基于偶极子天线设计的顶挂式全向辐射天线并未被深入研究。相比于单极天线,偶极子天线无需安装在较大的接地平面上,结构简单,更易加工制造。然而,传统的偶极子天线的辐射特性为在H面全向辐射,在E面有上下两个辐射零点,因此不能直接将其作为顶挂式全向辐射天线。为了将偶极子天线设计为一个顶挂式全向辐射天线,必须设法补偿其E面的一个零点,达到将天线悬挂在空间上方,其辐射范围能够覆盖四周和整个空间下方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本专利技术的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能够实现悬挂在空间上方,辐射范围覆盖四周和整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1)和设置在介质基板(1)上的偶极子天线和微带八木天线,偶极子天线在介质基板(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偶极子臂,介质基板(1)正面和背面的偶极子臂相连,介质基板(1)正面的偶极子臂和介质基板(1)背面的偶极子臂采用双阵子的对称结构,所述偶极子天线能够进行H面的全向辐射,偶极子天线引出有馈电端口(8);所述微带八木天线用于在其引向器方向的强方向性补偿偶极子天线E面的一个辐射零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1)和设置在介质基板(1)上的偶极子天线和微带八木天线,偶极子天线在介质基板(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偶极子臂,介质基板(1)正面和背面的偶极子臂相连,介质基板(1)正面的偶极子臂和介质基板(1)背面的偶极子臂采用双阵子的对称结构,所述偶极子天线能够进行H面的全向辐射,偶极子天线引出有馈电端口(8);所述微带八木天线用于在其引向器方向的强方向性补偿偶极子天线E面的一个辐射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极子天线包括设置于介质基板(1)正面的第一偶极子臂(2-1)、第二偶极子臂(2-2)、第三偶极子臂(2-3)和第四偶极子臂(2-4)以及设置于介质基板(1)背面的第五偶极子臂、第六偶极子臂、第七偶极子臂和第八偶极子臂;
第一偶极子臂(2-1)、第二偶极子臂(2-2)、第三偶极子臂(2-3)和第四偶极子臂(2-4)呈阵列分布,第五偶极子臂、第六偶极子臂、第七偶极子臂和第八偶极子臂分别与第一偶极子臂(2-1)、第二偶极子臂(2-2)、第三偶极子臂(2-3)和第四偶极子臂(2-4)正对;第一偶极子臂(2-1)与第五偶极子臂通过金属化通孔相连,第二偶极子臂(2-2)与第六偶极子臂(2-6)通过金属化通孔相连,第三偶极子臂(2-3)与第七偶极子臂(2-7)通过金属化通孔相连,第四偶极子臂(2-4)与第八偶极子臂(2-8)通过金属化通孔相连;
第一偶极子臂(2-1)靠近第二偶极子臂(2-2)的一端与第三偶极子臂(2-3)靠近第四偶极子臂(2-4)的一端通过第一金属带连接,第六偶极子臂靠近第一偶极子臂(2-1)的一端与第八偶极子臂靠近第七偶极子臂的一端通过第二金属带连接;第一金属带和第二金属带上分别连接有第一纵向微带线和第二纵向微带线,第一纵向微带线和第二纵向微带线与馈电端口(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零点补偿的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带和第二金属带均呈U型,第一金属带的一个翼边与第一偶极子臂(2-1)靠近第二偶极子臂(2-2)一端的中部连接,第一金属带的另一个翼边与第三偶极子臂(2-3)靠近第四偶极子臂(2-4)的一端的中部连接;第一纵向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一金属带底边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介质基板(1)的边部;第一金属带的底边和第二金属带的底边正对;
第二金属带的一个翼边与第六偶极子臂靠近第一偶极子臂一端的中部连接,第二金属带的另一个翼边与第八偶极子臂靠近第七偶极子臂的一端的中部连接;第二纵向微带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娟鲁艺禹旭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顺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