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电站工程模型实验领域,具体是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含有调压室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计算中,特别是抽水蓄能电站,工况转换频繁,调压室底部流态复杂,可能发生的流态有很多,水流流进、流出阻抗式调压室时的阻抗系数选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而基于模型试验以获取调压室阻抗系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是普遍适用于各国水电站建设的方法。目前,现有的模型实验装置多是单管单机系统,水流进出调压室的工况较少也较简单,复杂工况下的模型实验少有涉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特别指两机一洞阻抗式尾水调压室的尾水系统,可实现在14种不同工况下对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测量试验,给国内外调压室设计和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水箱,调压室试验段,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水箱(1),调压室试验段(2),下游水箱(3),电磁流量计#1(4),电磁流量计#2(5),电磁流量计#3(6),电磁流量计#4(7),上游侧控制阀门#1(U1),上游侧控制阀门#2(U2),上游侧控制阀门#3(U3),上游侧控制阀门#4(U4),下游侧控制阀门#1(D1),下游侧控制阀门#2(D2),下游侧控制阀门#3(D3),下游侧控制阀门#4(D4),红色阀门(R),蓝色阀门(B)和水泵(P);/n所述上游水箱(1)通过红色阀门(R)所在的排水管(L1)直接将格栅溢流出的水排入下游水箱(3);所述水泵(P)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水箱(1),调压室试验段(2),下游水箱(3),电磁流量计#1(4),电磁流量计#2(5),电磁流量计#3(6),电磁流量计#4(7),上游侧控制阀门#1(U1),上游侧控制阀门#2(U2),上游侧控制阀门#3(U3),上游侧控制阀门#4(U4),下游侧控制阀门#1(D1),下游侧控制阀门#2(D2),下游侧控制阀门#3(D3),下游侧控制阀门#4(D4),红色阀门(R),蓝色阀门(B)和水泵(P);
所述上游水箱(1)通过红色阀门(R)所在的排水管(L1)直接将格栅溢流出的水排入下游水箱(3);所述水泵(P)通过蓝色阀门(B)所在的给水管(L2)将水从下游水箱(3)抽入上游水箱(1);所述上游水箱(1)中的水在高差作用下可通过上游侧控制阀门#1(U1)和电磁流量计#1(4)所在第一管道(N1)经由尾水支管#1(T1),上游侧控制阀门#2(U2)和电磁流量计#2(5)所在第二管道(N2)经由尾水支管#2(T2),上游侧控制阀门#3(U3)和电磁流量计#3(6)所在第三管道(N3)经由调压室管道(T3)以及上游侧控制阀门#4(U4)和电磁流量计#4(7)所在第四管道(N4)经由尾水隧洞(T4)自流入调压室试验段(2);所述调压室试验段(2)中的水在高差作用下可通过下游侧控制阀门#1(D1)和电磁流量计#1(4)所在第五管道(N5)经由尾水支管#1(T1),下游侧控制阀门#2(D2)和电磁流量计#2(5)所在第六管道(N6)经由尾水支管#2(T2),下游侧控制阀门#3(D3)和电磁流量计#3(6)所在第七管道(N7)经由调压室管道(T3)以及下游侧控制阀门#4(D4)和电磁流量计#4(7)所在第八管道(N8)经由尾水隧洞(T4)自流入下游水箱(3);
所述上游水箱(1),下游水箱(3),红色阀门(R)所在的排水管(L1)以及蓝色阀门(B)和水泵(P)所在的给水管(L2)组成循环系统,用以给实验提供一个动态稳定的上游水头。
2.一种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属的测调压室阻抗系数的模型实验装置,以调压室为研究对象,有四处进出口,每处水流方向有两种可能,四处水流方向的组合理论上有24种,除去水流全进和全出调压室的两种不符合实际的工况,共有14种水流进出调压室的工况,实现不同工况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水流流进和流出调压室试验段的情况,定义M1~M14调压室水流组合工况,具体为:
M1工况:水流从尾水隧洞(T4)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1(T1)、尾水支管#2(T2)和调压室管道(T3)流出;
M2工况:水流从调压室管道(T3)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1(T1)、尾水支管#2(T2)和尾水隧洞(T4)流出;
M3工况:水流从调压室管道(T3)和尾水隧洞(T4)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1(T1)和尾水支管#2(T2)流出;
M4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和尾水支管#2(T2)进入调压室,从调压室管道(T3)和尾水隧洞(T4)流出;
M5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尾水支管#2(T2)和尾水隧洞(T4)进入调压室,从调压室管道(T3)流出;
M6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尾水支管#2(T2)和调压室管道(T3)进入调压室,从尾水隧洞(T4)流出;
M7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2(T2)、调压室管道(T3)和尾水隧洞(T4)流出;
M8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和尾水隧洞(T4)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2(T2)和调压室管道(T3)流出;
M9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和调压室管道(T3)进入调压室,从尾水支管#2(T2)和尾水隧洞(T4)流出;
M10工况:水流从尾水支管#1(T1)、调压室管道(T3)和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文杰,杨建东,段正刚,叶佳伟,杨威嘉,马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