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和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9908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及修复装置。该方法包括:在待修复区域设置微孔,所述微孔的直径为50至60mm,所述微孔的末端位于所述衬砌结构中;在所述微孔内设置管状疏导结构;将注浆管伸入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使得注浆管的末端穿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插入土层中,所述注浆管的内径为10至20mm;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注浆以进行修复;修复所述衬砌结构的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不仅能够迅速可靠地完成局部渗透治理,而且微钻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结构的完整性,尤其适用于地铁隧道这种对可靠性要求非常苛刻的场景。

Micropore repair method and device for local seepage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和修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和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基础工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大规模建设、建设与养护并重和以养护为主建设为辅阶段,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处于地铁建设的高潮时期,在不远的未来,地铁隧道的维护和保养必将成为隧道工程的重要任务。随着地铁隧道服务年限的增加,隧道病害例如渗漏、衬砌开裂、管片错台、道床开裂等问题逐渐凸显。众多病害中,渗漏水发生频繁,在运营地铁隧道中,因渗漏水原因导致的危害的案例占所有类型危害的70%。运营地铁隧道内发生渗漏水不但会造成隧道结构出现开裂、裂缝增大、内部钢轨生锈、内部结构装修腐蚀,伴随着渗漏水不断地加剧,甚至会隧道结构受到危害、使得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隧道内附属设备使用寿命变短。而且会导致运营隧道中的地铁供电线路短路、列车运行效率与安全性降低等,严重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对衬砌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平稳作业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及修复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300、在待修复区域设置微孔,所述微孔的直径为50至60mm,所述微孔的末端位于所述衬砌结构中;S400、在所述微孔内设置管状疏导结构;S500、将注浆管伸入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使得注浆管的末端穿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插入土层中,所述注浆管的内径为10至20mm;S60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注浆以进行修复;S700、修复所述衬砌结构的表面。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300中,所述微孔的末端距离防水层3至5cm。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400中,将所述管状疏导结构设置在所述微孔内之后,在所述管状疏导结构与所述微孔的孔壁之间灌注水性环氧树脂。优选地,所述步骤S600包括如下步骤:S61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第一浆料的灌注;S62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第二浆料的灌注;所述第一浆料的凝浆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浆料的凝浆速度;优选地,所述第一浆料为发泡聚氨酯树脂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二浆料为SILICASHOT浆料或者改性环氧树脂浆料。优选地,所述步骤S610包括如下步骤:S611、开始通过所述注浆管灌注所述第一浆料并记录初始的灌浆压力P初始1;S612、持续灌浆;S613、判断当前的灌注压力P是否大于P初始1+ΔP1,若是,则执行S614,否则继续判断,其中,ΔP1为第一预设压力差值;S614、停止灌浆;优选地,所述步骤S620包括如下步骤:S621、开始通过所述注浆管灌注所述第二浆料并记录初始的灌浆压力P初始2;S622、持续灌浆;S623、判断当前的灌注压力P是否大于P初始2+ΔP2,若是,则执行S624,否则继续判断,其中,ΔP2为第二预设压力差值;S624、停止灌浆。为达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修复装置,修复装置包括管状疏导结构和设置于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内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管状疏导结构连接,以使得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在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固定,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以形成用于插入土层的插入部。优选地,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包括疏导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疏导管外侧壁上的橡胶层。优选地,所述插入部的末端呈尖角结构。优选地,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沿轴向和周向设置有多个出浆口;优选地,所述出浆口的直径为4至6m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中,首先在衬砌结构中开设直径稍大的微孔并在微孔中设置管状疏导结构,然后将内径更小的注浆管伸入管状疏导结构,并在管状疏导结构的导向下末端插入土层,从而利用注浆管向土层注浆以进行修复,该方法不仅能够迅速可靠地完成局部渗透治理,而且微钻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结构的完整性,尤其适用于地铁隧道这种对可靠性要求非常苛刻的场景。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微孔修复过程图之一;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微孔修复过程图之二;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微孔修复过程图之三;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微孔修复过程图之四;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修复装置中注浆管的插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衬砌结构;2、安装板组件;21、安装板;22、安装套管;3、紧固件;4、止浆阀;41、阀体;42、第一内螺纹管部;43、第二内螺纹管部;5、微孔;6、注浆管;61、管体;611、出浆口;62、安装部;7、管状疏导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衬砌结构是对隧道的最内部一层结构的统称,其例如可以为管片、衬砌层等。通常地,隧道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衬砌结构、防水层和土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300、在待修复区域设置微孔,所述微孔的直径为50至60mm,所述微孔的末端位于所述衬砌结构1中,即微孔没有贯穿衬砌结构1,而是在微孔末端与衬砌结构1的边界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S400、在所述微孔内设置管状疏导结构7;S500、将注浆管6伸入所述管状疏导结构7,并使得注浆管6的末端穿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7,并插入土层中,所述注浆管6的内径为10至20mm;S600、通过所述注浆管6进行注浆以进行修复;S700、修复所述衬砌结构1的表面。由于注浆管6的管径很小,直接将注浆管6由衬砌结构1插入土层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钻孔的轴线的直线度难以保证),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中,首先在衬砌结构1中开设直径稍大的微孔并在微孔中设置管状疏导结构7,然后将内径更小的注浆管6伸入管状疏导结构7,并在管状疏导结构7的导向下末端插入土层,从而利用注浆管6向土层注浆以进行修复,该方法不仅能够迅速可靠地完成局部渗透治理,而且微钻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结构的完整性,尤其适用于地铁隧道这种对可靠性要求非常苛刻的场景。具体地,在整个修复过程中,采用的均为微钻孔,对结构破坏较小,另外,直径较大的微孔并未完全贯穿衬砌结构1,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对衬砌结构1的破坏,保证修复后的结构可靠性。由于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nS300、在待修复区域设置微孔,所述微孔的直径为50至60mm,所述微孔的末端位于所述衬砌结构中;/nS400、在所述微孔内设置管状疏导结构;/nS500、将注浆管伸入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使得注浆管的末端穿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插入土层中,所述注浆管的内径为10至20mm;/nS60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注浆以进行修复;/nS700、修复所述衬砌结构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S300、在待修复区域设置微孔,所述微孔的直径为50至60mm,所述微孔的末端位于所述衬砌结构中;
S400、在所述微孔内设置管状疏导结构;
S500、将注浆管伸入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使得注浆管的末端穿出所述管状疏导结构,并插入土层中,所述注浆管的内径为10至20mm;
S60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注浆以进行修复;
S700、修复所述衬砌结构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00中,所述微孔的末端距离防水层3至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00中,将所述管状疏导结构设置在所述微孔内之后,在所述管状疏导结构与所述微孔的孔壁之间灌注水性环氧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00包括如下步骤:
S61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第一浆料的灌注;
S620、通过所述注浆管进行第二浆料的灌注;
所述第一浆料的凝浆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浆料的凝浆速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浆料为发泡聚氨酯树脂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二浆料为SILICASHOT浆料或者改性环氧树脂浆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局部渗水隧道的微孔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10包括如下步骤:
S611、开始通过所述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旭尚新民王帆余逸隆王新灵李明书孙景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福建峻驰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