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794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在护坡施工的时候不易对护坡修整的难题,公开了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底板和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板,所述底板右侧面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右端焊接有第三连接环,所述第三连接环内部套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前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三转轴表面套装有第二转筒,所述连接板上安装有紧固螺钉,所述连接板右侧面焊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右端焊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内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传送链的转动,使用刮板对护坡表面的杂质和不平整的位置进行刮动,实现对护坡的修整,再结合第一电机的驱动,进而使用传送链对护坡进行夯实锤击,加强对护坡的稳固,且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A kind of slope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桥址所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护岸的形式有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在对水利河岸护坡进行修建施工的时候,现有的在对河道挖好后,其形成的护坡表面不平整,直接使用该护坡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一般都需要对护坡进行修整,在修整的时候,需要人工使用铁锨等工具进行修整,比较费力,同时也容易使修整不够均匀,在进行后续对护坡砖的铺设带来影响,影响护坡砖的稳定安装,因此,急需设计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底板和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板,所述底板右侧面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右端焊接有第三连接环,所述第三连接环内部套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前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三转轴表面套装有第二转筒,所述连接板上安装有紧固螺钉,所述连接板右侧面焊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右端焊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内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中部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侧面焊接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转筒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筒和第三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第二转筒和第三转筒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转筒内部套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三转筒内部套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之间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右侧面对称焊接有导杆,所述导杆表面焊接有第二齿条,所述连接杆与连接板之间焊接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内部套有滑杆,所述第一转筒、第二转筒和第三转筒之间套有传送链,所述传送链内部均匀连接有刮板。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齿条分布在转盘外半周,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啮合配合。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上对称开有供滑杆滑动的槽。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和连接板中部开有供传送链通过的槽。作为优选,所述刮板倾斜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第一转筒、第二转筒和第三转筒形成的三角形结构,从而便于对传送链进行稳定撑紧,使得传送链持续处于撑紧状态;2、通过刮板的设置,在传送链转动的时候,便于使用刮板对护坡表面进行刮平,有助于实现对护坡上杂质的清理,进一步实现对护坡表面的修整,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更加省力实现对护坡表面的平整度修整;3、通过第一电机的设置,结合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配合,进一步可以对传送链进行反复推动,使传送链与护坡进行锤击,进一步实现对护坡松软的土的夯实,提高护坡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4、通过紧固螺钉,实现对装置的稳定安装,只需将该装置稳定安装在护坡上就可以实现对护坡的修整,操作更加便捷;5、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传送链的转动,使用刮板对护坡表面的杂质和不平整的位置进行刮动,实现对护坡的修整,再结合第一电机的驱动,进而使用传送链对护坡进行夯实锤击,加强对护坡的稳固,且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电机与第二转筒配合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传送链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底板的侧视图。标号说明:1、底板,2、滑杆,3、螺旋弹簧,4、紧固螺钉,5、连接板,6、第一转轴,7、第一连接环,8、第一转筒,9、定位杆,10、安装杆,11、第一电机,12、转盘,13、第一齿条,14、第二齿条,15、导杆,16、传送链,17、支撑杆,18、第二电机,19、第二转筒,20、第三转筒,21、第二转轴,22、第二连接环,23、连接杆,24、第三连接环,25、第三转轴,26、刮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底板1和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板5,所述底板1右侧面焊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右端焊接有第三连接环24,所述第三连接环24内部套有第三转轴25,所述第三转轴25前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8,所述第三转轴25表面套装有第二转筒19,所述连接板5上安装有紧固螺钉4,所述连接板5右侧面焊接有定位杆9,所述定位杆9右端焊接有安装杆10,所述安装杆10内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电机11中部安装有转盘12,所述转盘12侧面焊接有第一齿条13,所述第二转筒19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筒8和第三转筒20,所述第一转筒8、第二转筒19和第三转筒20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转筒8内部套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转轴6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一连接环7,所述第三转筒20内部套有第二转轴21,所述第二转轴21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22,所述第一连接环7和第二连接环22之间焊接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右侧面对称焊接有导杆15,所述导杆15表面焊接有第二齿条14,所述连接杆23与连接板5之间焊接有螺旋弹簧3,所述螺旋弹簧3内部套有滑杆2,所述第一转筒8、第二转筒19和第三转筒20之间套有传送链16,所述传送链16内部均匀连接有刮板26。所述第一齿条13分布在转盘12外半周,第一齿条13与第二齿条14啮合配合。所述连接杆23上对称开有供滑杆2滑动的槽。所述底板1和连接板5中部开有供传送链16通过的槽。所述刮板26倾斜设置。操作步骤:在对河道挖好后,需要对护坡进行修整,此时,使用者只需将多组该装置平放在护坡上,使用紧固螺钉4进行紧固,从而实现对该装置位置的紧固,携带可充电的移动式电源,将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8均接通电源,然后将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8的开关同时打开,第一电机11就会带动转盘12转动,通过第一齿条13和第二齿条14的啮合,进而可以对导杆15进行推动,再结合螺旋弹簧3的弹力,进而可以使传送链16对护坡表面进行反复挤压,实现对护坡的夯实,同时会使用第二电机18带动第二转筒19转动,使传送链16进行转动,实现对表面杂质的刮动,更有助于实现对护坡的修平,对护坡修整完成后,只需要对紧固螺钉4进行松动,然后将装置进行拆除即可,进行后续的操作,可以对护坡铺设护坡砖,进一步实现对护坡施工的保护。通过第一电机的设置,结合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配合,进一步可以对传送链进行反复推动,使传送链与护坡进行锤击,进一步实现对护坡松软的土的夯实,提高护坡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底板(1)和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右侧面焊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右端焊接有第三连接环(24),所述第三连接环(24)内部套有第三转轴(25),所述第三转轴(25)前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8),所述第三转轴(25)表面套装有第二转筒(19),所述连接板(5)上安装有紧固螺钉(4),所述连接板(5)右侧面焊接有定位杆(9),所述定位杆(9)右端焊接有安装杆(10),所述安装杆(10)内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电机(11)中部安装有转盘(12),所述转盘(12)侧面焊接有第一齿条(13),所述第二转筒(19)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筒(8)和第三转筒(20),所述第一转筒(8)、第二转筒(19)和第三转筒(20)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转筒(8)内部套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转轴(6)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一连接环(7),所述第三转筒(20)内部套有第二转轴(21),所述第二转轴(21)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22),所述第一连接环(7)和第二连接环(22)之间焊接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右侧面对称焊接有导杆(15),所述导杆(15)表面焊接有第二齿条(14),所述连接杆(23)与连接板(5)之间焊接有螺旋弹簧(3),所述螺旋弹簧(3)内部套有滑杆(2),所述第一转筒(8)、第二转筒(19)和第三转筒(20)之间套有传送链(16),所述传送链(16)内部均匀连接有刮板(2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底板(1)和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右侧面焊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右端焊接有第三连接环(24),所述第三连接环(24)内部套有第三转轴(25),所述第三转轴(25)前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8),所述第三转轴(25)表面套装有第二转筒(19),所述连接板(5)上安装有紧固螺钉(4),所述连接板(5)右侧面焊接有定位杆(9),所述定位杆(9)右端焊接有安装杆(10),所述安装杆(10)内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电机(11)中部安装有转盘(12),所述转盘(12)侧面焊接有第一齿条(13),所述第二转筒(19)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筒(8)和第三转筒(20),所述第一转筒(8)、第二转筒(19)和第三转筒(20)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转筒(8)内部套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转轴(6)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一连接环(7),所述第三转筒(20)内部套有第二转轴(21),所述第二转轴(21)表面前端套装有第二连接环(22),所述第一连接环(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艺文徐栋毛前金世伟汤晨阳李胜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