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793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所述护坡包括:坡体、飘浮挡水板、疏导管;所述坡体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有飘浮挡水板,所述坡体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所述疏导管的第一端与坡体内侧的水体连通,疏导管的第二端与坡体外侧的空间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坡体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飘浮挡水板,飘浮挡水板阻挡水浪冲击坡体坡面种植的植物;坡体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疏导管的第一端与坡体内侧的水体连通,第二端与坡体外侧的空间连通;必要时将坡体内侧的水通过疏导管疏导至坡体外侧,避免坡体内侧的水体水位过高淹没坡体坡面种植的植物,这样的护坡能够有效避免坡面的植物被浪打水淹,更利于坡面植物存活。

Water bank line slope protection for plant surviv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
本专利技术涉及护坡
,具体涉及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
技术介绍
护坡,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建筑结构,能够引流排水,减少水土流失。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种植有绿色植物的生态型护坡被广泛应用。生态型护坡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的根系扎根护坡坡面的土壤,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绿色植物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有技术中,这种生态型护坡一般采用镂空的护坡砖铺设在护坡坡面,植物通过护坡砖的镂空处种植在其下的土壤内;这样的生态型护坡虽然美观且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但是护坡坡面上种植的植物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容易被冲向护坡的水浪冲击;且汛期期间,水平面上升,使得坡面上种植的植物泡在水里;导致这样的生态型护坡不利于植物的存活,植物死去会导致坡面水土流失,而重新种植又会损耗大量的人力财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解决了现有护坡不利于植物存活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所述护坡包括:坡体、飘浮挡水板、疏导管;所述坡体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有飘浮挡水板,所述飘浮挡水板飘浮在坡体内侧的水面上;所述坡体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所述疏导管的第一端与坡体内侧的水体连通,疏导管的第二端与坡体外侧的空间连通。优选的,所述飘浮挡水板包括:挡水板、飘浮板、配重块;所述挡水板固定在飘浮板上方,配重块固定在飘浮板下方,所述配重块设置为横躺的圆柱型。优选的,所述配重块的两端设置有拉环,所述拉环用来固定绳索,所述飘浮挡水板设置为多排,相邻排的飘浮挡水板交错排列;相邻的飘浮挡水板之间通过绳索连接,靠近坡体的飘浮挡水板与坡体通过绳索连接。优选的,所述疏导管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滤网,所述疏导管的第二端设置有阀门。优选的,所述疏导管倾斜设置,沿坡体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疏导管向上倾斜。优选的,所述坡体的外侧沿水岸线开设有引水渠。优选的,所述引水渠的沿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口储水井,所述储水井的顶端开口与引水渠的底部连通,所述储水井的顶端开口安装有镂空井盖。优选的,所述储水井的底部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引水渠的沿途设置有若干抽水装置。(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坡体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飘浮挡水板,飘浮挡水板阻挡水浪冲击坡体坡面种植的植物;坡体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疏导管的第一端与坡体内侧的水体连通,第二端与坡体外侧的空间连通;必要时将坡体内侧的水通过疏导管疏导至坡体外侧,避免坡体内侧的水体水位过高淹没坡体坡面种植的植物,这样的护坡能够有效避免坡面的植物被浪打水淹,更利于坡面植物存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护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飘浮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飘浮挡水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解决了现有护坡不利于植物存活的问题,实现护坡上植物的健康持续生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沿水岸线铺设可以随着水位上升而升起来的飘浮挡水板,飘浮挡水板使用绳索连接交错排列,用来阻挡水浪,避免水浪冲击坡面上的植物。在护坡上设置可以疏导护坡内水流出的疏导管,护坡外沿水岸线设置有引水渠,引水渠沿途设置有多个储水井和抽水装置;从疏导管流出的水进入引水渠,再由引水渠灌入储水井,利用抽水装置能够将引水渠和储水井内的水抽出用于沿途农作物和植物的浇灌,合理消化利用从护坡内侧疏导出的水。这样的护坡能够有效避免坡面的植物被浪打水淹,更利于坡面植物存活。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所述护坡包括:坡体10、飘浮挡水板20、疏导管30;所述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有飘浮挡水板20,所述飘浮挡水板20飘浮在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用于阻挡水浪冲击坡体10坡面种植的植物;所述坡体10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30,所述疏导管30的第一端与坡体10内侧的水体连通,疏导管30的第二端与坡体10外侧的空间连通;必要时将坡体10内侧的水通过疏导管30疏导至坡体10外侧,避免坡体10内侧的水体水位过高淹没坡体10坡面种植的植物,这样的护坡能够有效避免坡面的植物被浪打水淹,更利于坡面植物存活。如图2所示,所述飘浮挡水板20包括:挡水板21、飘浮板22、配重块23;所述挡水板21固定在飘浮板22上方,配重块23固定在飘浮板22下方,所述配重块23设置为横躺的圆柱型,避免飘浮挡水板20被水浪打翻。如图1~3所示,所述配重块23的两端设置有拉环24,所述拉环24用来固定绳索,绳索采用钢丝绳,所述飘浮挡水板20设置为多排(至少两排),且相邻排的飘浮挡水板20交错排列,使得飘浮挡水板20能够有效的阻拦水浪的拍打,避免水浪穿过飘浮挡水板20之间的间隙冲击到坡面上种植的植物;相邻的飘浮挡水板20之间通过绳索连接,靠近坡体10的飘浮挡水板20与坡体10通过绳索连接,避免飘浮挡水板20被水浪冲散,能够始终保持飘浮挡水板20的阵型。如图1所示,所述疏导管30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滤网31,所述滤网31用来防止杂物进入疏导管30,避免疏导管30被堵塞;所述疏导管30的第二端设置有阀门32,作为控制疏导管30的开关。如图1所示,所述疏导管30倾斜设置,沿坡体10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疏导管30向上倾斜,避免坡体10内侧的水倒灌进入疏导管30,导致水体的压力压坏阀门32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如图1所示,所述坡体10的外侧沿水岸线开设有引水渠40,所述引水渠40用于容纳从疏导管30疏导出的水,避免从坡体10内侧疏导出的水对坡体10外侧的环境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所述引水渠40的沿途每隔一段距离(一千米)设置一口储水井41,所述储水井41的顶端开口与引水渠40的底部连通,所述储水井41增大了引水渠40的容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包括:坡体(10)、飘浮挡水板(20)、疏导管(30);所述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有飘浮挡水板(20),所述飘浮挡水板(20)飘浮在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所述坡体(10)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30),所述疏导管(30)的第一端与坡体(10)内侧的水体连通,疏导管(30)的第二端与坡体(10)外侧的空间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包括:坡体(10)、飘浮挡水板(20)、疏导管(30);所述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沿水岸线部署有飘浮挡水板(20),所述飘浮挡水板(20)飘浮在坡体(10)内侧的水面上;所述坡体(10)沿着水岸线设置有若干疏导管(30),所述疏导管(30)的第一端与坡体(10)内侧的水体连通,疏导管(30)的第二端与坡体(10)外侧的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飘浮挡水板(20)包括:挡水板(21)、飘浮板(22)、配重块(23);所述挡水板(21)固定在飘浮板(22)上方,配重块(23)固定在飘浮板(22)下方,所述配重块(23)设置为横躺的圆柱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于植物存活的水岸线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23)的两端设置有拉环(24),所述拉环(24)用来固定绳索,所述飘浮挡水板(20)设置为多排,相邻排的飘浮挡水板(20)交错排列;相邻的飘浮挡水板(20)之间通过绳索连接,靠近坡体(10)的飘浮挡水板(20)与坡体(10)通过绳索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富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