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国良专利>正文

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9648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新风热回收装置。该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风道壁、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道和排风道,新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口、新风排口相连,排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排风进口、排风排口相连,新风道与排风道通过风道板相互间隔排列,风道板和风道板之间设置有导流支承板,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液体进口、布液结构体,液体进口与布液结构体相连,且至少在所述风道板位于排风道的一侧带有液体浸润层。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热回收率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新风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代建筑为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普遍安装了空调设备,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空调房间需要适当地引入新鲜空气。目前处理新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室外新风直接抽到室内,室内空气直接排到室外,两种气流间没有安装能量回收装置。由于该方法结构简单,所以目前大部分的空调系统采用这种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能耗大,新风能耗占总能耗的25%到40%,空调系统的规模大、设备投入也大。二、在新风和排风之间安装新风热回收装置,让空调系统的新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现阶段的新风热回收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即转轮不断地在新风与排风之间旋转,利用新风与转轮、转轮与排风间自然存在的温度差与湿度差进行热、湿转移。目前较先进的热回收转轮干热回收率能达到70%到80%,全热(干热加湿热)回收率达50%到70%,该装置的缺点是部分排风会扩散到新风侧,对新风造成污染,且结构复杂、成本高,在实际空调工程中仅少量的大型工程使用;2、静止板式热回收装置,即排风与新风交叉流过,两气流间的隔板由具有较好传热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与湿差进行热转移,目前板式热回收器的干热回收率为45%到80%,全热回收率为45%左右,由于结构简单,空调实际工程中使用较多;3、热管型热回收装置,即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干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在30%左右;4、双循环互联热回收装置,即通过水泵工作,让水不断地在新风处和排风处的水气换热的管内流动,利用新风与水、水与排风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为30%左右。中国专利号为03269262.5的“一种间接蒸发式新风换气机”,它是利用喷雾装置给空调排风加湿,排风的干球温度降低,然后利用静止板式热回收装置处理进、排风。中国专利号为02273853.3的“间接蒸发制冷式新风机组”是利用喷淋装喷湿换热器排风道的表面,低湿球温度的排风使排风道的表面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大量吸收了室外新风的热量。这两种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率在70%左右,一般适用于新风量较大的场合,前者虽然也有小风量机型,但是机型材料成本贵,而且全热回效率最多为79%左右。后者喷液量大,必须配循环泵和溶液箱,装置体积大、成本高。申请号为200310122814.4的“间壁式溶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及装置”是利用溶液在风道里循环来达到回收热量的目的,热量和水分是靠溶液在新风道和排风道间流动来转移的,该方法必须配循环泵和溶液箱,装置体积大、成本高,且回收效率有限。申请号为200410017627.4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的气体全热回收和能量转换方法”,该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实现如其所说的全热回收率大于100%,因为世界上没有永动机,一种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量后,其量不可能大于原来的量,而且该方法还存在成本高、结构复杂的缺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新风热回收方法和装置存在以上多种缺点,如热回收率低、成本贵、体积大,仅适用大流量的场合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热回收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新风热回收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风道壁、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道和排风道,新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口、新风排口相连,排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排风进口、排风排口相连,新风道与排风道通过风道板相互间隔排列,风道板和风道板之间设置有导流支承板,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液体进口、布液结构体,液体进口与布液结构体相连,且至少在所述风道板位于排风道的一侧带有液体浸润层。本技术在所述风道板位于新风道的一侧也带有液体浸润层。本技术也可将整个风道板做成液体浸润层。本技术所述的布液结构体呈管状、容器状或管状与容器状的组合形状。本技术所述的布液结构体上设有孔状或缝状的液体通道。本技术所述的液体浸润层呈纤维、微孔或亲水膜结构。本技术所述的风道板为水平排列、斜排列或竖直排列。本技术所述的液体浸润层为无纺布、纸、纤维布或活性炭。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该新风热回收装置在使用时,液体通过液体进口、布液结构体被均匀地浸润到风道板表面,再通过风道板表面液体的蒸发以及风道板的直接热传导使新风和排风之间产生热交换,微量多余的液体则从风道壁上自然形成的微缝内排走,这样利用液体在排风道表面蒸发,排风道表面温度接近排风的湿球温度,其全热回收率可高达95%,从而使空调系统减少装机功率、降低能耗;2、该装置的布液动力主要来自液体浸润层对液体的浸润力,液体分布均匀,该装置内的流动液体少,可直接从外部补给,因此可省去循环水泵和水箱,从而减小产品尺寸,产品体积小;又由于液体不重复使用,不断有新鲜液体流入,所以不成在结水垢和长细菌的问题;3、该装置使用方便,配上进出风机、外壳后、接水盆,可直接作为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空调新风机使用,同时还也可配上空气过滤、杀菌等装置,该装置还可与各种功能的空调箱组合使用;4、该装置适用范围广,可使用于任何有空调的场合,小到家用空调,大到巨型中央空调均可使用;5、该装置可做成模块式结构,根据新风流量大小自由组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图4是图1的C-C局部放大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D-D剖面图。图7是图5的E-E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F-F剖面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G-G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包括有风道壁10、新风进口11、新风出口1、排风进口8、排风出口6、新风道3和排风道2,其中新风道3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口11、新风出口1相连,所述排风道2的两端分别与排风进口8、排风出口6相连,新风出口1和排风进口8并排位于该装置的一侧,排风出口6和新风进口11并排位于该装置的另一侧;新风道3与排风道2之间通过风道板7相互间隔呈水平带斜排列,各层风道板7之间设置有导流支承板9,导流支承板9呈波纹状,在风道板7位于排风道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液体浸润层12,本实施例中液体浸润层12为无纺布,在位于最上侧的风道壁10上的侧面设有液体进口5,在新风道3和排风道2之间设置有布液结构体4,液体进口5和布液结构体4相连,布液结构体4呈管状,管体上设有缝状的液体通道,以便液体能够微量地均布到液体浸润层12。液体浸润层12也可为其他呈纤维、微孔或亲水膜结构的物质,如纸、纤维布、活性炭或亲水铝箔等。亲水膜等结构的物质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如表面镀有亲水膜的亲水铝箔、亲水高分子塑料板等,但目前的亲水材料还很难做到加微量水就能使水均布到风道板7表面的目的。布液结构体4也可以设计成容器状或管状和容器状的组合形状,布液结构体上也可以设有孔状的液体通道。孔状或缝状的液体通道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孔或缝,如微孔、微缝、管孔、管缝等。此外,在导流支承板9的表面也可设置有呈纤维、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其包括风道壁、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道和排风道,新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口、新风排口相连,排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排风进口、排风排口相连,新风道与排风道通过风道板相互间隔排列,风道板和风道板之间设置有导流支承板,其特征是:还包括液体进口、布液结构体,液体进口与布液结构体相连,且至少在所述风道板位于排风道的一侧带有液体浸润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蒋国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