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月圆专利>正文

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948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塑料加工助剂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马来酸酐(B)、胍(C)与聚乙烯作为原料进行多步酰胺化反应,共混挤出吹塑得到目标产物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在有效改善现有抗静电剂持久性、不耐菌的缺陷的同时,兼具一定的阻燃、增塑的效用,从结构上提供抗菌抗静电基团,从配方上降低增塑剂用量,减少静电累积,提高阻燃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丰富其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食品包装膜。

A new antibacterial and antistatic additive for PE and its pr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属于塑料加工助剂领域。
技术介绍
聚乙烯(PE)因其原料资源丰富,价格适中,产品综合性能优越,其应用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在包装领域。由于聚乙烯材料是非极性分子结构,由其共价键构成的分子链,既不能电离,也难以传递自由电子。一旦因摩擦使电子得失而带电后则很难消除。PE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给包装膜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带来的诸多的不便,影响了制品的操作性能以及薄膜用于包装时因受到静电干扰而影响印刷效果和制成袋后难以分开或封口。严重时还会造成电击现象。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特点,需要加一些增塑剂促进加工成型,大多数的增塑剂都是易燃物,增塑剂的使用,使得高分子材料的易燃性更明显,每年全国各地因材料静电积累造成的火灾等因素不计其数,抗静电与阻燃同时摆在了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塑料中添加新型抗静电剂或者在薄膜表面涂覆新型抗静电剂是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现有的新型抗静电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抗静电效果不持久,易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同时,作为包装领域的食品包装,PE的占比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应的关于PE膜抗菌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不受环境影响的且效果持久的新型抗静电剂同时具有抗菌性能的永久型添加剂成为了各个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抗静电效果不持久、不耐菌的缺陷,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使用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马来酸酐(B)、胍(C)与聚乙烯作为原料进行多步酰胺化反应,共混挤出吹塑得到目标产物新型抗菌抗静电剂,在有效改善现有抗静电剂持久性、不耐菌的缺陷的同时,兼具一定的阻燃、增塑的效用,从结构上提供抗菌抗静电基团,从配方上降低增塑剂用量,减少静电累积,提高阻燃性,可延长其使用寿命,丰富其应用领域,尤其适用于食品包装膜使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步骤(1):酰胺化反应,得到含酰亚胺结构的中间产物I;步骤(2):酰胺化反应,得到胍基衍生物的中间产物II;步骤(3):共混反应,得到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即目标产物III。进一步,所述步骤(1)具体为:将1mol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与1-1.2mol马来酸酐(B)溶于有机溶剂a中,加热回流15-30h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酰胺酸;将1mol酰胺酸溶于有机溶剂b中,加入1.1-2.0mol催化剂,加热至80-100℃后,滴加溶有1.6-3.0mol六甲基二硅氮烷的有机溶剂b,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6-12h,过滤,滤液浓缩,得油状物。用10%盐酸调pH=1,有固体析出,加入乙酸乙酯溶解,分液,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Na2SO4干燥.过滤,浓缩,得中间产物I。进一步,所述步骤(2)具体为:将1-1.2molI、1.2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与0.1-2wt%4-二甲氨基吡啶的混合物溶解于10mol有机溶剂a中置于恒压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加到含有1mol胍(C)的有机溶剂a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0-20h,静置,过滤,减压蒸馏、真空干燥,得到中间产物II。进一步,所述步骤(3)具体为:将50-80重量份PE粒料与20-50重量份II充分搅拌至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装置共混改性,造粒机剪切制备改性母粒,即目标产物III。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a为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或二甲亚砜。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b为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或苯。进一步,所述催化剂为无水氯化锌、无水氯化铝或无水四氯化锡。进一步,所述双螺杆挤出装置参数为:1-7区加热温度如下:160-170℃、170-175℃、170-175℃、175-180℃、180-185℃、170-175℃、165-170℃,双螺杆转速为30-80r/min。一种抗菌抗静电PE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均以重量分数表示取1-6份目标产物III与94-99份PE以10000r/min的转速高速混合均匀,置于吹塑装置中,得到抗菌抗静电PE膜。进一步,所述吹塑装置各加热区温度如下:165℃、170℃、170℃、175℃,单螺杆转速为30r/min。本专利技术的提供的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剂,其制备流程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分子设计,采用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马来酸酐(B)、胍(C)与PE作为原料,制备的新型抗菌抗静电剂,反应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目标产物中含有长链乙二醇醚结构,首先,乙二醇醚的长链结构与PE链有一定的链缠结;其次,乙二醇醚结构中的醚键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效果;最后,目标产物与PE具有优异的相容性,具有长效的抗静电性。(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目标产物中含有胍结构,第一,胍作为广谱抗菌剂,胍的存在赋予目标产物在抗菌性能上的极大提高;第二,胍作为端基位于分子链中,可形成更为高效的双齿氢键,抗菌性更为高效;第三,胍中N素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阻燃效果。(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目标产物中含有马来酸结构,一方面马来酸结构的存在可与A中的氨基进行酰胺化反应,作为锚固点;另一方面,马来酸结构中的双键在共混挤出吹膜过程中可与PE进行交联反应,破坏PE结构的规整性,使其容易改性。(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目标产物中还有PE链,使抗静电添加剂成为大分子结构。首先,PE链的存在,使其在PE中存在较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其次,大分子话,避免了添加剂在长期使用中的迁移性,使其保有长期功能性。(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通过分子设计,制备的新型结构,解决了现有新型抗静电剂持久性不足、不耐菌的同时,兼具一定的阻燃、增塑效用,从结构上提供抗菌抗静电基团,从配方上降低增塑剂用量,减少静电累积,提高阻燃性,并且直接添加在PE材料中,无需进行再次涂覆,降低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丰富其应用领域,尤其适用于食品包装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而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限定。实施例1步骤(1)将1mol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与1mol马来酸酐(B)溶于四氢呋喃中,加热回流30h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酰胺酸;将1mol酰胺酸溶于苯中,加入1.2mol无水氯化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下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2.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酰胺化反应,得到含酰亚胺结构的中间产物I;
步骤(2):酰胺化反应,得到胍基衍生物的中间产物II;
步骤(3):共混反应,得到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即目标产物II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
将1mol氨基-十二聚乙二醇-羧酸(A)与1-1.2mol马来酸酐(B)溶于有机溶剂a中,加热回流15-30h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酰胺酸;将1mol酰胺酸溶于有机溶剂b中,加入1.1-2.0mol催化剂,加热至80-100℃后,滴加溶有1.6-3.0mol六甲基二硅氮烷的有机溶剂b,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6-12h,过滤,滤液浓缩,得油状物。用10%盐酸调pH=1,有固体析出,加入乙酸乙酯溶解,分液,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Na2SO4干燥.过滤,浓缩,得中间产物I。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E用新型抗菌抗静电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
将1-1.2molI、1.2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与0.1-2wt%4-二甲氨基吡啶的混合物溶解于10mol有机溶剂a中置于恒压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加到含有1mol胍(C)的有机溶剂a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0-20h,静置,过滤,减压蒸馏、真空干燥,得到中间产物I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月圆
申请(专利权)人:华月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