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极加料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186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残极加料机,包括轴承座,倾翻溜槽的转轴与轴承座构成转动支撑配合,转轴的回转轴芯位于水平方向,倾翻溜槽两端为敞口状且槽长方向与转轴平行,动力机构与倾翻溜槽相连并驱动其绕转轴转至槽口指向残极进料方向的高位或槽口朝上的低位,所述的轴承座包括呈夹角形布置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分别与机架上的第一、二两个安装基面、贴合且由螺栓紧固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一系列的结构,使得该残极加料机可区别于传统的单面斜向安装方式,采用轴承座,可实现铅垂和水平双面安装的方式,使得受力更加合理,避免轴承座遭受振动力、剪切力和拉力等力矩发生的损坏脱落等意外。

Residue fee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残极加料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残极回收利用时的给料装置。
技术介绍
残极加料机是转炉辅助设备之一,它将电解车间运出的废残极垛或粗铜锭平整、输送并在转炉不停风的条件下随时连续地加入转炉,是转炉加入冷料的主要设备。由于该设备在加料时,转炉可以不停风操作,故提高了转炉的产铜效率;另由于在加料时,转炉炉口可以不转出烟罩范围,避免炉内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大大改善转炉周围环境质量,同时减少冷风吸入,提高二氧化硫浓度,对制酸大有好处。设备的作业顺序是:残极整列装置进行残极垛的整列,链板运输机将整列后的残极运至头部,通过残极装入装置将残极垛推入到转炉内。鉴于每捆残极的重量仍然较重,如链板式的输送装置的出料端设置有接料转运装置,转运装置包括倾翻溜槽,倾翻溜槽的一侧槽壁的槽口处的外侧由水平向布置的转轴铰接在机架上,由油缸等机构提供动力驱使倾翻溜槽绕铰接轴转动,使倾翻溜槽的槽口朝向输送装置的出料端来料方向且槽口高度与残极捆的高度一致,这样就可以在输送装置的出料端承接残极,然后倾翻溜槽反向转动至槽口朝上的姿态,设置在倾翻溜槽一端的推送机构沿槽长方向进入槽箱内并推动残极自倾翻溜槽的另一端移出,由此完成了一个接料转位出料的过程。用于支撑转轴的轴承座通常只有一个安装基面与结构件的安装面贴合然后由螺栓紧固联接,由于倾翻溜槽转位到上位或转落到下位时均有冲击载荷作用,这样螺栓受到剪力、拉力并可能伴有弯矩作用,螺栓断裂现象频发,设备只能停机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残极加料机,改善倾翻溜槽转轴的轴承座的安装方式以提高其承载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残极加料机,包括轴承座,倾翻溜槽连接的转轴与轴承座构成转动支撑配合,转轴的回转轴芯位于水平方向,倾翻溜槽两端为敞口状且槽长方向与转轴平行,动力机构与倾翻溜槽相连并驱动其绕转轴转至槽口指向残极进料方向的高位或槽口朝上的低位,所述的轴承座包括呈夹角形布置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分别与机架上的第一、二两个安装基面、贴合且由螺栓紧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两个安装面与两个安装基面相互贴合安装,使得轴承座安装方式区别于常规的单面安装,在后续转动倾翻溜槽的过程中,根据倾翻溜槽位置不同,对轴承座产生的力和力矩由轴承座的两个安装面承担,而螺栓受到拉力和剪力皆显著减低,避免了因螺栓承载有限而出现失效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轴承座安装的可靠性,并延长轴承座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残极加料机的待料位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的左视图,其中省略了机架部件;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倾翻溜槽的过渡桥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0、轴承座;11、第一安装面;12、第二安装面;20、倾翻溜槽;21、环套;22、连接杆;30、转轴;40、机架;41、第一安装基面;42、第二安装基面;50、倾翻油缸;51、活塞杆;60、支座;70、过渡桥板;71、轴套;72、支撑筋板。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6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一种残极加料机,包括轴承座10,倾翻溜槽20连接的转轴30与轴承座10构成转动支撑配合,转轴30的回转轴芯位于水平方向,倾翻溜槽20两端为敞口状且槽长方向与转轴30平行,动力机构与倾翻溜槽20相连并驱动其绕转轴30转至槽口指向残极进料方向的高位或槽口朝上的低位,轴承座10包括呈夹角形布置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分别与机架40上的第一、二两个安装基面41、42贴合且由螺栓紧固连接。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残极加料机的实质为机架40上设置有两个存在一定夹角的安装面,区别于常规的单个安装面,并由螺栓进行可拆卸式连接,在动力机构带动倾翻溜槽20进行反复的装料、卸料过程时,因倾翻溜槽20位置原因造成的力矩方向不同时,两个安装面可分别作为主要的受力支撑面,冲击载荷造成的外力由安装面承担,无需螺栓承担弯矩、拉力及剪力的复合重载作用力,改善了螺栓的受力状态,轴承座10的安装位得以稳定、可靠的维系,延长使用寿命。具体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呈垂直布置,使得轴承座10表面形成一个垂直边,此时就需保证机架40上设置有与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相互配合的垂直边,利于实现支撑受力的同时,受力面呈直角状态分布,受力分布状态更为合理。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面11位于水平面内、第二安装面12位于铅垂面内,轴承座10的轴孔位于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12围成的直角区域内,倾翻溜槽20位于低位时其一侧槽口边沿位于第一安装面11的自由边边沿侧,为满足贴合安装效果,使得第一安装基面41为水平面、第二安装基面42为铅垂面。当倾翻溜槽20装满残极转位至低位时和空载状态转位至带接料的高位时轴承座10受到的冲击载荷最大,中段过程为匀速转动过程,可视为无冲击载荷作用。例如,在倾翻溜槽20装满残极转位至低位时由转动变为静止状态,所以倾翻溜槽20绕轴承座10的转动角速度迅速变为零,所以角加速度很大,所以轴承座10将受到垂直于转轴30的指向为远离第二安装面12的水平向力的作用,该力一部分需要由第二安装面12上的螺栓以承担拉力的方式抵消,同时该力还对轴承座30施加转矩驱动其转动,此时,第一安装面11对轴承座30提供的支撑力提供反向转矩确保轴承座30的稳定,同时第一安装面11与第一安装基面41之间的摩擦力也用来贡献抵消轴承座30的水平向位移趋势,所以螺栓基本上只受到拉力的作用,这恰好是螺栓的正常受力方式,避免了螺栓受到弯矩、剪力和拉力构成的复合外力的作用。同样的,倾翻溜槽20空载状态转位至带接料的高位停止位时,由受力分析可知,第二安装面12受到第二安装基面42的抵撑抵消了水平向位移的趋势,第一安装面11所连的螺栓只受到很小的拉力作用且无弯矩和剪力作用。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转轴30的两端设置在轴承座10内,倾翻溜槽20两端的槽口与转轴30同轴固连且该连接部为轴承座10的内侧,转轴30的中段转动连接有轴套71,轴套71由支撑筋板72与过渡桥板70的下侧板面的一侧板面部位相连,与该侧板边相对侧板边向远离槽箱20的方向悬伸并与输送残极的输送带的出料端衔接。输送带输送残极到出料末端时由过渡桥板70承接并过渡输送到倾翻溜槽20箱口处并被后续的残极推至槽腔内。进一步的,倾翻油缸50的缸体铰接在机架40上设置的支座60上,倾翻油缸50的活塞杆51的杆端与倾翻溜槽20上的靠近转轴30所在侧的箱壁铰接连接。实际使用中,考虑到倾翻溜槽20的槽长方向的尺寸较大时,可设置两个倾翻油缸50,两相互平行的摆动油缸50沿倾翻溜槽20槽长方向间隔、对称布置且垂直于倾翻溜槽20的槽长方向。具体的,倾翻溜槽20的两端槽口处与转轴30之间由套环21套接连接,且套环21与转轴之间由螺栓紧固连接,从而实现倾翻溜槽20与转轴30的同步旋转运动。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残极加料机,包括轴承座(10),倾翻溜槽(20)连接的转轴(30)与轴承座(10)构成转动支撑配合,转轴(30)的回转轴芯位于水平方向,倾翻溜槽(20)两端为敞口状且槽长方向与转轴(30)平行,动力机构与倾翻溜槽(20)相连并驱动其绕转轴(30)转至槽口指向残极进料方向的高位或槽口朝上的低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10)包括呈夹角形布置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分别与机架(40)上的第一、二两个安装基面(41、42)贴合且由螺栓紧固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残极加料机,包括轴承座(10),倾翻溜槽(20)连接的转轴(30)与轴承座(10)构成转动支撑配合,转轴(30)的回转轴芯位于水平方向,倾翻溜槽(20)两端为敞口状且槽长方向与转轴(30)平行,动力机构与倾翻溜槽(20)相连并驱动其绕转轴(30)转至槽口指向残极进料方向的高位或槽口朝上的低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10)包括呈夹角形布置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分别与机架(40)上的第一、二两个安装基面(41、42)贴合且由螺栓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极加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安装面(11、12)呈垂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残极加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安装面(11)位于水平面内、第二安装面(12)位于铅垂面内,轴承座(10)的轴孔位于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12)围成的直角区域内,所述的倾翻溜槽(20)位于低位时其一侧槽口边沿位于第一安装面(11)的自由边边沿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极加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婷婷胡智君丁少忠王凤张乐睿朱丽丽王章志朱继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铜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