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899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包括底座、用于容纳油料进行压榨的储料筒、压榨顶杆以及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空气压缩机、带有压力表的储气罐、与压榨顶杆同轴布置的气缸,压榨顶杆位于储料筒与气缸之间并且初始状态下压榨顶杆与气缸间距布置,空气压缩机可将外界空气加压输送至储气罐内,储气罐可将其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至气缸内,压榨顶杆一端与储料筒相对齐并且可在气缸的冲击驱动下插入至储料筒内,使压榨顶杆对储料筒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储料筒一端相对封闭布置、另一端相对开口布置且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与其内部接通的出油微孔,优点在于,压榨顶杆由气动反复冲击进行驱动,油料所受压力大,提升了油料的出油率。

The supercharging device of camellia seed p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榨油机,具体涉及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
技术介绍
常见的植物油通过天然的油料进行物理压榨制取,油料包括花生、大豆、芝麻、豆豉、亚麻籽等等,传动的古法榨油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艺流程为把油料蒸熟、炒熟以后,通过人工对油料进行撞击,将植物油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现阶段,压榨法已是工业化自动化的操作,但是对有油料的压力仍然较小,导致油料的出油率低,油渣中的含油量居高不下,例如油茶籽制取茶籽油,现有的蛟龙式榨油方式,通常存在出油率低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气动冲击对油料进行连续增压,能够提升油料出油率降低油渣中含油量的榨油机的气动冲击增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气动冲击对油料进行连续增压,能够提升油料出油率降低油渣中含油量的榨油机的气动冲击增压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包括底座(100)、用于容纳油料进行压榨的储料筒(205)、压榨顶杆(400)以及固定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空气压缩机(501)、带有压力表(502a)的储气罐(502)、与压榨顶杆(400)同轴布置的气缸(504),压榨顶杆(400)位于储料筒(205)与气缸(504)之间并且初始状态下压榨顶杆(400)与气缸(504)间距布置,空气压缩机(501)可将外界空气加压输送至储气罐(502)内,储气罐(502)可将其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至气缸(504)内,压榨顶杆(400)一端与储料筒(205)相对齐并且可在气缸(504)的冲击驱动下插入至储料筒(205)内,使压榨顶杆(400)对储料筒(205)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顶杆(400)的直径与储料筒(205)的内径相适配,储料筒(205)一端相对封闭布置、另一端相对开口布置且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与其内部接通的出油微孔(205a)。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气缸(504)包括相互配合的缸体(504a)、活塞杆(504b),缸体(504a)与底座(100)固定连接,活塞杆(504b)可沿着缸体(504a)朝向压榨顶杆(400)进行滑动,活塞杆(504b)中的活塞与缸体(504a)背离压榨顶杆(400)一端构成了密闭的内腔(504c),活塞杆(504b)中的推杆位于缸体(504a)的外部并且该端同轴固定设置有柱形的撞击块(505),所述空气压缩机(501)的输出端与储气罐(502)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接通两者的进气管(403),储气罐(502)与内腔(504c)之间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接通两者的排气管(507),排气管(507)上设置有电磁阀一(508),电磁阀一(508)可控制排气管(507)的导通断开并且在断开状态下电磁阀一(508)与外界接通可对内腔(504c)进行卸压。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所述底座(100)上还设置有用于带动活塞杆(504b)朝向缸体(504a)内滑动复位的复位驱动构件(510),复位驱动构件(510)包括设置于撞击块(505)与压榨顶杆(400)的正上方,复位驱动构件(510)包括带传动组件三(511),带传动组件三(511)包括转动设置于底座(100)上的主动带轮三、转动设置于底座(100)上的从动带轮三以及绕接于主动带轮三与从动带轮三之间构成闭合回路的皮带三,主动带轮三靠近安装板一(201)布置且其轴向垂直于压榨顶杆(400)的轴向,从动带轮三靠近缸体(504a)布置并且与主动带轮三轴向平行且等高,皮带三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复位推块(512)且初始状态下复位推块(512)位于主动带轮三处,所述撞击块(505)的外圆面上固定设置有沿其径向并且轴向竖直布置的凸柱(506),凸柱(506)顶端与皮带三相齐平并且初始状态下凸柱(506)位于从动带轮三处,通过皮带三逆时针转动循环一周,复位推块(512)可推动活塞推(504b)朝向缸体(504a)内滑动复位。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自动化程度高,压榨顶杆由气动反复冲击进行驱动,油料所受压力大,大大提升了油料的出油率、降低了油渣的含油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底座、储料装置、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储料装置的安装图。图8为储料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储料装置的分解图。图10为储料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储料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图12为排料组件、排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排料组件、排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排油组件的分解图。图15为旋转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旋转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加料装置与储料装置的配合图。图18为加料装置与储料装置的配合图。图19为加料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0为加料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1为加料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2为加料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图23为输送驱动机构与绞龙的配合图。图24为储料装置与压榨顶杆的配合图。图25为压榨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限位约束机构与压榨顶杆的配合图。图27为限位约束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8为限位约束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9为限位约束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0为气压驱动装置与压榨顶杆的配合图。图31为气压驱动装置与压榨顶杆的配合图。图32为气压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3为气缸与压榨顶杆的配合图。图34为气缸的剖视图。图35为气缸与复位驱动构件的配合图。图36为气缸与复位驱动构件的配合图。图37为复位驱动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8为气压驱动装置与储料装置的配合图。图中标示为:100、底座;200、储料装置;201、安装板一;201a、加料口;201b、柱塞口;201c、注气口;202、安装板二;203、安装筒;204、转筒;204a、出油孔;205、储料筒;205a、微孔;206、出油管;207、收集容器;208、排料组件;208a、排料管;208b、排料通道;209、排液组件;209a、过渡槽;209b、钢制滤网;209c、密封板;210、旋转驱动机构;211、旋转电机;212、传动轴一;213、传动轴二;214、带传动组件一;215a、主动齿轮一;215b、从动齿轮一;216、间歇槽轮传动组件;300、加料装置;301、炒料桶;302、加热器;303、竖直输送管;304、水平输送管;305、绞龙;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用于容纳油料进行压榨的储料筒(205)、压榨顶杆(400)以及固定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空气压缩机(501)、带有压力表(502a)的储气罐(502)、与压榨顶杆(400)同轴布置的气缸(504),压榨顶杆(400)位于储料筒(205)与气缸(504)之间并且初始状态下压榨顶杆(400)与气缸(504)间距布置,空气压缩机(501)可将外界空气加压输送至储气罐(502)内,储气罐(502)可将其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至气缸(504)内,压榨顶杆(400)一端与储料筒(205)相对齐并且可在气缸(504)的冲击驱动下插入至储料筒(205)内,使压榨顶杆(400)对储料筒(205)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顶杆(400)的直径与储料筒(205)的内径相适配,储料筒(205)一端相对封闭布置、另一端相对开口布置且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与其内部接通的出油微孔(205a)。/n

【技术特征摘要】
1.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用于容纳油料进行压榨的储料筒(205)、压榨顶杆(400)以及固定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空气压缩机(501)、带有压力表(502a)的储气罐(502)、与压榨顶杆(400)同轴布置的气缸(504),压榨顶杆(400)位于储料筒(205)与气缸(504)之间并且初始状态下压榨顶杆(400)与气缸(504)间距布置,空气压缩机(501)可将外界空气加压输送至储气罐(502)内,储气罐(502)可将其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至气缸(504)内,压榨顶杆(400)一端与储料筒(205)相对齐并且可在气缸(504)的冲击驱动下插入至储料筒(205)内,使压榨顶杆(400)对储料筒(205)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顶杆(400)的直径与储料筒(205)的内径相适配,储料筒(205)一端相对封闭布置、另一端相对开口布置且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与其内部接通的出油微孔(205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气缸(504)包括相互配合的缸体(504a)、活塞杆(504b),缸体(504a)与底座(100)固定连接,活塞杆(504b)可沿着缸体(504a)朝向压榨顶杆(400)进行滑动,活塞杆(504b)中的活塞与缸体(504a)背离压榨顶杆(400)一端构成了密闭的内腔(504c),活塞杆(504b)中的推杆位于缸体(504a)的外部并且该端同轴固定设置有柱形的撞击块(505),所述空气压缩机(5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能静张勤
申请(专利权)人:六安七茗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