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793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钻床,包括有基片、转盘,基片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摩擦带,摩擦带的顶部表面左侧设置有前侧板、后侧板,前侧板、后侧板之间放置有叠放的工件,左前导槽、左前导槽分别与左侧板的前后端接触配合,左侧板的左侧固定有把手,右前导槽、右后导槽分别与右侧板的前后端接触配合,基片顶部表面设置有定位箱支撑片,定位箱支撑片的顶部设置有定位箱,定位箱的底部设置有下磁块,下磁块的底部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转盘的上侧面设置有用于对工件加工钻孔的第一钻孔刀具、第二钻孔刀具、第三钻孔刀具。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具备对工件的自动上料能力以及不能实现快速定位钻孔等技术问题,有利于本装置的推广应用。

A drill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钻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特别地,涉及一种钻床。
技术介绍
钻床指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钻头旋转为主运动,钻头轴向移动为进给运动。钻床结构简单,加工精度相对较低,可钻通孔、盲孔,更换特殊刀具,可扩、锪孔,铰孔或进行攻丝等加工。加工过程中工件不动,让刀具移动,将刀具中心对正孔中心,并使刀具转动。钻床的特点是工件固定不动,刀具做旋转运动。钻床是具有广泛用途的通用性机床,可对零件进行钻孔、扩孔、铰孔、锪平面和攻螺纹等加工。钻床是机械制造和各种修配工厂必不可少的设备,在我们的现代生产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钻床设备,往往不具备对工件的自动抓取上料能力以及不能实现快速定位钻孔等技术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使用,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新型的钻床设备,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本专利技术装置在机械加工
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具备对工件的自动抓取上料能力以及不能实现快速定位钻孔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钻床,包括有基片、转盘,所述的基片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摩擦带,所述的摩擦带的左右端的内表面分别与主动转筒、从动转筒外表面配合,所述的摩擦带的顶部表面左侧设置有前侧板、后侧板,所述的前侧板、后侧板之间放置有叠放的工件,所述的前侧板的后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右前导槽,所述的后侧板的前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右后导槽,所述的左前导槽、左前导槽分别与左侧板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左侧板的左侧固定有把手,所述的右前导槽、右后导槽分别与右侧板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基片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定位箱支撑片,所述的定位箱支撑片的顶部设置有定位箱,所述的定位箱的底部设置有下磁块,所述的下磁块的底部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的转盘的上侧面设置有用于对工件加工钻孔的第一钻孔刀具、第二钻孔刀具、第三钻孔刀具。所述的右侧板的右侧固定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的第一连接杆的右侧面与纵连接杆前端固定,所述的纵连接杆的后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右端固定,所述的第二连接杆的左侧固定有可动轴,所述的可动轴与连接带下端固定,所述的后侧板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导向槽,所述的连接带的下表面与第一固定轴的上侧接触,所述的连接带的上表面与第二固定轴的下侧接触,所述的连接带的上端与动作片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动作片与导向槽配合,所述的动作片的顶部与动作杆底部固定,所述的动作杆设置在动作缸的下侧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前侧板的前侧面固定有前弹簧筒,所述的后侧板的后侧面固定有后弹簧筒,所述的前弹簧筒、后弹簧筒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前拉杆、后拉杆,所述的前拉杆、后拉杆的顶部分别与上压杆下表面的前后端固定,所述的上压杆下表面的中部与上连接杆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杆的底部固定有上压板。所述的基片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纵导轨,所述的纵导轨的顶部设置有配合轴,所述的配合轴的顶部固定有上横杆,所述的上横杆的底部与收缩杆的顶部固定,所述的收缩杆的底部与支撑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前端通过前连接轴与前压臂的中部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后端通过后连接轴与后压臂的中部连接,所述的前压臂的左端固定有前压紧半轴,所述的后压臂的左端固定有后压紧半轴,所述的前压臂的后侧面与前推轴接触,所述的后压臂的前侧面与后推轴接触,所述的前推轴设置在前推动杆的前端,所述的前推动杆的后端与前动作轴的前端固定,所述的后推轴设置在后推动杆的前端,所述的后推动杆的前端与后动作轴的后端固定,所述的前动作轴、后动作轴分别与收紧带的前后端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的前动作轴、后动作轴的下端分别与梯形块的前后侧面接触,所述的梯形块的左侧固定有感应块,所述的前动作轴、后动作轴的底部设置有下限制环。所述的基片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放置槽,所述的放置槽的左侧设置有左凹室,所述的左凹室的内部设置有左压紧弹簧,所述的左压紧弹簧的右侧与左压紧块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的左压紧块对工件的左侧面进行压紧,所述的放置槽的后侧设置有下凹室,所述的下凹室的内部设置有下压紧弹簧,所述的下压紧弹簧的上侧与下压紧块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的下压紧块对工件的后侧面进行压紧,所述的放置槽的底部设置有底挡杆。所述的基片的底部表面设置有第一电动缸,所述的第一电动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第一伸拉杆,所述的第一伸拉杆的端部固定有横动作块,所述的横动作块的表面设置有凸轨,所述的凸轨与纵动作块配合,所述的纵动作块的左侧面与第二拉伸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拉伸杆设置在第二电动缸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纵动作块的底部设置有导向轴,所述的导向轴的中部设置有放置杆,所述的放置杆的底部设置有电动机,所述的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旋转轴,所述的旋转轴与转盘连接。所述的定位箱的内部设置有上铁块,所述的上铁块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限制块,所述的第一限制块与第一运动杆配合,所述的第一运动杆的前侧固定有第一导块,所述的第一导块与第一长电阻接触,所述的上铁块的后侧设置有第二限制块,所述的第二限制块与第二运动杆配合,所述的第二运动杆的左侧固定有第二导块,所述的第二导块与第二长电阻接触,所述的第一长电阻通过导线与第一电动缸控制器并联,所述的第二长电阻通过导线与第二电动缸控制器并联,所述的第一电动缸控制器、第二电动缸控制器通过导线与开关、电源、固定电阻串联。所述的基片的底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右输入板,右输入板底部伸入到右减震箱中,所述的右输入板的底部固定有摩擦块,所述的摩擦块的左右侧分别与左摩擦片、右摩擦片接触,所述的左摩擦片固定在左支撑片的右侧面,所述的右摩擦片固定在右支撑片的左侧面,所述的左支撑片、右支撑片的底部与右减震箱的内部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基片的底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左前输入板、左后输入板,所述的左前输入板、左后输入板的底部分别伸入到左前减震箱、左后减震箱中,所述的左前输入板、左后输入板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前中通板、后中通板,所述的前中通板上设置有第二上通阀、第二下通阀,所述的前中通板的底部设置有前减震弹簧,所述的后中通板上设置有第一上通阀、第一下通阀,所述的后中通板的底部设置有后减震弹簧,所述的左前减震箱、左后减震箱内部填充有阻尼液,所述的左前减震箱、左后减震箱之间设置有中间箱,所述的中间箱的顶部、底部分别设置有空室、导通孔,所述的导通孔的中部设置有叶片,所述的叶片通过回转轴与发电机连接,所述的发电机设置在空室内部,所述的发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的动作缸、发电机、叶片、摩擦块等均为现有设备的组装,因此,具体型号和规格没有进行赘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所提出的一种钻床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连接可靠,检测维修十分方便,实现成本较低,设备中所涉及的动作缸、发电机、叶片、摩擦块等均为现有设备的组装,有助于本钻床设备在未来机械加工
的推广应用;2.所提出的一种钻床创新性的实现了对待钻孔工件的自动抓取上料功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往往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抓取上料的局限性,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片(1)、转盘(70),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摩擦带(4),所述的摩擦带(4)的左右端的内表面分别与主动转筒(2)、从动转筒(3)外表面配合,所述的摩擦带(4)的顶部表面左侧设置有前侧板(5)、后侧板(6),所述的前侧板(5)、后侧板(6)之间放置有叠放的工件(7),所述的前侧板(5)的后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29)、右前导槽(8),所述的后侧板(6)的前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29)、右后导槽(9),所述的左前导槽(29)、左前导槽(29)分别与左侧板(31)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左侧板(31)的左侧固定有把手(32),所述的右前导槽(8)、右后导槽(9)分别与右侧板(10)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定位箱支撑片(123),所述的定位箱支撑片(123)的顶部设置有定位箱(76),所述的定位箱(76)的底部设置有下磁块(77),所述的下磁块(77)的底部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78),所述的转盘(70)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钻孔刀具(73)、第二钻孔刀具(74)、第三钻孔刀具(7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片(1)、转盘(70),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摩擦带(4),所述的摩擦带(4)的左右端的内表面分别与主动转筒(2)、从动转筒(3)外表面配合,所述的摩擦带(4)的顶部表面左侧设置有前侧板(5)、后侧板(6),所述的前侧板(5)、后侧板(6)之间放置有叠放的工件(7),所述的前侧板(5)的后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29)、右前导槽(8),所述的后侧板(6)的前侧面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前导槽(29)、右后导槽(9),所述的左前导槽(29)、左前导槽(29)分别与左侧板(31)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左侧板(31)的左侧固定有把手(32),所述的右前导槽(8)、右后导槽(9)分别与右侧板(10)的前后端接触配合,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定位箱支撑片(123),所述的定位箱支撑片(123)的顶部设置有定位箱(76),所述的定位箱(76)的底部设置有下磁块(77),所述的下磁块(77)的底部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78),所述的转盘(70)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钻孔刀具(73)、第二钻孔刀具(74)、第三钻孔刀具(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板(10)的右侧固定有第一连接杆(18),所述的第一连接杆(18)的右侧面与纵连接杆(19)前端固定,所述的纵连接杆(19)的后端与第二连接杆(20)的右端固定,所述的第二连接杆(20)的左侧固定有可动轴(21),所述的可动轴(21)与连接带(22)下端固定,所述的后侧板(6)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轴(23)、第二固定轴(24)、导向槽(28),所述的连接带(22)的下表面与第一固定轴(23)的上侧接触,所述的连接带(22)的上表面与第二固定轴(24)的下侧接触,所述的连接带(22)的上端与动作片(25)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动作片(25)与导向槽(28)配合,所述的动作片(25)的顶部与动作杆(26)底部固定,所述的动作杆(26)设置在动作缸(27)的下侧动力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侧板(5)的前侧面固定有前弹簧筒(16),所述的后侧板(6)的后侧面固定有后弹簧筒(17),所述的前弹簧筒(16)、后弹簧筒(17)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前拉杆(14)、后拉杆(15),所述的前拉杆(14)、后拉杆(15)的顶部分别与上压杆(13)下表面的前后端固定,所述的上压杆(13)下表面的中部与上连接杆(12)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杆(12)的底部固定有上压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纵导轨(33),所述的纵导轨(33)的顶部设置有配合轴(34),所述的配合轴(34)的顶部固定有上横杆(35),所述的上横杆(35)的底部与收缩杆(36)的顶部固定,所述的收缩杆(36)的底部与支撑杆(37)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杆(37)的前端通过前连接轴(38)与前压臂(40)的中部连接,所述的支撑杆(37)的后端通过后连接轴(39)与后压臂(41)的中部连接,所述的前压臂(40)的左端固定有前压紧半轴(121),所述的后压臂(41)的左端固定有后压紧半轴(122),所述的前压臂(40)的后侧面与前推轴(42)接触,所述的后压臂(41)的前侧面与后推轴(43)接触,所述的前推轴(42)设置在前推动杆(44)的前端,所述的前推动杆(44)的后端与前动作轴(46)的前端固定,所述的后推轴(43)设置在后推动杆(45)的前端,所述的后推动杆(45)的前端与后动作轴(47)的后端固定,所述的前动作轴(46)、后动作轴(47)分别与收紧带(48)的前后端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的前动作轴(46)、后动作轴(47)的下端分别与梯形块(49)的前后侧面接触,所述的梯形块(49)的左侧固定有感应块(51),所述的前动作轴(46)、后动作轴(47)的底部设置有下限制环(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片(1)的顶部表面的右侧设置有放置槽(52),所述的放置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玉慧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凯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