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562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双管道引流管,解决了现有主引流管体易出现滑移和无法精准定位的缺点,包括导向头,所述导向头的一端连接有主体引流管,导向头的另一端分别套接有引流管和注药管,所述主体引流管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瓣,主体引流管的端部内壁镶嵌有高密度定位填充物,在主体引流管的外部套设固定套,利用固定套一端缓冲垫表面胶黏的胶贴粘黏贴胶,该贴胶可使固定套粘黏在患者头皮处,并利用固定套内部的气囊充气膨胀,使其内壁的防滑垫与主体引流管表面贴合,产生摩擦,达到将主体引流管固定在患者头部,防止滑移的功能,同时气囊均匀包裹施力于主体引流管表面,可以防止其挤压造成堵塞的情况,实用性强。

A double pipe drainage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管道引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双管道引流管。
技术介绍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腔微创引流术采用的主引流管体多为单腔主引流管体,容易出现主引流管体堵塞,导致引流不通畅。另外,在手术时需要向血肿腔内注药,而注药和抽吸血肿是同一管道,容易出现血肿液倒流、药物作用不充分、感染几率增加等情况。中国新型:CN201720609057.0公开了一种三腔颅脑引流管,该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体,主引流管体用于插入患者颅脑病灶处的一端设置有导向头,主引流管体的内腔分隔为三个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腔、冲洗腔和注药腔;引流腔靠近导向头的一端为封闭端,引流腔的另一端为敞开端;冲洗腔的一端与导向头连通,冲洗腔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主引流管体外壁的冲洗管连通;所述注药腔的一端与导向头连通,注药腔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主引流管体外壁的注药管连通;导向头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向颅脑内注射药物的注药孔,本技术的三腔颅脑引流管不仅能向颅脑病灶引流颅内血肿和冲洗堵塞的血凝块,又能在向颅内注药的同时监测颅内压。然现有的主引流管体无法很好地固定在患者头部,容易出现滑移情况,且由于引流管管体材质难以被CT扫描到,难以精确的控制注药孔和引流孔位于血肿的中间位置,影响血肿溶解和引流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主引流管体易出现滑移和无法精准定位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双管道引流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包括导向头,所述导向头的一端连接有主体引流管,导向头的另一端分别套接有引流管和注药管,所述主体引流管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瓣,主体引流管的端部内壁镶嵌有高密度定位填充物,主体引流管的外侧还滑动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包括套环,所述套环的内壁胶黏有气囊,所述气囊位于套环内部一端表面胶黏有防滑垫,气囊的一侧外部设置有单向阀,套环的一侧胶黏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另一侧胶黏有粘黏胶贴。优选的,所述主体引流管的内部通过分隔瓣分隔成为引流腔和注药腔。优选的,所述引流管和注药管位于导向头内的端部分别与引流腔和注药腔连接通。优选的,所述高密度定位填充物的材料为壳聚糖。优选的,所述主体引流管端部位于引流腔和注药腔和外壁分别开设有引流孔和注药孔。优选的,所述主体引流管位于分隔瓣对应侧壁表面表示有刻度。优选的,所述防滑垫的材料为表面设置有平行纹理的软橡胶。优选的,所述粘黏胶贴为表面涂抹有皮肤粘合剂的橡胶,所述皮肤粘合剂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或氰基丙烯酸甲酯或氰基丙烯酸烷。优选的,所述缓冲垫的材料为医用海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导向头时主体引流管内的引流腔和注药腔分别于引流管和注药管连接,使其具有不易出现血肿液倒流、药物作用不充分、感染几率增加的情况。2、在主体引流管端部内壁镶嵌高密度定位填充物,使其能够通过CT扫描实施查看引流孔和注药孔位于患者脑部的位置,降低手术风险。3、在主体引流管的外部套设固定套,利用固定套一端缓冲垫表面胶黏的胶贴粘黏贴胶,该贴胶可使固定套粘黏在患者头皮处,并利用固定套内部的气囊充气膨胀,使其内壁的防滑垫与主体引流管表面贴合,产生摩擦,达到将主体引流管固定在患者头部,防止滑移的功能,同时气囊均匀包裹施力于主体引流管表面,可以防止其挤压造成堵塞的情况,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双管道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双管道引流管的固定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A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向头、2主体引流管、3引流管、4注药管、5固定套、6刻度、7分隔瓣、8引流孔、9高密度定位填充物、10注药孔、11引流腔、12注药腔、51套环、52气囊、53单向阀、54缓冲垫、55粘黏胶贴、56防滑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包括导向头1,导向头1的一端连接有主体引流管2,导向头1的另一端分别套接有引流管3和注药管4,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瓣7,主体引流管2的端部内壁镶嵌有高密度定位填充物9,主体引流管2的外侧还滑动套设有固定套5;固定套5包括套环51,套环51的内壁胶黏有气囊52,气囊52位于套环51内部一端表面胶黏有防滑垫56,气囊52的一侧外部设置有单向阀53,套环51的一侧胶黏有缓冲垫54,缓冲垫54的另一侧胶黏有粘黏胶贴55;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通过分隔瓣7分隔成为引流腔11和注药腔12,引流管3和注药管4位于导向头1内的端部分别与引流腔11和注药腔12连接通;高密度定位填充物9的材料为壳聚糖,主体引流管2端部位于引流腔11和注药腔12和外壁分别开设有引流孔8和注药孔10,主体引流管2位于分隔瓣7对应侧壁表面表示有刻度6,防滑垫56的材料为表面设置有平行纹理的软橡胶,粘黏胶贴55为表面涂抹有皮肤粘合剂的橡胶,皮肤粘合剂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或氰基丙烯酸甲酯或氰基丙烯酸烷,缓冲垫54的材料为医用海绵。本实施例中,利用导向头1连接主体引流管2,并在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引流管3和注药管4,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通过分隔瓣7分隔出于引流管3和注药管4贯通的引流腔11和注药腔12,使其可分别通过主体引流管2端部的引流孔8和注药孔10进行注药和引流,不仅能向颅脑病灶引流颅内血肿和冲洗堵塞的血凝块,又能在向颅内注药,不易出现血肿液倒流、药物作用不充分、感染几率增加的情况。进一步的,在主体引流管2的端部内侧镶嵌高密度定位填充物9,使得主体引流管2进入患者脑部后可通过CT扫描探查注药孔11和引流孔8是否位于血凝块对的中间,而非通过医护人员的经验判断,大大提高血凝块消除效率,降低手术风险。其中,在主体引流管2的外部套设固定套5,在固定套5的一端胶黏缓冲垫54,并在缓冲垫54的表面胶黏粘黏胶贴55,可以有效的将该固定套5粘贴在患者头皮处,实现对固定套5的固定。进一步的,在固定套5的内壁胶黏气囊52,通过单向阀53向气囊52的内部注入气体,使得气囊52膨胀,利用气囊52内壁胶黏的防滑垫56实现对主体引流管2表面的夹紧,防止主体引流管2产生滑移,可以有效的将主体引流管2固定在患者头部,减少手术过程中出现滑移风险的几率,实用性强。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包括导向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头(1)的一端连接有主体引流管(2),导向头(1)的另一端分别套接有引流管(3)和注药管(4),所述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瓣(7),主体引流管(2)的端部内壁镶嵌有高密度定位填充物(9),主体引流管(2)的外侧还滑动套设有固定套(5);/n所述固定套(5)包括套环(51),所述套环(51)的内壁胶黏有气囊(52),所述气囊(52)位于套环(51)内部一端表面胶黏有防滑垫(56),气囊(52)的一侧外部设置有单向阀(53),套环(51)的一侧胶黏有缓冲垫(54),所述缓冲垫(54)的另一侧胶黏有粘黏胶贴(5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包括导向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头(1)的一端连接有主体引流管(2),导向头(1)的另一端分别套接有引流管(3)和注药管(4),所述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瓣(7),主体引流管(2)的端部内壁镶嵌有高密度定位填充物(9),主体引流管(2)的外侧还滑动套设有固定套(5);
所述固定套(5)包括套环(51),所述套环(51)的内壁胶黏有气囊(52),所述气囊(52)位于套环(51)内部一端表面胶黏有防滑垫(56),气囊(52)的一侧外部设置有单向阀(53),套环(51)的一侧胶黏有缓冲垫(54),所述缓冲垫(54)的另一侧胶黏有粘黏胶贴(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引流管(2)的内部通过分隔瓣(7)分隔成为引流腔(11)和注药腔(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管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3)和注药管(4)位于导向头(1)内的端部分别与引流腔(1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庆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