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及内窥镜,该操作手柄内部同时设置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相对的设置在手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通过内窥镜的操作手柄直接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弯角的操作,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An operating handle and endoscope with four-way cor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及内窥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窥镜技术,具体涉及内窥镜的操作手柄机构。
技术介绍
内窥镜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中,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常常分为用于消化道的大尺寸内窥镜以及鼻咽喉、支气管等小尺寸内窥镜,后者俗称细镜。例如支气管内窥镜即是一种经口或鼻置入患者下呼吸道,用于做肺叶、及支气管病变的观察、活检采样、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的专用医疗器械。目前常见绝大多数的支气管内镜可操控上下两个方向的弯角,而左右方向的弯角需要通过转动镜身来达到。由于镜身被转动了角度,镜头对应的上下左右方位也发生了旋转,对于操作不是很熟练的实习医生来说容易误判病变位置;且转动镜身会给病人带来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内窥镜只可直接操控上下两个方向的弯角所引起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内窥镜操作方案。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以及采用该操作手柄的内窥镜,实现内窥镜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弯角的直接操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包括左右手轮组件,上下手轮组件以及手柄壳体组件,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相对的设置在手柄壳体组件之中,所述左右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左右方向弯曲;所述上下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上下方向弯曲。进一步地,所述手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侧盖,圆盖,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其上开设有第一安置口和第二安置口,所述第一安置口与左右手轮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安置口与上下手轮组件配合,所述侧盖与第一安置口覆盖配合,所述圆盖与第二安置口覆盖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之间形成通道。进一步地,所述左右手轮组件包括旋钮,鼓轮轴,鼓轮座,鼓轮,防尘盖,所述鼓轮轴安置在鼓轮座中,所述鼓轮包括连接轴以及与连接轴一端连接的轮盘,所述鼓轮上的连接轴穿过鼓轮座以及鼓轮轴与旋钮连接,所述鼓轮的轮盘置于鼓轮座中,其上设置有驱动钢丝,所述驱动钢丝从鼓轮座中伸出带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所述防尘盖设置在鼓轮座上。进一步地,所述上下手轮组件包括:安置座,锁紧调节件,阻尼开关轴,阻尼调节锁定机构以及弯角旋钮;所述阻尼开关轴穿设在安置座中一端与锁紧调节件连接,另一端与阻尼调节锁定机构配合连接;所述弯角旋钮安置在阻尼调节锁定机构中;所述锁紧调节件可驱动阻尼开关轴在安置座中转动,所述阻尼开关轴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将驱动阻尼调节锁定机构产生摩擦阻尼以锁定弯角旋钮;所述阻尼开关轴在沿第二方向转动时,将驱动阻尼调节锁定机构消除摩擦阻尼以释放弯角旋钮。进一步地,所述阻尼调节锁定机构在阻尼开关轴的驱动下,以线性的方式逐渐增加摩擦阻尼直至锁定弯角旋钮或以线性的方式逐渐减少摩擦阻尼直至释放弯角旋钮。进一步地,所述阻尼调节锁定机构包括鼓轮轴,阻尼凸轮盘,阻尼片,传动凸轮盘,止转挡圈,鼓轮;所述传动凸轮盘、阻尼凸轮盘、阻尼片和鼓轮依次叠加设置安置座与锁紧调节件相对于的端面上;所述阻尼凸轮盘上设置有止转机构;所述传动凸轮盘与阻尼凸轮盘的相对面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间距调节驱动块;所述传动凸轮盘与阻尼开关轴传动配合,受阻尼开关轴带动相对于阻尼凸轮盘转动,通过两者间的距调节驱动块配合驱动阻尼凸轮盘轴向移动,所述阻尼凸轮盘将驱动阻尼片接触鼓轮端面;所述止转挡圈与鼓轮座连接,止转挡圈上设置有止转槽与阻尼凸轮盘上的止转机构配合,使阻尼凸轮盘只能沿轴向移动。所述弯角旋钮通过鼓轮轴与鼓轮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阻尼调节锁定机构中还包括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可调节的设置在鼓轮座上,并位于鼓轮座与传动凸轮盘之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窥镜镜,所述支气管镜中采用上述的操作手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通过内窥镜的操作手柄直接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弯角的操作,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内窥镜操作手柄的外观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内窥镜操作手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内窥镜操作手柄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左右手轮组件和上下手轮组件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左右手轮组件零件爆炸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例1中上下手轮组件零件爆炸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例2中左右手轮组件和上下手轮组件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例1参见图1-3,本实例给出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在组成结构上主要包括左右手轮组件100、上下手轮组件200以及手柄壳体组件300这三部分。其中,手柄壳体组件300用于提供相应的安置空间,以安置左右手轮组件100和上下手轮组件200。而左右手轮组件100与上下手轮组件200相对的设置在手柄壳体组件300之中,左右手轮组件100用于驱动内窥镜插入部沿左右方向弯曲,而上下手轮组件200用于驱动内窥镜插入部沿上下方向弯曲。现对于现有细镜操作手柄受限于操作手柄尺寸,只有一个手轮组件的方案,本实例方案在不增加操作手柄尺寸的情况下,通过两者的相对设置,合理利用壳体内部原有空间,实现设置两组手轮组件。由此形成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该操作手柄通过内部同时安装的左右手轮组件100与上下手轮组件200,实现可同时操控上、下和左、右四个弯角方向。具体实现时,本实例中的手柄壳体组件300主要由壳体301、侧盖302、圆盖303相互配合构成。壳体301整体为空腔结构,以用于安置其它部件。其上开设有第一安置口和第二安置口,第一安置口与左右手轮组件100配合,可容左右手轮组件100安置在其中;而第二安置口与上下手轮组件200配合,可容上下手轮组件200安置在其中。这里的侧盖302通过与第一安置口覆盖配合,以将左右手轮组件100固定在其中。圆盖303则与第二安置口覆盖配合,以将上下手轮组件200固定在其中。作为优选方案,本实例中壳体301上第一安置口占据壳体301的整个侧面,从而与之配合的侧盖302面积则延伸至手柄壳体301的顶端305,这样使内镜手柄能够有剩余空间安装导光管。此处基础上,可在侧盖302的延伸处通过锁紧螺母501和密封嵌件502来安置锥形套503和导光管504。再者,为了配合左右手轮组件100,本侧盖302的中部设置有相应的中心孔。同时,该侧盖302上还设有两处通孔,分别用于安装鼓轮轴104和导光管504。如此结构的侧盖302在进行安装时,可通过侧盖锁紧螺母304压紧在壳体301上。针对上述的手柄壳体组件300,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手轮组件,上下手轮组件以及手柄壳体组件,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相对的设置在手柄壳体组件之中,所述左右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左右方向弯曲;所述上下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上下方向弯曲。/n
【技术特征摘要】
1.四方向弯角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手轮组件,上下手轮组件以及手柄壳体组件,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相对的设置在手柄壳体组件之中,所述左右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左右方向弯曲;所述上下手轮组件驱动连接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驱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沿上下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侧盖,圆盖,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其上开设有第一安置口和第二安置口,所述第一安置口与左右手轮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安置口与上下手轮组件配合,所述侧盖与第一安置口覆盖配合,所述圆盖与第二安置口覆盖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左右手轮组件与上下手轮组件之间形成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手轮组件包括旋钮,鼓轮轴,鼓轮座,鼓轮,防尘盖,所述鼓轮轴安置在鼓轮座中,所述鼓轮包括连接轴以及与连接轴一端连接的轮盘,所述鼓轮上的连接轴穿过鼓轮座以及鼓轮轴与旋钮连接,所述鼓轮的轮盘置于鼓轮座中,其上设置有驱动钢丝,所述驱动钢丝从鼓轮座中伸出带动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所述防尘盖设置在鼓轮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手轮组件包括:安置座,锁紧调节件,阻尼开关轴,阻尼调节锁定机构以及弯角旋钮;
所述阻尼开关轴穿设在安置座中一端与锁紧调节件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澳华光电内窥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