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虫壳虫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33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丰年虫壳虫分离器,设置在孵化缸下端,包括出料总管;孵化缸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出料总管第二直管远离第一直管的一端与三通连通,三通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壳体出料管、丰年虫出料管;壳体出料管的平置的第四直管中设有第二阀门;丰年虫出料管包括平置的第六直管、竖置的第五直管、竖置的第七直管;第六直管的两端端口分别与第五直管、第七直管的上端端口连通,第五直管下端端口与三通的一个端口连通;第七直管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七直管下端设有活动接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分离效果好,操作效率高。

A separator for the shell insects in the rich ye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丰年虫壳虫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丰年虫壳虫分离器。
技术介绍
丰年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饵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世界上85%以上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育苗均以丰年虾作为饵料来源。丰年虫在孵化缸孵化后壳虫分离,壳在上,虫在下。孵化缸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在孵化缸下端设有出料总管,出料总管一端与孵化缸锥形底下端连通,出料总管中设有阀门,打开阀门,就可将虫先放出,虫放完后,壳也跟着出来了。这种分离方法的缺陷是,操作人员要始终看着分离过程,不然有可能后来虫、壳混在一起出来,达不到分离效果,而且一个操作人员只能看着一台或两台孵化缸分离,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显著提高操作效率的丰年虫壳虫分离器。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丰年虫壳虫分离器,设置在孵化缸下端,包括出料总管;所述孵化缸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所述出料总管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二直管、向上折弯的第一直管,所述第一直管的上端与孵化缸锥形底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直管中设有第一阀门;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出料总管第二直管远离第一直管的一端与三通连通,所述三通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壳体出料管、丰年虫出料管;所述壳体出料管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四直管、向下折弯的第三直管;所述第四直管中设有第二阀门,远离第三直管的一端与三通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丰年虫出料管包括平置的第六直管、竖置的第五直管、竖置的第七直管;所述第六直管的两端端口分别与第五直管、第七直管的上端端口连通,所述第五直管下端端口与三通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第七直管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七直管下端设有活动接管;所述活动接管连接在第七直管下端,可调节高度;所述活动接管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通过虹吸作用,实现壳虫分离,一方面显著提高壳虫分离效果,另一方面无法操作人员始终看着分离过程,一个操作人员可同时操作3-5台分离器,显著提高操作效率。2、第七直管下端设有活动接管,活动接管连接在第七直管下端,可调节高度,这样可根据需要调节活动接管高度,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左视图。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附图所示的丰年虫壳虫分离器,设置在孵化缸1下端,包括出料总管2;孵化缸1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出料总管2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二直管、向上折弯的第一直管,第一直管的上端与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连通,第二直管中设有第一阀门5;出料总管2第二直管远离第一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连通,三通3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壳体出料管4、丰年虫出料管6;壳体出料管4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四直管、向下折弯的第三直管;第四直管中设有第二阀门7,远离第三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的一个端口连通。丰年虫出料管6包括平置的第六直管6.2、竖置的第五直管6.1、竖置的第七直管6.3;第六直管6.2的两端端口分别与第五直管6.1、第七直管6.3的上端端口连通,第五直管6.1下端端口与三通3的一个端口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七直管6.3下端设有活动接管7;活动接管7连接在第七直管6.3下端,可调节高度,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管7螺纹连接在第七直管6.3下端,通过螺纹连接调节活动接管7下端端口的高度;其他实施例中,活动接管7间隙配合插装在第七直管6.3下端孔中,第七直管6.3外壁上设有紧固螺钉,当活动接管7下端端口高度调定后,紧固紧固螺钉,将活动接管7固定连接在第七直管6.3中。活动接管7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1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本实施例使用时,丰年虫在孵化缸1孵化后壳虫分离,打开第一阀门5,通过虹吸作用,虫经丰年虫出料管6、活动接管7中流出,由于活动接管7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1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因此不会有壳流出;直到没有虫流出时,打开第二阀门7,壳从壳体出料管4中流出。这样实现壳虫分离。其他实施例中,第七直管6.3下端不设活动接管7,第七直管6.3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1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使用时,丰年虫在孵化缸1孵化后壳虫分离,打开第一阀门5,通过虹吸作用,虫从丰年虫出料管6中流出,由于第七直管6.3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1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因此不会有壳流出;直到没有虫流出时,打开第二阀门7,壳从壳体出料管4中流出。这样实现壳虫分离。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专利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丰年虫壳虫分离器,设置在孵化缸(1)下端,包括出料总管(2);所述孵化缸(1)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所述出料总管(2)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二直管、向上折弯的第一直管,所述第一直管的上端与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直管中设有第一阀门(5);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总管(2)第二直管远离第一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连通,所述三通(3)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壳体出料管(4)、丰年虫出料管(6);所述壳体出料管(4)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四直管、向下折弯的第三直管;所述第四直管中设有第二阀门(7),远离第三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丰年虫出料管(6)包括平置的第六直管(6.2)、竖置的第五直管(6.1)、竖置的第七直管(6.3);所述第六直管(6.2)的两端端口分别与第五直管(6.1)、第七直管(6.3)的上端端口连通,所述第五直管(6.1)下端端口与三通(3)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第七直管(6.3)的下端端口在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最低点之上的距离在孵化缸(1)锥形底高度的1/3~1/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丰年虫壳虫分离器,设置在孵化缸(1)下端,包括出料总管(2);所述孵化缸(1)设有小端在下的锥形底;所述出料总管(2)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二直管、向上折弯的第一直管,所述第一直管的上端与孵化缸(1)锥形底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直管中设有第一阀门(5);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总管(2)第二直管远离第一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连通,所述三通(3)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壳体出料管(4)、丰年虫出料管(6);所述壳体出料管(4)为直角折弯的管道,包括平置的第四直管、向下折弯的第三直管;所述第四直管中设有第二阀门(7),远离第三直管的一端与三通(3)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丰年虫出料管(6)包括平置的第六直管(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金华叶少群徐晓飞冯亚明顾海龙杨智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鼎和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