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16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插头,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体,绝缘体呈圆环状,且绝缘体的一端面凸出有隔断凸起,并将绝缘体分隔为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第一电极插置于第一半环内,第二电极插置于第二半环内,第一电极具有第一接触头部,第一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一半环的一端面,第二电极具有第二接触头部,第二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二半环的一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生产装配,成本较低。

A charging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插头
本技术涉及插头,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插头。
技术介绍
蓝牙充电式耳机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比较常见的充电方式是将蓝牙耳机放入充电仓或充电插座内充电,以便蓝牙本体和插座方便携带。然而,现有的蓝牙耳机的充电结构中,有三种方式:1)采用塑胶加电镀方式形成插头,相比于纯金属电极,该方式的塑胶体加电镀做电极,只有镀层在起导电作用,阻抗较大,导电较差,充电效果不佳;2)采用两脚PogoPin的结构,需车销电极的,以及组装繁杂,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3)将电极内置于耳机,这种结构在与插座对接充电时,极为不易对准,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插头,便于生产装配,成本较低。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充电插头,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体,绝缘体呈圆环状,且绝缘体的一端面凸出有隔断凸起,并将绝缘体分隔为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第一电极插置于第一半环内,第二电极插置于第二半环内,第一电极具有第一接触头部,第一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一半环的一端面,第二电极具有第二接触头部,第二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二半环的一端面。优选地,绝缘体包括内托和外圈,内托和外圈之间通过所述隔断凸起连接,内托和外圈之间形成间隔构成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优选地,内托底部与外圈底部通过底板封底,底板上开有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穿过的穿孔。优选地,第一接触头部和第二接触头部均呈半圆形,两者均具有可扣合在第一半环或第二半环上的扣合内腔。优选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尾部为用于夹持PCB板的夹持尾部。优选地,夹持尾部开有夹槽。优选地,夹槽的中部开有镂空孔,镂空孔侧边与夹持尾部侧边间形成弹性段。优选地,第一电极的第一接触头部和对应的夹持尾部一体成型;第二电极的第二接触头部和对应的夹持尾部一体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电极来直接接触导电,相对于电镀方式的导电结构导电性更好,而且,利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起插置在绝缘体内的方式,能形成完整集合的电极构件,便于装配,且绝缘体和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均更易生产,生产效率更高,以使生产成本能被控制得更低,且第一接触头部和第二接触头部均外露在绝缘体外,能够方便地对准插座上的接触弹片,便于充电操作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电极与绝缘体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电极与绝缘体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充电插头插装在插座上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充电插头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电极;11、第一接触头部;2、第二电极;21、第二接触头部;3、绝缘体;31、隔断凸起;32、第一半环;33、第二半环;34、内托;35、外圈;36、底板;37、穿孔;4、扣合内腔;5、夹持尾部;51、夹槽;52、镂空孔;53、弹性段;6、插座;7、PCB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中”、“左”、“右”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3所示的一种充电插头,包括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绝缘体3,绝缘体3呈圆环状,且绝缘体3的一端面凸出有隔断凸起31,并将绝缘体3分隔为第一半环32和第二半环33,第一电极1插置于第一半环32内,第二电极2插置于第二半环33内,第一电极1具有第一接触头部11,第一接触头部11扣接于第一半环32的一端面,第二电极2具有第二接触头部21,第二接触头部21扣接于第二半环33的一端面。通过电极来直接接触导电,相对于电镀方式的导电结构导电性更好,而且,利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一起插置在绝缘体3内的方式,能形成完整集合的电极构件,便于装配,且绝缘体3和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均更易生产,生产效率更高,以使生产成本能被控制得更低,且第一接触头部11和第二接触头部21均外露在绝缘体3外,能够方便地对准插座6上的接触弹片,便于充电操作使用。如图4所示,当本实施例的充电插头插装在充电插座6上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可刚好被充电插座6的弹片电接触实现导电,隔断凸起31用于隔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为加强绝缘体3的结构强度,如图1所示,绝缘体3包括内托34和外圈35,内托34和外圈35之间通过所述隔断凸起31连接,内托34和外圈35之间形成间隔构成所述第一半环32和第二半环33。当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分别插置在第一半环32和第二半环33后,能够形成稳定的整体,可靠性较高,利于耳机充电时的置放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内托34底部与外圈35底部通过底板36封底,底板36上开有供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穿过的穿孔37,如此,在穿孔37的约束下,能够避免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摇晃,稳定性更好。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采用导电金属,通过冲压工艺的方式一体制成。为进一步增强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安装的便利性,如图2所示,第一接触头部11和第二接触头部21均呈半圆形,两者均具有可扣合在第一半环32或第二半环33上的扣合内腔4。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在装配时,由于两者是独立的整体,可通过扣合内腔4来与第一半环32、第二半环33配合,实现简易牢固的装配。如图4所示,为方便与PCB板7的电连接和安装,如图5所示,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尾部为用于夹持PCB板7的夹持尾部5,如此,本实施例的充电插头能更简易地与耳机制成一体。具体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夹持尾部5开有夹槽51,PCB板7可被夹装在夹槽51内,对应可在PCB板7上配置接触片,用于与夹持尾部5电性连接。更具体地,第一电极1的第一接触头部11和对应的夹持尾部5一体成型;第二电极2的第二接触头部21和对应的夹持尾部5一体成型。如此,简化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更进一步降低成本。如图2所示,为更好地与PCB板7电连接,夹槽51的中部开有镂空孔52,镂空孔52侧边与夹持尾部5侧边间形成弹性段53,弹性段53的形成可迫使夹槽51槽口具备弹性,以保持抵触在PCB板7的接触片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技术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技术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体,绝缘体呈圆环状,且绝缘体的一端面凸出有隔断凸起,并将绝缘体分隔为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第一电极插置于第一半环内,第二电极插置于第二半环内,第一电极具有第一接触头部,第一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一半环的一端面,第二电极具有第二接触头部,第二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二半环的一端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体,绝缘体呈圆环状,且绝缘体的一端面凸出有隔断凸起,并将绝缘体分隔为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第一电极插置于第一半环内,第二电极插置于第二半环内,第一电极具有第一接触头部,第一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一半环的一端面,第二电极具有第二接触头部,第二接触头部扣接于第二半环的一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绝缘体包括内托和外圈,内托和外圈之间通过所述隔断凸起连接,内托和外圈之间形成间隔构成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内托底部与外圈底部通过底板封底,底板上开有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穿过的穿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孟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意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