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143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电池组件,电极包括具有导电性能且受热后具有粘合作用的复合膜和通过粘结嵌设在所述复合膜中的多股平行设置的金属线,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复合膜。该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结构简单,使得电极的制作工艺也简单,更进一步,在复合膜与光伏电池相接触的一端面采用粗糙面或压花面,可减少电级制造过程中复合膜和金属线与光伏电池之间的相对位移,还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复合膜,降低电阻提高光伏组件的性能,或是使用具有一定颜色的复合膜,使得光伏产品具有个性化的外观。

An electrode, photovoltaic cell and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for photovoltaic c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电池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专利申请CN101425546B中公开了一种光电电池的电极,该电极包括具有平坦表面的电绝缘光学透明膜、设于平坦表面上的粘合剂层、多个平行设置的电传导性线,所述线位于所述膜的所述平坦表面的上方并且嵌入到所述粘合剂层中,所述粘合剂层的厚度小于嵌入到所述粘合剂层中的所述线的厚度,使得所述线的表面的一部分从所述粘合剂层突出。该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电极具有两层薄膜,一层为电绝缘光学透明膜,另一层为粘合剂层,使得该电极结构复杂,从而使得制作工艺也复杂,而且制造过程中膜和线与光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较大,从而影响光伏组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包括具有导电性能且受热后具有粘合作用的复合膜和通过粘结嵌设在所述复合膜中的多股平行设置的金属线,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复合膜。优选地,所述复合膜加热到90~110℃后软化与多股所述金属线相粘合。优选地,所述复合膜为无色透明膜,且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大于90%,或者所述复合膜为有色膜,且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大于30%。优选地,所述复合膜的材质包括PO、EVA,PVB、PE、PP或者PMMA。优选地,所述复合膜的厚度为20~100um。优选地,所述复合膜远离光伏电池的一端面上设有透明膜,所述透明膜为减反膜或者增反膜。进一步地,所述透明膜具有导电性,所述透明膜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钨氧化铟、掺铝氧化锌、掺镓氧化锌或者氧化铟锡锌,或者所述透明膜为电绝缘光学透明膜。优选地,所述复合膜与光伏电池相接触的一端面为粗糙面或压花面。优选地,多股所述金属线平行设置形成一平面,所述复合膜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平面的相对两侧的上复合膜和下复合膜,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电池,具有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所述金属线凸出于所述复合膜的部分与光伏电池的细栅线相接触,且所述金属线与所述细栅线垂直相交。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具有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极。优选地,多股所述金属线平行设置形成一平面,所述复合膜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平面的相对两侧的上复合膜和下复合膜,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同一所述复合膜的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分别与不同的光伏电池通过热压粘结,且所述金属线凸出于所述上复合膜和所述下复合膜的部分分别与所述光伏电池的细栅线相接触,且所述金属线与所述细栅线垂直相交。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结构简单,使得电极的制作工艺也简单,可减少电级制造过程中复合膜和金属线与光伏电池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性能。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光伏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包括复合膜1和多股平行设置的金属线2,复合膜1受热后具有粘合作用,在复合膜1加热软化后,可将多股金属线2分别粘结嵌设在复合膜1中,各股金属线2均有部分凸出于复合膜1。复合膜1具有导电性能,这可降低通过其形成的光伏电池组件的整体串阻。复合膜1的材质包括PO、EVA,PVB、PE、PP或者PMMA,它还可以用来阻止光伏系统的封装材料老化所释放的酸性或其他具有氧化性和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到达光伏电池4的表面,从而影响光伏电池4的性能。本实施例中,将复合膜1加热到90~110℃后使其软化并具有粘接作用,从而与多股金属线2相粘合。复合膜1可以为无色透明膜,其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优选大于90%。或者,复合膜1也可以具有特定颜色,比如黑色、橙色、白色等以满足在不同应用中的个性化程度,但其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优选的应大于30%。本实施例中,复合膜1的厚度为20~100um,其宽度及长度与光伏电池4的宽度和长度均相同,或者略小于光伏电池4的宽度和长度。复合膜1远离光伏电池4的一端面上也可以设置透明膜3,透明膜3为减反膜或者增反膜。透明膜3可以具有导电性,此时,透明膜3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钨氧化铟、掺铝氧化锌、掺镓氧化锌或者氧化铟锡锌。透明膜3也可以为电绝缘光学透明膜。复合膜1与光伏电池4相接触的一端面为粗糙面或压花面,在电极生产过程中,这可减少或避免复合膜1及金属线2与光伏电池4之间的相互位移。多股金属线2平行设置形成一平面,复合膜1包括分别位于平面的相对两侧的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各股金属线2均部分凸出于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该光伏电池具有如上述的电极,复合膜1叠加在光伏电池4上并与光伏电池4通过热压粘结,金属线2凸出于复合膜1的部分与光伏电池4的细栅线相接触,且金属线2与细栅线垂直相交。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如图2所示,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伏电池4和多个复合膜1,复合膜1包括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同一个复合膜1的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分别叠加在与不同的光伏电池4上并与其通过热压粘结,金属线2凸出于上复合膜11和下复合膜12的部分分别与光伏电池4的细栅线相接触,且金属线与细栅线垂直相交。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导电性能且受热后具有粘合作用的复合膜和通过粘结嵌设在所述复合膜中的多股平行设置的金属线,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复合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导电性能且受热后具有粘合作用的复合膜和通过粘结嵌设在所述复合膜中的多股平行设置的金属线,各股所述金属线均部分凸出于所述复合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与多股所述金属线相粘合的所述复合膜为加热到90~110℃后软化的复合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为无色透明膜,且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大于90%,或者所述复合膜为有色膜,且在UV-VIS-NIR范围内的入射光子平均透射率大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的材质包括PO、EVA,PVB、PE、PP或者PMM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的厚度为20~100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远离光伏电池的一端面上设有透明膜,所述透明膜为减反膜或者增反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光伏电池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膜具有导电性,所述透明膜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钨氧化铟、掺铝氧化锌、掺镓氧化锌或者氧化铟锡锌,或者所述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建军周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迈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