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声结构
本技术涉及降噪
,尤其涉及一种吸声结构。
技术介绍
吸声结构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载工具、机电设备、建筑墙面和工业管道等对象,依靠其内部构造的阻尼损耗,如粘热边界层和结构形变阻尼等,将声波携带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传统的吸声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非共振型吸声结构,如泡沫、纤维棉这类多孔吸声材料;二是共振型吸声结构,如微穿孔板、薄膜或薄板共振吸声体。其中,非共振型吸声结构依靠自身材料内部的曲折空隙或纤维与声波相互作用吸收声能,其吸声性能与材料的厚度直接相关,具有优异的中高频宽带吸声性能,但对低频噪声的吸收不太理想;而共振型吸声结构则依靠构造的共振单元实现与入射侧介质的阻抗匹配,进而利用自身阻尼损耗吸收声能,其吸声性能与共振单元的共振频率直接相关,因此吸声带宽通常较窄。如何在吸声结构厚度很小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低频宽带吸声效果,是噪声控制领域的一个难题。在实际应用层面,因非共振型吸声结构通常质地柔软,故可方便实施于复杂曲面对象的表面,例如曲率较大的管路、汽车舱壁和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薄板(11)、中层体(12)和第二薄板(13),所述第一薄板(11)与所述第二薄板(13)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薄板(11)朝向所述中层体(12)的一侧阵列设置有若干接合公端(111),所述第二薄板(13)朝向所述中层体(1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接合公端(111)相配合的接合母端(131),所述中层体(12)为柔性吸声材料,所述中层体(12)夹设于所述第一薄板(11)和所述第二薄板(13)之间,所述第一薄板(11)和所述第二薄板(13)通过所述接合公端(111)和所述接合母端(131)的相互配合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薄板(11)、中层体(12)和第二薄板(13),所述第一薄板(11)与所述第二薄板(13)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薄板(11)朝向所述中层体(12)的一侧阵列设置有若干接合公端(111),所述第二薄板(13)朝向所述中层体(1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接合公端(111)相配合的接合母端(131),所述中层体(12)为柔性吸声材料,所述中层体(12)夹设于所述第一薄板(11)和所述第二薄板(13)之间,所述第一薄板(11)和所述第二薄板(13)通过所述接合公端(111)和所述接合母端(131)的相互配合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板(11)上设置有质量块(114),所述质量块(114)与所述第一薄板(11)共同形成共振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114)的数目至少为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体(12)上与所述接合公端(111)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贯穿所述中层体(12)的通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公端(111)包括第一基座(1111)和凸起(1112),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乐,黄礼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超颖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