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管状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94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5:55
提供具有高强度且也能够配置于狭窄空间的消声管状结构体。所述消声管状结构体具有:管状部件,在筒状的管状部及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及盖部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管状部件的框体部的开口面,框体部和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

Anechoic tubul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消声管状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声管状结构体。
技术介绍
特定频率的声音根据管状部件的长度及开口部的直径(开口面积)等而穿透为了通风而设置于住宅墙壁的通气筒及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的消声器等管状部件。该频率为在管状部件内产生共振的频率,由于在管状部件内产生共振,因此声音以高的穿透率穿透管状部件内。因此,在管状部件中配置各种消声结构来使穿透管状部件内的声音消声。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低噪音导管,其具备形成气体流路的导管主体、与导管主体连通而一体地形成的连通短管、封闭连通短管的连通孔的膜片及以覆盖膜片的方式安装于连通短管的保护盖。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封闭连通短管的膜片的膜振动来吸声。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通风管的消声结构,其中,通风管为初级导管,在初级导管的周壁设置有通风孔,以覆盖通风孔的方式在周壁的外侧设置有盖,在盖内容纳有活性炭,通风部件插入于活性炭与周壁之间。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活性炭的消声作用来吸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5173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11034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低噪音导管中,在导管主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设置开孔并根据该开孔的位置而在导管主体的外周部形成有连通短管。因此,存在导管主体的结构强度变小的问题。由于连通短管需要空间,因此存在难以配置于空间狭窄的电子设备及汽车等的情况较多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通风管的消声结构中,在通风筒的外周部设置有容纳活性炭的盖。为了使通风管与容纳活性炭的盖内连通,需要在通风管的外周部设置开口(参考专利文献2的图4(b)等)。因此,存在通风管的结构强度变小的问题。由于盖部分需要空间,因此存在难以配置于空间狭窄的电子设备及汽车等的情况较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消除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并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且也能够配置于狭窄空间的消声管状结构体。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如下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并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具有:管状部件,在筒状的管状部及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及盖部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管状部件的框体部的开口面,框体部和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即,发现通过以下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课题。[1]一种消声管状结构体,其具有:管状部件,在筒状的管状部及所述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及盖部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管状部件的框体部的开口面,框体部和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2]根据[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盖部件为小于框体部的开口面并覆盖开口面的一部分的板状部件,消声结构为具有被框体部及盖部件包围的中空部和未被开口面的盖部件覆盖的开口部的共振结构。[3]根据[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盖部件具有开口部,消声结构为具有被框体部及盖部件包围的中空部和形成于盖部件的开口部的共振结构。[4]根据[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框体部具有开口部,消声结构为具有被框体部及盖部件包围的中空部和形成于框体部的开口部的共振结构。[5]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共振结构中的共振为气柱共振。[6]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共振结构中的共振为亥姆霍兹共振。[7]根据[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盖部件为能够进行膜振动的膜状部件,消声结构为配置于框体部的开口面的膜状部件进行膜振动的共振结构。[8]根据[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共振结构与可听范围的声音共振。[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消声结构配置于成为在管状部内共振的声音的声压的波腹的位置。[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盖部件的材质与框体部的材质相同。[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在共振型的消声结构的内部或外部存在多孔吸声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且也能够配置于狭窄空间的消声管状结构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消声管状结构体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消声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管状部件的一例的剖视图。图5是从a方向观察图4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消声结构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消声结构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模拟中所使用的管状部的模型的图。图9是表示频率与声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0是表示与开口的距离与内部声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用于说明模拟中所使用的消声结构的模型的图。图12是表示频率与穿透损耗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频率与穿透损耗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4是表示与开放端的距离与穿透损耗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与开放端的距离与穿透损耗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6是表示频率与穿透损耗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有时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实施方式而进行的,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另外,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并且,本说明书中,例如“45°”、“平行”、“垂直”或“正交”等角度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表示与精确角度之差在小于5度的范围内。与精确角度之差优选为小于4度,更优选为小于3度。[消声管状结构体]本专利技术的消声管状结构体为如下消声管状结构体,其具有:管状部件,在筒状的管状部及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及盖部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管状部件的框体部的开口面,框体部和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使用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消声管状结构体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消声管状结构体的一例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消声管状结构体的B-B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消声管状结构体所具有的吸声机构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消声管状结构体10具有管状部件12和盖部件14。在图4中示出示意性地表示管状部件的一例的剖视图。并且,在图5中示出从a方向观察图4的剖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管状部件12具有2个底面开放的筒状的管状部16和一体地成型在管状部16的内周面侧的框体部18。管状部16为与筒的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开口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状的筒状的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该消声管状结构体具有:/n管状部件,其在筒状的管状部以及所述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以及/n盖部件,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框体部的开口面,/n所述框体部和所述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3 JP 2017-1934041.一种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该消声管状结构体具有:
管状部件,其在筒状的管状部以及所述管状部的内周面侧具有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成型的框体部;以及
盖部件,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框体部的开口面,
所述框体部和所述盖部件构成共振型的消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
所述盖部件为小于所述框体部的所述开口面并覆盖所述开口面的一部分的板状部件,
所述消声结构为具有中空部和开口部的共振结构,其中,该中空部被所述框体部以及所述盖部件包围,该开口部未被所述开口面的所述盖部件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
所述盖部件具有开口部,
所述消声结构为具有中空部和开口部的共振结构,其中,该中空部被所述框体部以及所述盖部件包围,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盖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管状结构体,其中,
所述框体部具有开口部,
所述消声结构为具有中空部和开口部的共振结构,其中,该中空部被所述框体部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田真也山添昇吾大津晓彦菅原美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