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械具备:第一冷却单元(130),其在主流路(F)的第一位置(P1)从第一壁面(101)伸出,并在与第二壁面(102)之间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150);第二冷却单元(140),其在主流路(F)的流路方向(D)上的比第一位置(P1)靠下游侧的位置从第二壁面(102)伸出,并在与第一壁面(101)之间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160),从流路方向(D)观察与第一冷却单元(130)局部重叠;以及分隔构件(110),其划分形成以第一冷却单元(130)为流入口并以第二开口部(160)为流出口的第一划分流路(f1)及以第一开口部(150)为流入口并以第二冷却单元(140)为流出口的第二划分流路(f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业机械。本申请基于2018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8-03551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在本申请中。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冷却装置的作业机械。冷却装置设置在作业机械的罩内。冷却装置具有风扇及作为接受该风扇进行的送风的冷却单元的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这些冷却单元从在罩上形成的开口观察以端部分别重叠的方式倾斜排列配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0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为了提高冷却单元的冷却性能,需要在确保接受送风的面积即冷却面积的同时抑制通风阻力以确保空气的流通量。另一方面,若不经意地配置多个冷却单元,则设置空间增加而导致作业机械自身的大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课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实现紧凑化的同时提高冷却性能的作业机械。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一方案的作业机械具备:作业机械主体,其由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划分形成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主流路;风扇,其使空气沿所述主流路延伸的方向即流路方向流通;第一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第二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二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并且,从所述流路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局部重叠;以及分隔构件,其跨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所述第二壁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的第一壁面侧的端部而设置,划分形成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为流入口并以所述第二开口部为流出口的第一划分流路及以所述第一开口部为流入口并以所述第二冷却单元为流出口的第二划分流路。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作业机械,能够在实现紧凑化的同时提高冷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上部回旋体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流路方向上游侧观察图2的冷却装置的图。图5是从流路方向上游侧观察第一冷却单元及第二冷却单元的散热部的放大图。图6是从流路方向上游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液压挖掘机的冷却装置的图。图7是从流路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液压挖掘机的冷却装置的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上部回旋体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5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业机械>如图1所示,作为作业机械的液压挖掘机1具备作业机械主体10,该作业机械主体10具有下部行驶体20及上部回旋体30。以下,将液压挖掘机1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的重力作用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后述的驾驶室31内的驾驶员座的前方简称为“前方”,将后方简称为“后方”。此外,将从驾驶员座观察的上部回旋体30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将左侧、右侧简称为“左侧”、“右侧”。<下部行驶体>下部行驶体20具有左右一对履带21,该履带21由行驶用液压马达(省略图示)驱动而使液压挖掘机1行驶。<上部回旋体>上部回旋体30以能够回旋的方式配置在下部行驶体20上。上部回旋体30具有在省略图示的框架上设置的驾驶室31、工作装置32、外装罩40、门盖(doorcoVer)41及配重50。在框架的下表面设有底罩36。驾驶室31配置在上部回旋体30的前部的左侧(左右方向一方侧),设有作业员的驾驶员座。工作装置32以向上部回旋体30的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具有动臂33、斗杆34及铲斗35。工作装置32通过分别由各液压缸(省略图示)驱动动臂33、斗杆34及铲斗35来进行挖掘等各种作业。底罩36以封堵框架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在该框架的下表面。外装罩40设置在底罩36上。在外装罩40的内侧划分形成有底罩36上的机械室。外装罩40形成上部回旋体30的轮廓。外装罩40的左右方向两侧向外部开口。门盖41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外装罩4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开口。在门盖41形成有使机械室内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41a。如图2所示,在上部回旋体30的内部,配重5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该上部回旋体30的后部。配重50的朝向前方的前表面在上部回旋体3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上部回旋体30的外装罩40的内侧的机械室中设有分隔板60、油箱70、设备收容部71、发动机72、液压泵73、液压阀74、风扇80及冷却装置120。分隔板60隔开间隔地设置于配重50的前方侧。分隔板60形成沿铅直面延伸的板状,并沿上部回旋体30的左右方向延伸。更详细来说,从上部回旋体30的左侧的端部朝向右侧延伸。油箱70储存有向各种液压设备供给的油。油箱70设置在上部回旋体30内的配重50的前方侧且在上部回旋体30的右侧的端部。分隔板60以与该油箱70相连的方式延伸至油箱70的左侧。分隔板60及油箱70的后表面以相互连续的方式在上部回旋体3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主流路>在此,如图2~图4所示,在上部回旋体30内形成有在该上部回旋体3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主流路F。如图4所示,主流路F由分隔板60及油箱70的后表面60a、70a、配重50的前表面50a、外装罩40的顶面40b及底罩36的上表面36a划分形成。如图4所示,分隔板60及油箱70的后表面60a、70a和配重50的前表面50a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对置,且沿铅直面延伸。外装罩40的顶面40b和底罩36的上表面36a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由此,主流路F的流路截面形状形成为从主流路F的延伸的方向即流路方向D观察形成四边形状。将分隔板60及油箱70的后表面60a、70a设为划分形成主流路F的壁部的第一壁面101。将配重50的前表面50a设为上述壁部的第二壁面102。将外装罩40的顶面40b设为上述壁部的上壁面103。将底罩36的上表面36a设为上述壁部的下壁面104。即,主流路F由具有第一壁面101、第二壁面102、上壁面103及下壁面104的壁部划分形成。门盖41分别位于主流路F的流路方向D两端。主流路F经由在门盖41上形成的通气孔41a与上部回旋体30的外部连通。设备收容部71设置在上部回旋体30内的宽度方向左侧的部分且在分隔板60与驾驶室31之间。在设备收容部71中收容有各种设备。发动机72设置在主流路F内。发动机72以使旋转轴与流路方向D(上部回旋体30的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设置。在发动机72的右侧设有液压泵73。液压泵73伴随着发动机7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机械,其中,/n所述作业机械具备:/n作业机械主体,其由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划分形成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主流路;/n风扇,其使空气沿所述主流路延伸的方向即流路方向流通;/n第一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n第二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二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并且,从所述流路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局部重叠;以及/n分隔构件,其跨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所述第二壁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的第一壁面侧的端部而设置,划分形成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为流入口并以所述第二开口部为流出口的第一划分流路及以所述第一开口部为流入口并以所述第二冷却单元为流出口的第二划分流路。/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8 JP 2018-0355121.一种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具备:
作业机械主体,其由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划分形成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主流路;
风扇,其使空气沿所述主流路延伸的方向即流路方向流通;
第一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
第二冷却单元,其在所述主流路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以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式从所述第二壁面伸出,并在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并且,从所述流路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局部重叠;以及
分隔构件,其跨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所述第二壁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的第一壁面侧的端部而设置,划分形成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为流入口并以所述第二开口部为流出口的第一划分流路及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昌弘,今村一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