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202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平衡机构,包括载车板和载车台,还包括:套管,沿所述载车台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台的凹槽的底部内壁上,其内部穿设有L型板,且所述L型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载车台底面的左端;两个压力回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载车板前后两侧面的右端,所述压力回馈件包括受力板、第一支杆、第二支杆、轮槽和轮体;两个压力传动件,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板前后两侧面的右端,所述压力传动件包括套板、升降杆、两个复位弹簧和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载车板悬空端的压力传递给非悬空端,使得载车板两端受力均匀,提高其安全性。

A balanc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机构
本技术涉及立体车库
,具体为一种平衡机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载车台是立体车库整体系统中用于搬运汽车到指定停放位置的结构,其主要对汽车进行转动和升降运动,其内部还设置有载车板,用于将汽车输送到车库的内部。载车板在输送汽车过程中,其一端会与载车台分离并脱离载车台,现有的载车板在运动过程中,其底部设置有滚轮,而载车台上设置有滑轨,通过滚轮与滑轨的配合,对载车板的平移进行支撑,而当载车板的一端脱离载车台之后,处于悬空状态,此时,其悬空的一端由于缺乏支撑,在受到压力之后,载车板由于受力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机构。(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平衡机构,包括载车板和载车台,还包括:套管,沿载车台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载车台的凹槽的底部内壁上,其内部穿设有L型板,且L型板的一端铰接在载车板底面的左端;两个压力回馈件,分别设置在载车板前后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机构,包括载车板(1)和载车台(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套管(3),沿所述载车台(2)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台(2)的凹槽的底部内壁上,其内部穿设有L型板(4),且所述L型板(4)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载车板(1)底面的左端;/n两个压力回馈件(5),分别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前后两侧面的右端,所述压力回馈件(5)包括受力板(51)、第一支杆(52)、第二支杆(53)、轮槽(54)和轮体(55),所述受力板(51)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支杆(52)铰接在所述载车台(2)的凹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支杆(5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支杆(52)的顶端上,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机构,包括载车板(1)和载车台(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套管(3),沿所述载车台(2)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台(2)的凹槽的底部内壁上,其内部穿设有L型板(4),且所述L型板(4)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载车板(1)底面的左端;
两个压力回馈件(5),分别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前后两侧面的右端,所述压力回馈件(5)包括受力板(51)、第一支杆(52)、第二支杆(53)、轮槽(54)和轮体(55),所述受力板(51)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支杆(52)铰接在所述载车台(2)的凹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支杆(5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支杆(52)的顶端上,所述轮槽(54)开设在所述第二支杆(53)的中部,所述轮体(55)设置在所述轮槽(54)的内部,且所述轮体(55)的一端面通过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台(2)的凹槽的内壁上;
两个压力传动件(6),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前后两侧面的右端,所述压力传动件(6)包括套板(61)、升降杆(62)、两个复位弹簧(63)和推板(64),所述套板(61)固定设置在所述载车板(1)的一侧面上,所述升降杆(62)穿设在所述套板(61)的内部,所述升降杆(62)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静石明星吴振武蔡雨彤杨荣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新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